- 精华
- 19
- 帖子
- 26081
- 威望
- 43 点
- 积分
- 28959 点
- 种子
- 0 点
- 注册时间
- 2005-12-31
- 最后登录
- 2013-6-27
|
饿裸死
空地导弹专集
图片来自www.fas.org
资料收集自81军人网
КС-1(AS-1)“狗窝”空舰导弹/H3
该弹是苏联自行研制并装备部队使用的第一个空舰导弹,也是苏联空地导弹系列中的第一个空地导弹型号,主要用来攻击美国航空母舰和其他大型舰艇,也可用来攻击港口设施、铁路枢纽、大型桥梁、军事工业中心等。
该弹的研制单位是米高扬(Мигоян)飞机设计局中的巡航导弹设计组,总设计师是С.Л.别利亚(Берия),1947年开始研制,1948年11月30日完成第一个样弹设计,其外形尺寸与米格-15战斗机大不相同,如弹长7.5m,翼展6.23m,后掠角35°,同时在设计上存在许多不足,故在1949年11月3日完成新的样弹设计,其外形尺寸与米格-15相近,头四架样弹制成有人驾驶型,即将战斗部舱改为飞行员座舱,1952年1月4日开始试飞,在进行了150次有人驾驶飞行后,于1952年5月才开始实弹发射试验,随后投入批生产,1953年进入苏联海军航空兵服役。1961年在***格勒(现恢复原名——圣彼得堡)举行的海军装备展览会上首次亮相,70年代初退出现役。
该弹的系统代号和命名为4К87“彗星”(Комета),海/空军使用代号为КС-1(KS-1),西方和北约集团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该导弹的编号和命名为AS-1“狗窝”(Kennel)。
该弹采用与米格-15战斗机相似的弹体结构和外形布局,头部上方为К-1半球形末制导雷达天线罩,中部装有后掠角55°、展弦比2.47、带双翼刀的大弹翼,其后为后掠角63°的垂尾和翼展1.9m的平尾,平尾上方为波束/指令制导雷达天线罩。动力装置为1台涡轮喷气发动机,原型样弹的发动机代号为РД-20,批生产型的发动机代号为РД-500К,重670kg,最大推力1558dN,涡轮最大转速14700r/min,连续工作时间不超过5min。发动机使用的燃料为Т-1煤油或70%Т-1煤/30%Б-70汽油混合燃料,在导弹挂机并处于发射准备状态时由载机油箱输送到导弹油箱内,然后启动导弹发动机。
该弹的制导/控制系统,由程序/陀螺机构、雷达导引头、升降舵和方向舵的舵机以及副翼舵机等组成,采用初段程控、中段波束制导和末段雷达制导,末制导方式为主动雷达制导。该弹采用聚能破甲战斗部,装药重800kg,触发引信重1.5kg。该导弹的弹道曲率小,直线小角度下滑飞行,若发射高度为5000m,发射距离为70km肘,其平均下滑角达到4°。
最大射程 90km(低空)
150km(高空)
最小射程
最大速度 M0.9
使用高度 5000~8000m
最大过载
制导系统 波束制导加半主动雷达
引 信 触发引信
战 斗 部 聚能破甲,重500kg
动力装置 1台涡轮喷气发动机
弹 重 2735kg
弹 长 8.29m
弹 径 1200mm
翼 展 4720mm
К-10(AS-2)“鳟鱼”空地导弹/H3
该弹是苏联自行研制并装备部队使用的第一个大型战略空地导弹,主要用来攻击海上大型目标,如航空母舰和其他大型舰艇,主要作为空舰导弹使用,也可用来攻击地面大型目标,装备苏联的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载机为新型的图-16“獾”中程战略轰炸机和米亚-4“野牛”远程战略轰炸机。该弹由米高扬(Мигоян)飞机设计局在1955年开始研制,总设计师为М.古列维奇(Гуревич),1959年投入批生产,1961年10月首先进入苏联海军航空兵服役,随后进入苏联空军服役,1983年服役总数达到270枚。
该导弹于1961年7月挂在图-16“獾”С型中程轰炸机腹部下方,首次出现在莫斯科的土希诺航空展览会上。由于该弹外形尺寸大,性能落后,逐渐被较新型空地导弹所取代而退出现役。该弹的系统代号和命名为К-10(***)“渴望”(Иена),海/空军使用代号为РСЛ-1(RSL-1),西方和北约集团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该导弹的编号和命名为AS-2“鳟鱼”(Kipper)。
该弹采用飞机式弹体结构和外形布局,头部呈尖形,内装末制导雷达。弹体呈圆柱形,后掠式弹翼位于弹体中部,在四分之一弦长处的弹翼后掠角55°,全动式后掠水平尾翼和带方向舵的后掠垂直尾翼位于弹体后部,水平尾翼前缘后掠角55°,在四分之一弦长处的垂直尾翼后掠角55.5°。为充分利用弹体容积,增大战斗部装药和涡喷发动机燃料,将РД-9Б涡喷发动机,外挂到弹体后部下方。该弹采用无线电指令中制导加末段主动雷达制导。战斗部既可采用ФК-10或ФК-1М爆破-穿甲战斗部,也可采用200或500万吨级TNT当量的核装药。该弹系超音速巡航导弹,其发射重量和战斗部重量比苏联的第一个空地导弹КС-1增加1倍,射程增加3~4倍,同时末段主动雷达制导改善命中精度,因而在性能上有很大提高,是苏联早期具有一定威慑能力的空地攻击武器。
最大射程 250km(К-10)
300km(К-10С)
最小射程
最大速度 M1.4
使用高度 8000~12000m
最大过载
制导系统 无线电指令加主动雷达(К-10)
惯性加主动雷达(К-10С)
引 信 触发/非触发引信
战 斗 部 1000kg高爆炸药
200或500万吨级TNT当量核装药
动力装置 1台РД-9Б涡喷发动机(К-10)
М-9ФК涡喷发动机(К-10С)
弹 重 4350kg
弹 长 9.45m
弹 径 1140mm
翼 展 4880mm
俄罗斯花岗岩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
自俄罗斯失事核潜艇“库尔斯克”号的打捞工作暂停之后,俄海军每天都要在“库尔斯克”号失事海域不定时地投放深水炸弹或发射火箭弹,以防止外国潜艇接近“库尔斯克”的残骸。究竟有什么秘密藏在这艘破碎的艇体内,让俄军花如此大的本钱来保护它呢?近日俄罗斯机械工业生产联合体一则声明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库尔斯克”号内装备有22枚极其先进的“花岗岩”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
巡航速度快攻击射程远“花岗岩”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是前苏联1979年服役的SS—N—19反舰导弹的改进型,SS—N—19是前苏联70年代初就开始酝酿研制的一种远程超音速、掠海飞行的多用途反舰导弹,弹长10.5—11米,弹径0.8—1.1米,翼展2.6米(折叠后为1.6米),总重约7吨。采用独立制导方式,射程约55千米。目前,其最新式的改进型别名为“花岗岩”,意思是无坚不摧,它主要是加装以先进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各种现代化设备,由飞机或卫星提供中继制导时,射程最高可达550公里。其弹体为圆柱形,头部为锥形,弹体中部有个后掠式上单弹翼,尾部有呈T形配置的3个可折叠尾翼。其动力装置由1台涡轮喷气发动机和2台固体火箭助推器组成。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巡航速度大于2马赫(最高速度可达2.5马赫)的远程掠海飞行反舰导弹。目前,俄罗斯的几种大牌舰艇,如“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基洛”级核动力巡洋舰以及“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号大型航母上都装备有这位“神行太保”。在俄军事力量日渐衰退的今天,它是俄罗斯海军进行海上攻击、保持其海洋优势的“撒手锏”。
制导方式独特战斗威力巨大“花岗岩”导弹采用独特的“惯导+主动雷达+被动红外复合制导”的方式,主动导引导弹对目标进行高速、掠海、精确的攻击,并且在对目标实施攻击时具有相当强的抗干扰性能。其控制系统采用了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可先对目标进行自动敌我识别,然后对敌目标进行分类,并自动地对威胁最大的目标进行攻击。这样先进制导方法加上无可比拟的飞行速度,就连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舰艇或航母编队的导弹防御系统面对它的攻击时,也显得几乎束手无策。
“花岗岩”导弹的另一个可怕之处在于其其战斗部可安装35万吨当量的核弹头或高能量炸药的常规弹头,目前世界上任何一艘军舰受其攻击后,即使所携带的战斗部因故没能爆炸,其2.5马赫的超音速飞行速度所形成的动能也能对目标造成重创,在对敌现代化舰艇或航母编队进行攻击时,“花岗岩”导弹的单枚攻击可对敌单艘舰艇形成90%以上的威胁,多枚齐射则可对敌形成毁灭性的威胁。
低空飞行伺机攻击水上水下都能发射“花岗岩”导弹的攻击过程是先由舰艇上的数据传输设备从飞机或卫星系统取得目标位置数据,然后火控系统发射导弹。导弹发射后按预定程序,先爬高,而后下降到离水平面70米的高度巡航飞行,最后伺机降到20米高度向目标攻击。
“花岗岩”导弹有水上和水下两种发射方式。在水面舰艇上采用垂直发射技术,一般没有弹库贮备,而是在舰艇基地使用专用装填机,通过舰上的装填座将导弹装入发射贮弹井。发射装置一般为4×5阵列式,立于舰桥前甲板下。有的舰艇上的贮运发射箱为前倾45度—50度的圆柱形容器,直径2.2—2.3米。而在水下潜艇中则采用鱼雷管发射,潜艇上设有导弹贮存设备,发射时水兵将导弹从弹库中提出,通过潜上的鱼雷发射管实施发射,发射的技术难度和操作危险性要比水面舰艇的大。
由于优良的性能和巨大的威力,“花岗岩”导弹又被俄海军官兵戏称为“神行多面手—船毁”导弹,难怪美国军方对此种导弹特有的技术情有独钟,2000年末,美国海军退役军官获取“胖子”鱼雷设计图纸的间谍案被破获后,俄罗斯人对“库尔斯克”号的残骸采取了更为严密的防范措施。
К-12Б空舰导弹
基本情况
该弹是由Г.М.别里耶夫(Бериев)领导的设计局为其别-10(Бе-10)水上轰炸机配套设计的反舰导弹,主要用来攻击海上大型舰艇,也可攻击雷达反差大的地面目标,与载机别-10(Бе-10)构成К-12БС反舰导弹武器系统。
别里耶夫水上飞机设计局从1953年开始设计别-10水上飞机,1957年投入批生产,到1960年生产60多架,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涡喷发动机的水上飞机,已有侦察机型和鱼雷机型,随后发展反舰型Б-10Н及其配套的К-12Б反舰导弹,载机上装有“螺旋”(Шпиль)机载火控雷达,导弹上装有КН末制导主动雷达和АП-72-12自动驾驶仪,构成К-12У制导系统。但是,整个К-12Б反舰导弹只发展到原型弹研制阶段,未能投产服役,因而也无相应的西方和北约集团关于该导弹的编号和命名。
结构和性能特点
该弹采用飞机式弹体结构和气动外形布局,头部呈尖形,内装末制导雷达天线。弹体呈圆柱形,65°大后掠角切梢三角形弹翼位于弹体中部,弹翼后缘各有1片副翼,后掠式梯形水平尾翼和带方向舵的大后掠梯形垂直安定面位于弹体后部,在弹体后部与垂直安定面相对应有1片小后掠角梯形舵面,同时在弹体下方从头部至尾部有边条构成腹鳍,内装导管和导线。该弹采用惯性中制导加主动雷达末制导。战斗部重350kg,既可采用216kg高爆炸药,也可采用核装药。引信有触发和延时两种,命中目标时的弹着角小于45°时触发引爆,大于45°时穿入目标内部延时引爆。该弹采用1台С2.722В液体火箭发动机,内装АК-20К氧化剂545kg和ТГ-02燃烧剂175kg,两级推力分别为1213dN和565dN,工作时间分别为120s和150s。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 150km
最小射程 40km
最大速度 2500km/h
使用高度 5000~12000m
最大过载
制导系统 惯性加主动雷达
引 信 触发/延时引信
战 斗 部 350kg,含216kg高爆炸药或核装药
动力装置 1台С2.722В液体火箭发动机
弹 重
弹 长 8.36m
弹 径 1140mm
翼 展 2250mm
КСР-2/КСР-11(AS-5A/B)空舰导弹
基本情况
该弹是苏联自行研制并装备部队使用的、性能较为先进的早期空舰导弹,用来取代КС-1空舰导弹,摧毁大型巡洋舰、航空母舰、大型运输船以及大型铁路桥梁、发电站等重要目标,装备苏联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新型图-16“獾”G型轰炸机。
该弹由米高扬(Мигоян)飞机设计局(代号为第155设计局),于5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总设计师为М.古列维奇(Гуревич),1958年6月1日至11月15日在图-16载机上进行试飞,共发射11枚,其中6枚攻击位于90~96km的舰艇目标,4枚命中目标,1枚未命中目标,另1枚导引头失灵。1962年进入现役,1977年生产总数达到1000枚,除装备本国空、海军外,还出口埃及等中东国家。该弹已经停止生产,并随着其载机而逐渐退出现役。
该弹原型为КСР,投入批生产的是其改进型КСР-2和КСР-11,其系统代号分别为К-16和К-11,海/空军使用代号为КСР-2(KSR-16)和КСР-11(KCR-11),西方和北约集团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该导弹的编号和命名为AS-5A/B“鲑鱼”(Kelt)。
结构和性能特点
该弹采用与КС-1(AS-1)空舰导弹相同的飞机式结构和正常式气动外形布局,头部有1个半球形雷达整流罩,弹体材料为半硬壳铝合金,大后掠角弹翼位于弹体中部,由带方向舵的垂直安定面和水平安定面组成的尾翼位于弹体后部,弹翼的外翼部分可以折叠,以便于运输和贮存。
弹体内部结构从头至尾为:КС2-МУ末制导主动雷达及其收发天线,天线为圆形抛物面反射体,反射面直径400mm,其垂直和水平偏转角均为±8°,即波束扫描角±16°,波束偏离中心线0.8°,圆锥扫描频率N±0.50Hz,发射机的峰值功率70kW,超外差接收机的灵敏度92dB/mW,自动距离跟踪灵敏度88dB/mW,中频放大器频率60MHz、带宽3.5MHz。ФК-2聚能穿甲战斗部或ФА-11爆破战斗部,两者外形尺寸相同,长1070mm,外径860mm,装药ТГАГ-5(含24%黑索近、60%TNT、16%铝粉,另加5%卤腊)。ЗМВУ-514М电气机械引信装在战斗部的后上方。
С-56000-0两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容积990升的АК20Ф氧化剂箱在前,容积628.5升的ТГ-02燃烧剂箱在后,第一级推力1189dN,第二级推力693dN;АП-72-4自动驾驶仪(包括三自由度陀螺及正反馈装置和电源)。52С-Х银锌电池,变流机,压力计,氧化剂放泄电爆管,自炸装置。舵机,高压气瓶,燃烧室和尾喷管。
该弹的主要特点是,末制导主动雷达作用距离远,可以对目标实施全程主动雷达制导;同时,采用程序控制加主动雷达末制导,可对更远的目标实施防区外打击。该弹在不同高度上的射程和飞行时间如下表所示:
发射高度(m) 500 700 900 1000 1500 2000 2000~4000 4000~10000
最大射程(km) 80 100 120 125 130 135 135~140 140~ 145
飞行时间(min) 4 5 6 6.25 6.50 6.75 6.75~7 7~7.25
最小射程(km) 50 70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 150km(КСР-2)
170km(КСР-11)
最小射程 50km(КСР-2)
8.5km(КСР-11)
最大速度 1250km/h(КСР-2)
1200km/h(КСР-11)
使用高度 500~10000m(КСР-2)
10000m(КСР-11)
最大过载
制导系统 惯性加主动雷达КСР-2
惯性加被动雷达(КСР-11)
引 信 触发/非触发引信
战 斗 部 840kg穿甲爆破
动力装置 1台液体火箭发动机
弹 重 4077kg(КСР-2)
3983kg(КСР-11)
弹 长 8.648m
弹 径 10000mm
翼 展 4522mm
Х-41(AS-?)反舰导弹
基本情况
该弹是前苏联/俄罗斯自行研制并装备部队使用的第四代反舰导弹,由位于杜布纳的“虹”(Радуга)机械制造设计局于7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1980年舰舰型开始服役,1992年空舰型首次在莫斯科航展上公开展出,悬挂在苏-27K舰载战斗机机身腹部下方。
该弹舰舰型/空舰型的系统代号和命名为3М80/Х-41“蚊子”(Москит),海/空军使用代号为Х-41(Kh-41),出口型代号为ASM-MSS。西方和北约集团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该系列导弹舰舰型的编号和命名为SS-N-22“晒干”(Sunburn),但尚未给出其空舰型的编号和命名。
结构和性能特点
该弹在结构和外形布局上,与俄罗斯另一个战术导弹设计局—“星星”(Zvezda)机械制造设计局于1977年开始研制、1988年开始服役的Х-31А战术空舰导弹相似,但在体积、重量、射程、威力上, 则有巨大差异。例如,Х-41的重量是Х-31А的6.6倍,前者的射程是后者的3.5倍。
该弹采用1台组合式火箭/冲压发动机,其中的固体火箭发动机部分,用于使导弹离机后加速飞行;冲压式发动机部分,使导弹保持超音速巡航飞行。弹体上有4个进气道,向冲压式发动机输送空气。导弹的弹翼和尾翼可以折叠,便于在载机上悬挂。导弹的制导系统采用惯性导航加主动雷达末制导,同时采用被动雷达跟踪干扰源。弹上的无线电高度表保证导弹掠海飞行。
该弹性能上的特点是高超音速飞行,使目标舰艇对其识别并作出对抗反应所需的时间大为减少,可迅速突破敌舰队防空系统,进入舰空导弹最小射程之内。据称其性能比西方现役的、甚至研制中的任何反舰导弹优越得多,其巡航速度M数2.1~3.0,掠海飞行高度5~15m,单发命中概率0.94(攻击型舰艇),命中发数1.2(击沉1艘大型驱逐舰)或1.5(击毁1艘20kt级运输舰)。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 250km(高空)
最小射程 10km
最大速度 M3
使用高度 20~12000m
最大过载
制导系统 惯导加主/被动雷达
引 信 触发引信
战 斗 部 高爆穿甲,300kg
动力装置 1台组合式火箭/冲压发动机
弹 重 3950kg
弹 长 9.385m
弹 径 1300mm
翼 展 2.1m
АПР-2Э航空反潜导弹
基本情况
АПР-2Э是俄罗斯的新型航空反潜导弹,装备反潜飞机和直升机,攻击现代高速潜艇。
结构和性能特点
该弹作为水中兵器,其结构和性能与现代航空鱼雷相似。其特点是采用带相位修正的水声制导系统,作用距离1500m,方向***90°×45°,信噪比0.4(最大),航向精度2°。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
最小射程
最大速度 115km/h(水中潜航时)
使用高度
最大过载
制导系统 水声(带水声相位修正)
引 信 水压引信
战 斗 部 高爆炸药,100kg
动力装置 1台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 重 575kg
弹 长 3.7m
弹 径 350mm
翼 展 -----
俄罗斯第四代反舰导弹:Kh-61红宝石
引起海战样式变化的武器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机器制造科研生产联合体的设计师们对世界反舰导弹的未来发展做了一次系统的评估,得出的结论是,20世纪70~80年代购买第一代反舰导弹的国家,进入90年代后将不得不对这种武器进行更新换代。美国的“鱼叉”、法国的“飞鱼”、意大利的“奥托玛特”、俄罗斯的П-15 “白蚁”等老一代反舰导弹不仅不能适应未来海战的发展,而且在物理性能上也明显地落后于技术的发展,现代舰载防空兵器的最新发展已使其失去了发挥作用的空间。
俄罗斯的武器研制者们在最新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未来反舰导弹的设计要求:重量轻、尺寸小、对现代雷达暴露征候小、超音速巡航、发射后不用管,真正实现自主发现和攻击目标。80年代末,研制新一代反舰导弹的计划正式启动,负责设计工作的总师是机器制造科研生产联合体Г.叶弗列莫夫。尽管在整个90年代俄罗斯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但研制工作仍取得了重大进展,到90年代中期导弹系统已进入了试验阶段,并在1999年的莫斯科航展上推出了第一个样品。
这种首次亮相的第四代反舰导弹取名为“红宝石”,它可用于在强火力和无线电电子反制情况下打击敌水面舰艇编队和单个舰艇目标。因此,一经问世立即受到了各国军界的高度关注。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世界许多国家都将研制和采购排水量有限的舰艇作为海军发展的重点,这种发展方针所带来的问题是,必须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的舰载武器系统,以获得过去大型战舰才具备的能力。
这种新型反舰导弹的发射距离不超出不扩散导弹技术条约的限制,而且进入21世纪后各国装备第一代亚音速反舰导弹逐步让位于具备更远射程和更高效能的超音速反舰导弹,因此“红宝石”的问世可为俄赢得巨大的出口商机。到2005年,俄罗斯就可向国外用户供应这种导弹系统。俄罗斯专家认为,未来10年内世界武器市场上将不会出现有竞争力的同类产品,这一武器的潜在市场价值将达到100~120亿美元。特别是对于原来装备“鱼叉”和“飞鱼”反舰导弹的国家,“红宝石”将是最具吸引力的替代方案。国外专家据此预测,这种导弹若被世界许多国家的海军装备,将引发未来海战的巨大变化。
设计性能
“红宝石”反舰导弹系统与俄(苏)制造的前几代反舰导弹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通用性。这种导弹从一开始就充分考虑了对于不同载具的通用性:既可以配置在潜艇、水面舰艇和快艇上,也可挂载到飞机上,还可由岸基发射装置使用。从通用程度来看,它大大超过了这一领域的“创记录者”——美国的“鱼叉”反舰导弹。此外,“红宝石”导弹还具有以下突出特点:超地平线的射程;全自主战斗使用(“发射后-不用管”);可采用灵活的弹道进行巡航(“低弹道”或“高低弹道”);在飞行的所有阶段都保持超音速;对现代雷达的具有极低的暴露特征。
新型反舰导弹在设计上也采用了新颖的结构布局,发动机使用了迎面进气口,这种技术方案大大提高了导弹的空气动力性能,同时又缩小了弹体的直径。它采用标准的空气动力外形,安装有梯形折叠主翼和尾翼,弹体具有极强的滑翔空气动力性能,这与其强大的推力相结合,保证了导弹的高机动性(最大攻击角度达150度),这使导弹在面对敌防空兵器时可做有效的规避机动。
“红宝石”反舰导弹的动力系统包括使用积分式固体燃料起动加速器的超音速冲压喷气巡航发动机,发动机进气道位于头锥中心线的两侧,呈对称配置。其实,从进气道到尾喷口整个导弹就是一个浑然一体的动力装置。除内装进气道、控制单元、自导雷达和战斗部的头锥外,导弹的大部分弹体都被用作巡航发动机燃料和内嵌式固体燃料加速器的贮运筒。这种发动机可以使导弹在0~20000米的高度范围内巡航飞行时保持2~3.5马赫的高速度。发动机的推力也特别强劲,可达到4000公斤。导弹射出发射筒后,发动机的固体燃料加速器启动,只需几秒钟就可使导弹加速到2马赫以上。然后,固体燃料加速器关闭,导弹靠冲压式液体燃料喷气发动机继续以2.5马赫左右的速度飞行。
“红宝石”反舰导弹采用复合导航系统,巡航段为惯性导航,在飞行的最后阶段改为有源雷达制导。导弹由自身的目标指示数据源形成飞行控制指令,雷达导引头在距离目标75公里的距离上开启,开始自主搜索目标,可截获“巡洋舰”一类的水上目标。当截获目标后,雷达导引头随即关闭,然后降低到超低空的高度(约5~10米)。在整个飞行中段,导弹始终处于敌方舰载防空系统的发现区低界以下。在进入飞行的最后阶段后,反舰导弹开始跃出无线电地平线,导弹雷达导引头重新开机,截获并跟踪目标。在这个飞行时间只有几秒的最后阶段,“红宝石”的超音速使近程防空兵器很难对它进行有效的拦截,即使对其导引头实施强电磁干扰也无济于事。
由于飞行时间短、飞行距离远,“红宝石”反舰导弹的导引头对目标指示信息的精度要求不高。在攻击目标之前,导弹急剧爬升,从很大的高度上对整个目标区进行观察,这为导弹从舰艇编队中识别所要攻击的目标,并辨认假目标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导弹能够按重要性对目标进行分类,自主选定攻击战术和攻击实施方案。在导弹的自主控制系统中,不仅注入了对抗敌电子干扰手段的数据和算法,而且还注入了规避敌防空兵器火力的动作。
当消灭了舰艇编队中的主要目标后,剩余的导弹将攻击编队中的其他舰艇,不会出现两枚导弹同时攻击同一个目标的情况。因为在目标引导程序中,集成了机器制造科研生产联合体研制人员在人工智能电子系统研制方面所取得的所有成功经验,导弹能够实现“一枚导弹攻击一艘舰艇”,“一个齐射打一个舰艇编队的原则”。为了消除对目标的误判,在导弹的弹载计算机中注入了所有现代舰艇的图像,可供导引头在选择机动方式和攻击指定目标时进行校正。此外,在弹载计算机中还注入了纯战术性的数据,比如舰艇的型号,这可使导弹判定它面对的是什么目标:是护航舰只、是航空母舰、还是登陆编队,然后根据预定的程序攻击其中最重要的目标。
导弹的射程根据所选定的飞行轨迹有所不同,在采用复合弹道时飞行距离可达300公里以上,而在以5~15米的低弹道巡航时,射程为120公里。“红宝石”安装的是200~300公斤高爆炸药战斗部,它能够击沉300公里外的现代化巡洋舰,即便是它装备了“宙斯盾”防卫系统,而几枚能够自主选择要害部位实施攻击的“智能”导弹就可使一艘航母报废。
使用特点
“红宝石”导弹在使用上的突出特点,是对外界条件要求非常低,它无需特殊维护与保养,这是由其紧凑的布局所带来的一大优点。导弹平时装入密封的运输发射筒内,巡航导弹与运输发射筒内壁之间没有任何缝隙,这使得同样的运输发射筒可多带1~2个弹药基数。运输发射筒是导弹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导弹在离开制造厂时就被装入运输发射筒内,无论是在运输、储存和悬挂在载具上,它始终处于发射准备状态。导弹运输发射筒内装有嵌入式检测装置,在超过保养期后无需将导弹从筒内取出就可对其技术状况及其整个系统进行检测,导弹在运输发射筒内的无故障检测期为三年。
装有导弹的运输发射筒维护起来也非常简便,无需加注液体和气体,对储存地区和载具上的微气候也没有特殊的要求。所有这一切不仅简化了维护保养,还提高了其技术可靠性,使处于无故障保存期内的导弹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使用运输发射筒、广域的发射角度、发射无需复杂的操作规程,这使得“红宝石”很容易挂载到各种载具上,即便是设计结构差异非常大的发射装具。比如,小吨位导弹艇使用的结构极其简单的支架式发射装置,以及大排量水面舰艇(护卫舰、驱逐舰和巡洋舰)的舱式垂直发射装置都可以使用这种导弹。
如果导弹系统安装在经过改装的舰艇上,除了老式巡航导弹的发射阵位外,还可以再安装三个“红宝石”导弹运输发射筒。比如,在1241型“塔兰图拉”导弹艇在现代化改装时,四部П-15“白蚁”导弹发射装置被12个“红宝石”运输发射筒所取代。预计,装在МАЗ-543汽车底盘上的“棱堡”岸基机动式反舰导弹系统也将装备这种导弹运输发射筒。
“红宝石”反舰导弹的机载型,保持并改进了舰载型和岸基型的某些基本战术技术性能(最大射程300公里,巡航速度2~2.6马赫,最大飞行高度15000米),但发射重量却大大轻型,只有2550公斤。进气管和喷嘴在发射后由抛掉的整流罩关闭(从外形上看,机载型整流罩与舰载型有所不同)。在2001年的莫斯科航展上,首次公布了机载型“红宝石-A”反舰导弹系统的性能。据称,苏-30多用途歼击机将可挂三枚“红宝石-A”反舰导弹。最重要的是,这种机载型反舰导弹无须借助机载航电系统就可自行搜索发现目标,这显著降低了对载机的要求,扩大了载机的种类。另外,由于良好的设计结构,机载型在飞机外挂架上的空气动力阻力也显著降低,这使得它能够被各种飞行器所挂载,即使是轻型的歼击机。比如,在米格-29轻型歼击机的机翼下可挂载两枚“红宝石”反舰导弹,而苏-33重型舰载歼击机的挂载数量可提高到三枚,图-142远程巡逻机最多可挂载八枚这种反舰导弹。
俄罗斯Х-25式空地导弹
国别:俄罗斯
发展过程:
X-25 式空地导弹是前苏联第二代战术空地导弹 , 北约称之为 AS-10 克伦。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开始研制 ,70 年代中期服役 , 以取代第一代克里牛 X-23 式战术空地导弹 , 装备现役各型对地攻击飞机。 X-25 是导弹本身的型号 , 对应的英文型号为 Kh-25 。
性能特点:
①采用模块化设计 , 配以不同导引头适应不同任务需要。
②多数型号不具备全方位作战能力 , 易受自然条件影响。
③机载装备配套性能相对较差 , 在一定难度上影响了导弹总体性能。
主要改型:
X-25 已经形成了一个导弹系列 , 有电视型 X-25MT 、无线电指令型 X-25MP 、被动雷达型 X-25M П、半主动激光型 X-25M Л和红外成像 X-25MT П , 供对地攻击飞机选用 , 可攻击战场上的各种目标。
基本数据:
导弹型号 X-25MP
射程 2 ~ 8 千米
使用角度 50 米 -5 千米
制导方式 无线电指令
命中精度 4 ~ 5 米左右
弹径 275 毫米
弹长 3830 毫米
导弹质量 320 千克
战斗部质量 140 千克
翼展 820 毫米
引信 采用触发引信
动力装置 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
导弹最大飞行速度 850 米/秒
导弹型号 X-25MT
射程 20 千米
使用角度 50 米 -12 千米
制导方式 电视自控
命中精度 4 ~ 5 米左右
弹径 275 毫米
弹长 4040 毫米
导弹质量 300 千克
战斗部质量 90 千克
翼展 820 毫米
引信 采用触发引信
动力装置 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
导弹最大飞行速度 850 米/秒
导弹型号 X-25M Л
射程 2~20千米
使用角度 50 米-5 千米
制导方式 半主动激光
命中精度 4~5米左右
弹径 275 毫米
弹长 3750 毫米
导弹质量 300 千克
战斗部质量 90 千克
翼展 820 毫米
引信 采用触发引信
动力装置 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
导弹最大飞行速度 850 米/秒
导弹型号 X-25MT П
射程 20 千米
使用角度 50 米~ 12 千米
制导方式 红外成像
命中精度 4~5米左右
弹径 275 毫米
弹长 4355 毫米
导弹质量 300 千克
战斗部质量 90 千克
翼展 820 毫米
引信 用触发引信
动力装置 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
导弹最大飞行速度 850 米/秒
识别特征:
采用不同导引头时,弹头尖部形状不一,雷达型为尖锥状,激光型、电视型、外红型为半球形。弹体特征是:
①圆柱形弹体。
②采用两组控制翼面,第一组位于弹体头部偏后,梯形,4片,面积较小,第二组位于弹体底端偏前,4 片,大面积直角梯形,两侧弹翼中间偏后,有类似发动机小型喷口装置。
③弹体下方、两组控制翼面之间,有条形突出物贯通弹体。
俄罗斯Х-29式空地导弹
国别:俄罗斯
发展过程:
X-29式空地导弹是前苏联 / 俄罗斯的第三代战术空地导弹,北约称之为AS-14 小锚。该弹于 70年代研制,1980年开始服役,装备于新型战术攻击机。X-29是导弹本身的型号,对应的英文型号为Kh-29 。
性能特点:
①战斗部威力增大,各型弹均在300千克以上,可有效摧毁各类目标。
②具有低空发射、跃升机动攻击和多目标攻击能力。
③精度和射程较 X-25 均有较大提高。
主要改型:
X-29已经形成了一个导弹系列,主要有半主动激光型X-29Л和电视型X-29T,供战术攻击飞机选用,可攻击战场上多种目标。目前,还发展了X-29被动雷达型和红外成像型弹,全天候作战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基本数据:
电视型
射程 3 ~ 30 千米
使用高度 200 米~ 10 千米
制导方式 电视摇控
弹径 380 毫米
弹长 3875 毫米
翼展 1100 毫米
导弹质量 700 千克
战斗部类型/质量 爆破 /320 千克
引信 触发引信
动力装置 固体火箭助推器
激光型
射程 2 ~ 12 千米
使用高度 200 米~ 5 千米
制导方式 半主动激光
弹径 380 毫米
弹长 3875 毫米
翼展 1100 毫米
导弹质量 660 千克
战斗部类型/质量 爆破 /317 千克
引信 触发引信
动力装置 固体火箭助推器
识别特征:
①弹头形状由引导头性质决定,电视型为半球形,激光型为圆锥形,弹体为圆柱形。
②采用双鸭式布局、弹体头部两组控制翼面,第一组位于弹体头部 , 激光型更靠前,位于锥体前端, 4 片,尺寸较小,矩形。第二组位于第一组之后,间距不大, 4 片,梯形,尺寸略大于第一组。
③弹尾翼位于弹体后端, 4 片,尺寸较大,直角梯形,前缘大角度后掠。
俄罗斯X-58式反辐射导弹
国别:俄罗斯
发展过程:
X-58 反辐射导弹是前苏联的第三代机载反辐射导弹 , 北约称之为 AS-11“平衡”。于 70 年代开始研制 ,1978 年装备部队 , 尺寸、性能与美制 AGM-78 相近 ,X-58 为导弹型号 , 对应英文号为 Kh-58, 主要用于攻击新一代防空雷达。
性能特点:
①射速高。最大速度为 3.6 马赫,超过 AGM-88 。
②战斗部威力大,为美制导弹的两倍多,杀伤范围大。
③通过更换导引头可攻击不同频率雷达。
基本数据:
射程 10 ~ 120 千米
使用高度 10 ~ 15 千米
制导方式 被动雷达
弹径 380 毫米
弹长 4.8 米
翼展 1.17 米
弹重 650 千克
战斗部 杀爆 /160 千克
引信 触发
动力装置 固体火箭发动机
最大飞行速度 1224 米/秒
识别特征:
①尖卵形弹头,圆柱形弹体。
②两组控制翼面,第一组位于弹体底端略向前,梯形,4片,前缘后掠, 尺寸较小。第二组位于弹体中部,直角梯形,4片,面积较大,前缘后掠,弹体两侧有条形突出物,自弹头后部起向后贯通全弹。
俄罗斯X-55(AS-15)巡航导弹
国别:俄罗斯
发展过程:
X-55 式巡航导弹是前苏联 / 俄罗斯研制并装备的空射巡航导弹 , 属于第三代战略空地导弹 , 北约称之为 AS-15 撑杆。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开始研制 ,1978 年飞行试验 ,1984 年开始服役。对应的英文型号为 Kh-55 。
主要用于打击对方战略纵深内的主要目标,可实施核打击和常规打击。
性能特点:
①射程远,威力大。最大射程为 3000 千米,可携带 200 吨当量的核装药或 410 千克重的爆破战斗部。
②采用惯导+地形匹配制导,命中精度较高,圆概率误差 150 米。
③雷达反射面积小,飞行高度低,雷达难以探测和跟踪。
④弹速慢,易被拦截。
主要改型:
该导弹在设计思想和作战使用上,与美国的战斧 BGM-109 式巡航导弹相同,并形成一个导弹系列,装备于各型战略轰炸机上。现有战略型、战术型和反舰型 X-65 。反舰型专门用于在复杂电磁环境中攻击航空母舰等大型水面舰只。
基本数据:
战略型
射程 3000 千米
使用高度 12 千米
制导方式 惯性制导+地形匹配修正
弹径 514 毫米
宽度 770 毫米
弹长 6040 毫米
导弹质量 1250 千克
战斗部 核装药 /200kt/TNT
翼展 3100 毫米
动力装置 涡扇
导弹最大速度 261.8 米/秒
载机 各型轰炸机
战术型
射程 100 ~ 600 千米
使用高度 40 ~ 100 米
制导方式 惯性制导+主动雷达末制导
弹径 514 毫米
宽度 770 毫米
弹长 6040 毫米
导弹质量 1250 千克
战斗部 爆破 /410 千克
翼展 3100 毫米
动力装置 小涡喷
导弹最大速度 261.8 米/秒
载机 图 -95H
反舰型
射程 50 ~ 280 千米
使用高度 10 ~ 40 米
制导方式 惯性制导+主动雷达末制导
弹径 514 毫米
宽度 770 毫米
弹长 6040 毫米
导弹质量 650 千克
战斗部 爆破 /410 千克
翼展 3100 毫米
动力装置 小涡喷
导弹最大速度 261.8 米/秒
载机 图 -142M3
识别特征:
①卵形弹头。
②弹体中部为矩形折叠式中单翼,尾部为三角形平尾和带方向舵的垂直安定面。
③发动机吊装在弹体后部下方,不与其它装置一同包容于弹体内。
俄罗斯X-15(AS-16)式巡航导弹
国别:俄罗斯
发展过程:
X-15 式巡航导弹是前苏联 / 俄罗斯研制并装备部队的空射巡航导弹 , 属于第四代战略空地导弹 , 北约称之为 AS-16 反冲。 80 年代初开始研制 ,1988 年服役。装备于各型战略轰炸机上。对应的英文型号为 Kh-15 。主要用于实施近程核打击和常规打击。
性能特点:
①射速极高。发射后、快速爬升至 40 千米高度,大角度俯冲时,弹速高达5马赫。
②精度极高,末段采用主动雷达寻的,可保证有较高的精度。
③威力大,难于拦截。
主要改型:
X-15C 反舰型。主要用于攻击大型水面舰艇,加装了雷达主动制导,以提高命中精度。
基本数据:
X-15
射程 150 千米
使用高度 40 千米
制导方式 惯性制导
弹径 455 毫米
弹长 4780 毫米
翼展 920 毫米
导弹质量 1200 千克
战斗部质量 350 吨当量核装药或250 千克高能炸药
动力装置 固体火箭发动机
最大飞行速度 1700 米/秒
X-15C
射程 100-150 千米
使用高度 20-40 千米
制导方式 惯性制导 + 主动雷达末制导
弹径 455 毫米
弹长 4780 毫米
翼展 920 毫米
导弹质量 1200 千克
战斗部质量 爆破穿甲弹 150 千克
动力装置 固体火箭发动机
最大飞行速度 1700 米/秒
识别特征:
①弹体流线型较好,弹头呈锥形,无弹翼。
②采用一组控制面,安装于弹尾,3 片,一个垂直舵面,二个水平舵面。
К-10(AS-2)空地导弹
基本情况
该弹是苏联自行研制并装备部队使用的第一个大型战略空地导弹,主要用来攻击海上大型目标,如航空母舰和其他大型舰艇,主要作为空舰导弹使用,也可用来攻击地面大型目标,装备苏联的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载机为新型的图-16“獾”中程战略轰炸机和米亚-4“野牛”远程战略轰炸机。该弹由米高扬(Мигоян)飞机设计局在1955年开始研制,总设计师为М.古列维奇(Гуревич),1959年投入批生产,1961年10月首先进入苏联海军航空兵服役,随后进入苏联空军服役,1983年服役总数达到270枚。
该导弹于1961年7月挂在图-16“獾”С型中程轰炸机腹部下方,首次出现在莫斯科的土希诺航空展览会上。由于该弹外形尺寸大,性能落后,逐渐被较新型空地导弹所取代而退出现役。该弹的系统代号和命名为К-10(***)“渴望”(Иена),海/空军使用代号为РСЛ-1(RSL-1),西方和北约集团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该导弹的编号和命名为AS-2“鳟鱼”(Kipper)。
结构和性能特点
该弹采用飞机式弹体结构和外形布局,头部呈尖形,内装末制导雷达。弹体呈圆柱形,后掠式弹翼位于弹体中部,在四分之一弦长处的弹翼后掠角55°,全动式后掠水平尾翼和带方向舵的后掠垂直尾翼位于弹体后部,水平尾翼前缘后掠角55°,在四分之一弦长处的垂直尾翼后掠角55.5°。为充分利用弹体容积,增大战斗部装药和涡喷发动机燃料,将РД-9Б涡喷发动机,外挂到弹体后部下方。该弹采用无线电指令中制导加末段主动雷达制导。战斗部既可采用ФК-10或ФК-1М爆破-穿甲战斗部,也可采用200或500万吨级TNT当量的核装药。该弹系超音速巡航导弹,其发射重量和战斗部重量比苏联的第一个空地导弹КС-1增加1倍,射程增加3~4倍,同时末段主动雷达制导改善命中精度,因而在性能上有很大提高,是苏联早期具有一定威慑能力的空地攻击武器。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 250km(К-10)
300km(К-10С)
最小射程
最大速度 M1.4
使用高度 8000~12000m
最大过载
制导系统 无线电指令加主动雷达(К-10)
惯性加主动雷达(К-10С)
引 信 触发/非触发引信
战 斗 部 1000kg高爆炸药
200或500万吨级TNT当量核装药
动力装置 1台РД-9Б涡喷发动机(К-10)
М-9ФК涡喷发动机(К-10С)
弹 重 4350kg
弹 长 9.45m
弹 径 1140mm
翼 展 4880mm
Х-20(AS-3)空地导弹
基本情况
该弹是苏联自行研制并装备部队使用的第二个大型战略空地导弹,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体积和重量最大的空地导弹,主要用来攻击海上大型目标,如航空母舰和其他大型舰艇,也可用来攻击地面大型目标,如军事工业中心和军事基地,装备苏联远程航空兵,载机为图-95“熊”B/C型远程战略轰炸机。
该弹由米高扬(Мигоян)飞机设计局在50年代初期开始研制,总设计师为М.古列维奇(Гуревич),1959年秋季首先进入苏联空军服役,随后进入苏联海军服役。1961年7月,首次在莫斯科的土希诺航空展览会上露面,挂在图-95远程战略轰炸机腹部下方。到80年代中期,苏联空、海军分别有240枚和100枚导弹服役,但由于该弹外形尺寸太大,在载机上只能挂1枚,且突防性能差,逐渐被较新型空地导弹所取代而退出现役。
该弹的系统代号为К-20,空军使用代号为Х-20(Kh-20),西方和北约集团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该导弹的编号和命名为AS-3“袋鼠”(Kangaroo)。
结构和性能特点
该弹结构和外形布局与50年代喷气式战斗机相似,但头部装有1个流线型整流罩,用来保护发动机的进气锥和进气道,在导弹投射之前被抛掉。导弹的进气锥是不可调的,根据其弹道要求,固定在相应于M数1.6~1.8的最佳位置。弹体呈圆柱形,后掠式弹翼位于弹体中部,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位于弹体后部。在弹体后下方装有腹鳍,用来提高导弹的稳定性。动力装置为1台涡轮喷气发动机,推力500100dN,装在弹体内部。
该弹采用中段无线电指令加末段主动雷达制导。战斗部既可采用2300kg的高爆炸药,也可采用1000万吨级TNT当量的核装药。该弹系超音速巡航导弹,其发射重量和战斗部重量比苏联的第一个空地导弹КС-1增加4倍,射程增加7~8倍,同时末段主动雷达制导改善命中精度,因而在性能上有很大提高,是苏联早期具有巨大威慑能力的空地攻击武器。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 480km(基本型)
650km(改进型)
最小射程
最大速度 M2
使用高度 8000~12000m
最大过载
制导系统 无线电指令加主动雷达(基本型)
惯性加主动雷达(改进型)
引 信 触发/非触发引信
战 斗 部 2300kg高爆炸药
1000万吨级TNT当量核装药
动力装置 1台涡轮喷气发动机
弹 重 11000kg
弹 长 14.96m
弹 径 1850m
翼 展 9140mm
Х-22(AS-4)空地导弹
基本情况
该弹在苏联自行研制并装备部队使用的早期大型战略空地导弹中,是性能较为先进的一个型号,也是前苏联/俄罗斯迄今为止体积和重量居第二位的空地导弹,可攻击范围广泛的海上和陆地目标,如航空母舰和其他大型舰艇,军事工业中心和军事基地,装备苏联空/海军战略轰炸机。
该弹由专门从事巡航导弹设计的“虹”(Радуга)机械制造设计局,于1958年6月17日开始设计,1961年6月1日在图-22B型轰炸机腹部下方首次试飞,一个月后该机首次在莫斯科的土希诺航空展览会上露面,1962年投入批生产,1964年服役,首先装备图-22B轰炸机,1975年开始装备图-95B型轰炸机,随后装备图-22M型轰炸机。该弹已经停止生产,大约有300 枚导弹仍在俄罗斯和独联体个别国家服役。
“虹”(Радуга)机械制造设计局的创始人是А.别列茨尼亚克(Березняк),他在1957年受命将米高扬(Мигоян)飞机设计局内从事空地/反舰导弹设计的人员组成空地/反舰导弹专业设计局,地址设在杜布纳(Dубна)。该弹的系统代号和命名为К-22“暴风”(Буря),海/空军使用代号为Х-22(Kh-22),西方和北约集团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该导弹的编号和命名为AS-4“厨房”(Kitchen)。
结构和性能特点
该弹采用飞机式弹体结构和外形布局,头部呈尖形,内装末制导雷达天线。弹体呈圆柱形,切梢三角形大弹翼位于弹体中部,切梢三角形水平/垂直安定面位于弹体后部,后者带有方向舵,在弹体后部下方稍后处装有1个切梢三角形垂直安定面,以提高机动飞行时的稳定性。该梯形舵面可折叠成水平状态,以便于在地面上维修操作。为充分利用弹体容积并减小气动阻力,将弹上电源与液压传动部分装在弹体下方腹鳍内。
弹体内部装1台液体火箭发动机。该弹采用惯性中制导加主动雷达末制导。战斗部既可采用1000kg高爆炸药,也可采用35万吨级TNT当量的核装药。该弹系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其发射重量仅次于Х-20(AS-3),但速度要高出将近一个数量级,达到M数2.5,射程超过500km,制导精度进一步提高,因而在性能上有较大提高,是苏联早期具有很高威慑能力的战略空地攻击武器。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 400km(基本型)
>500km(改进型)
最小射程
最大速度 M2.5
使用高度 10000~12000m
最大过载
制导系统 惯性加主动雷达(基本型)
惯性加被动雷达(改进型)
引 信 触发/非触发引信
战 斗 部 1000kg高爆炸药
35万吨级TNT当量核装药
动力装置 1台液体火箭发动机
弹 重 6000kg
弹 长 11.3m
弹 径 900mm
翼 展 3880mm
КСР-5(AS-6)空地导弹
基本情况
该弹在苏联自行研制并装备部队使用的大型战略空地导弹中,是性能更为先进的、属于第二代产品的一个型号,也是前苏联/俄罗斯迄今为止体积和重量居第三位的空地导弹,可攻击范围广泛的海上和陆地目标,如航空母舰和其他大型舰艇,军事工业中心和军事基地,装备苏联空/海军,载机为图-95“熊”M5型远程战略轰炸机、图-16“獾”G型高亚音速中程轰炸机和图-22M“逆火”B/C型超音速远程战略轰炸机。
该弹由专门从事巡航导弹设计的“虹”(Радуга)机械制造设计局,于60年代初期开始研制,1970年进入现役。1975年首次露面,挂在图-22M战略轰炸机的两侧机翼下方。1977年12月日本出动F-86F战斗机,拦截并拍摄到从西伯利亚起飞的图-16“獾”G型轰炸机在机翼下各挂1枚导弹的照片。该弹已经停止生产,到1991尚有约100枚导弹仍在俄罗斯和独联体个别国家服役。“虹”(Радуга)机械制造设计局创始人是А.别列茨尼亚克(Березняк),他在1957年受命将米高扬(Мигоян)飞机设计局内从事空地/反舰导弹设计的人员组成空地/反舰导弹专业设计局,地址设在杜布纳(Dубна)。
该弹的系统代号为К-26,海/空军使用代号为Х-26(Kh-26),西方和北约集团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该导弹的编号和命名为AS-6“王鱼”(Kingfish)。
结构和性能特点
该弹采用与Х-22相似的弹体结构和气动外形布局,头部呈尖形,内装末制导雷达天线。弹体呈圆柱形,大后掠切梢三角形弹翼位于弹体中部,后掠式梯形水平尾翼和带方向舵的大后掠梯形垂直安定面位于弹体后部。与Х-22不同的是,取消了装在弹体后部下方稍后处的1个小后掠角梯形舵面和装在弹体下方的腹鳍。该弹采用惯性中制导加主动雷达末制导。战斗部既可采用1000kg高爆炸药,也可采用35万吨级TNT当量的核装药。在弹体内部结构上与Х-22亦有区别,即装1台固体火箭发动机。
该弹飞行速度比Х-22导弹高,达到M数3,弹重虽减轻900kg,但战斗部装药相同,高空最大射程达到800km,且制导精度进一步提高,因而在性能上有很大提高,是苏联具有很高威慑能力的第二代战略空地攻击武器。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 250km(海平面)
800km(高空)
最小射程
最大速度 M3
使用高度 10000~12000m
最大过载
制导系统 惯性加主动雷达(基本型)
惯性加被动雷达(改进型)
引 信 触发/非触发引信
战 斗 部 1000kg高爆炸药
35万吨级TNT当量核装药
动力装置 1台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 重 5000kg
弹 长 10.56m
弹 径 920mm
翼 展 2600mm
Х-66/23/27(AS-7)空地导弹
基本情况
Х-66是苏联自行研制并装备部队使用的第一个近距空地导弹,也是前苏联/俄罗斯的第一代通用战术近距空地导弹中的最初型号,由位于莫斯科的“星星”(Звезда)机械制造设计局,于1962年开始研制,1968年服役,装备苏联的米格-21ПФ战斗机。
该弹的系统代号和编号为К-66和Изд.66(Izd.66),空军使用代号为Х-66(Kh-66)。随后在Х-66基础上改进发展了Х-23(Kh-23)和Х-27(Kh-27)等多种型号的空地导弹。
鉴于对上述Х-66/23/27各型空地导弹的性能缺乏了解,西方和北约集团当时只能从其具有相同的气动外形布局着眼,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其统一的编号和命名,即AS-7“克里牛”(Kerry)。Х-66在设计思想和战术使用上,与美国的AGM-12“小斗犬”(Bullpup)第一代近距空地导弹系列相似,只不过在时间上落后了将近8~9年。
结构和性能特点
该系列导弹中的第一个型号Х-66是在К-5空空导弹的基础上研制的,采用与К-5空空导弹相似的舱段式弹体结构和鸭式气动外形布局,并直接采用其批生产部件。该弹头部有4片切梢三角形小舵面,尾部有4片切梢三角形大弹翼及其后缘的4片方向舵,在尾翼稍后的弹体两侧各有1个发动机尾喷口,尾翼后部弹体内装有接收载机制导控制指令的接收机。导弹战斗部占全弹重量的1/3,采用高爆炸药。
该弹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既有利于维护使用,又有助于改进发展,形成由Х-66/23/23М/27组成的一个完整的导弹系列。虽然该系列导弹在研制时间上横跨60~70年代,在性能水平上包括第一、二两代产品,但由于在制导方式上除Х-27外,均采用三点式人工无线电指令制导,不仅使其各型导弹本身射程短、精度低、机动性差,而且使其各型载机没有“发射后不管”能力,只能俯冲攻击,并且一次攻击只能发射制导一枚导弹,攻击持续时间长,易受敌方火力杀伤,因而,不适应现代空中作战要求,已为Х-25(AS-10)系列新型通用战术空地导弹所取代。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 8km(Х-66,Х-23)
10km(Х-23М)
60km(Х-27)(高空)
25km(Х-27)(低空)
最小射程 7.5km(Х-27)
最大速度 M1
使用高度
最大过载
制导系统 无线电指令(Х-66,Х-23,Х-23М)
被动雷达(Х-27)
引 信 无线电引信
战 斗 部 103kg(Х-66,Х-23)
108kg(Х-23М,Х-27)
动力装置 1台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 重 278kg(Х-66,Х-23,Х-23М)
310kg(Х-27)
弹 长 3.63m(Х-66,Х-23,Х-23М)
4.36m(Х-27)
弹 径 270mm
翼 展 790mm
Х-28(AS-9) 空地导弹
基本情况
该弹是苏联自行研制并装备部队使用的第二代反辐射导弹,也是第一个机载专用战术反辐射导弹,由专门从事巡航导弹设计的“虹”(Радуга)机械制造设计局,于1963~1971年研制,1973年进入现役,首先装备苏-7БМ和苏-17М攻击机,随后装备其他战术轰炸机和重型攻击机。
该弹的系统代号为К-28,海/空军使用代号为Х-28(Kh-28),西方和北约集团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该导弹的编号和命名为AS-9“海峡”(Kyle)。该弹是在“虹”(Радуга)机械制造设计局的Х-22(AS-4)空地导弹中的反辐射型基础上,研制的新型反辐射导弹,也是前苏联/俄罗斯的第二代反辐射导弹,专门用来攻击地面和海上的雷达,尤其是用于防空导弹的地面或舰载火控雷达。
结构和性能特点
该弹在结构上是Х-22(AS-4)空地导弹的小型化,采用相同的飞机式气动布局,尖形头部内装被动雷达导引头,其后为战斗部舱,内装200kg高爆炸药。弹翼形状与Х-22有所不同,采用大后掠角梯形弹翼,位于圆柱形弹体中部。水平和垂直安定面的形状亦与Х-22不尽相同,且弹体后部下方稍后处的折叠式垂直安定面比其上部的垂直安定面大,以提供更好的飞行稳定性。与Х-22一样,为充分利用弹体容积并减小气动阻力,将弹上电源与液压传动部分装在弹体下方腹鳍内。弹体内部仍装1台液体火箭发动机。
该弹系超音速反辐射导弹,在前苏联/俄罗斯的所有专用机载反辐射导弹中,其发射重量和战斗部重量均居于首位,并有4种可互换使用的被动雷达导引头,其频率范围1~10GHz。该弹在性能和尺寸上与美国的第二代反辐射导弹—AGM-78“标准”反辐射导弹(Standard ARM)相似,因而是前苏联/俄罗斯具有较强攻击能力的机载反辐射导弹,由重型攻击机和战略轰炸机将其与Х-22(AS-4)和КСР-5(AS-6)战略空地导弹混合携带,能更好地发挥后者的攻击和威慑能力。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 90km
最大速度 超音速
使用高度
最大过载
制导系统 被动雷达
引 信 非触发引信
战 斗 部 高爆炸药,重200kg
动力装置 1台液体火箭发动机
弹 重 715kg
弹 长 6.0m
弹 径 450mm
翼 展 1.4m
Х-25(AS-10)空地导弹
基本情况
Х-25是苏联自行研制并装备部队使用的第二代通用战术空地导弹,由位于加里宁格勒的“星星”(Zvezda)机械制造设计局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研制,1974年开始服役,取代第一代通用战术近距空地导弹Х-66/Х-23(AS-7)“克里牛”(Kerry),装备现役各型对地攻击飞机。
该弹的系统代号和编号为К-25和Изд.69(Izd.69),海/空军使用代号为Х-25(Kh-25),西方和北约集团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该导弹的编号和命名为AS-10“克伦”(Karen)。该弹在设计思想和战术使用上,与美国的AGM-65“幼畜”(Maverick)通用战术空地导弹相同,并形成一个战术空地导弹系列,有无线电指令型Х-25МР(Kh-25MR)、半主动激光型Х-25МЛ(Kh-25ML)、被动雷达型Х-25МП(Kh-25MP)和电视型Х-25МТ(Kh-25MT)和红外成像型Х-25МТЛ(Kh-25MTL),可供战术攻击飞机选用,攻击战场上范围广泛的目标。
据俄罗斯1995年6月出版的《俄罗斯的航空工业》(Авиастроение России)一书透露,Х-25的半主动激光型和电视型,比美国“幼畜”导弹的这两种相应型号出现的时间还要早些。
结构和性能特点
该系列导弹采用与Х-23(Kh-23)系列导弹相同的鸭式气动布局,头部有4片切梢三角形小舵面,尾部有4片切梢三角形大弹翼及其后缘的4片方向舵,在尾翼稍后的弹体两侧各有一个发动机尾喷口,尾翼后部弹体内装有接收载机制导控制指令的接收机。
该弹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在基本型Х-25基础上,发展多种改进型,重点是不同类型的导引头,全弹其他舱段结构基本保持不变,从而形成包括无线电指令型、半主动激光型、被动雷达型、电视型在内的完整的战术空地导弹系列。
该弹在外形尺寸和技术性能上,与美国的AGM-65“幼畜”通用战术空地导弹相近,但在某些性能上尚有差距,如射程较近,究其原因,不在导弹本身,而是受机载激光照射器和发控装置作用距离的限制。该导弹系列中的电视型Х-25МТ,系电视自控导弹,在发射前必须使导引头的电视摄象机锁定目标,其发射方式和制导原理与美国在60年代越南占战场上使用过的“白星眼”制导炸弹相同。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 8km(Х-25МР)
20km(Х-25МЛ)(高空)
10km(Х-25МЛ)(低空)
20km(Х-25МТ,Х-25МТЛ)
60km(Х-25МП)(高空)
25km(Х-25МП)(低空)
最小射程 2km(Х-25МР,Х-25МЛ)
最大速度 850m/s(Х-25МР,Х-25МЛ,Х-25МП)
800m/s(Х-25МТ,Х-25МТЛ)
使用高度 50~5000m(Х-25МР,Х-25МЛ)
50~12000m(Х-25МТ,Х-25МТЛ)
最大过载
制导系统 无线电指令(Х-25МР)
电视自控(Х-25МТ)
半主动激光(Х-25МЛ)
被动雷达(Х-25МР)
红外成像(Х-25МТЛ)
引 信 触发引信
战 斗 部 高爆炸药
140kg(Х-25МР)
90kg(Х-25МЛ,Х-25МТ,Х-25МП,Х-25МТЛ)
动力装置 1台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 重 300kg(Х-25МЛ,Х-25МТ,Х-25МТЛ)
310kg(Х-25МП)
320kg(Х-25МР)
弹 长 3.75m(Х-25МЛ)
3.83m(Х-25МР)
4.04m(Х-25МТ)
4.355m(Х-25МП)
弹 径 275mm
翼 展 0.82m
Х-58(AS-11)反辐射导弹
基本情况
该弹是苏联自行研制并装备部队使用的第三代机载反辐射导弹,由专门从事巡航导弹设计的“虹”(Радуга)机械制造设计局,于70年代初开始研制,1978年服役,装备战术攻击飞机,用来补充该设计局研制的、仍在服役的第二代机载反辐射导弹Х-28(AS-9)“海峡”(Kyle),装备战术轰炸机和重型攻击机。
该弹的系统代号和编号为К-58和Изд.112(Izd.112),,海/空军使用代号为Х-58(Kh-58),西方和北约集团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该导弹的编号和命名为AS-11“基尔特”(Kilter)。
该导弹是为对付北约组织的新一代地面防空雷达、尤其是像美国陆军MIM-104“爱国者”(Patriot)地空导弹系统的AN/MPQ-53相控阵雷达而设计的,以增强前苏联/俄罗斯战术攻击飞机压制地面防空火力、开辟空袭通道的突防能力。在设计思想和战术使用上,该弹与美国广泛装备使用的第三代反辐射导弹—AGM-88A“高速反辐射导弹”(HARM)相似,但在技术性能和破坏威力上要更胜一畴。
结构和性能特点
Х-58Э 反辐射导弹结构图
1—被动雷达导引头 2—自动驾驶仪 3—蓄电池 4—战斗部 5—固体火箭发动机 6—舵机
俄方单页资料
该弹在结构和气动外形设计上,完全摆脱了Х-22(AS-4)和Х-28(AS-9)的飞机式传统方案,而采用了现代化的正常式气动布局方案,头部呈尖形,4片切梢三角形大弹翼位于圆柱形弹体中部,4片切梢三角形小舵面位于圆柱形弹体尾部,每个舵面后缘还带一个防滚付翼。
在内部结构上,由于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因而与以往型号完全不同,从前至后为:被动雷达导引头,自动驾驶仪、蓄电池、战斗部、动力装置、舵机舱。该弹系高超音速反辐射导弹,M数达到3.6,而美国的“高速反辐射导弹”(HARM)为M数3。此外,该弹及其战斗部的重量均为美国的“哈姆”(HARM)高速反辐射导弹的两倍。
为对付不同频段的雷达目标,该弹有多种可互换使用的被动雷达导引头,其计算机具有多目标存储记忆能力,即使敌方雷达关机,也能对其实施攻击,并在飞行中具有重新瞄准能力和选择优先攻击目标能力。被动雷达导引头的位标器装在万向环架上,具有离轴搜索跟踪和全向攻击能力,扩大导弹的攻击范围,使最小射程减至10km,最大射程达到160km。
该弹战斗部除采用通常的单一式爆破杀伤战斗部外,还有一种内装小炸弹的子母式战斗部,用来攻击地面防空导弹指挥车、雷达天线阵运载车等分散配置的目标,可根据攻击目标的不同选用所需的战斗部。导弹战斗部采用主动雷达引信。导弹动力装置为1台两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 120km(Х-58,Х-58Э)(高空)
160km(Х-58У)(高空)
80km(低空)
最小射程 10km
最大速度 M数3.6
使用高度 10000~15000m(高空)
最大过载
制导系统 被动雷达(Х-58,Х-58Э,Х-58У)
惯性加毫米波雷达(Х-58反舰型)
引 信 触发引信
战 斗 部 高爆炸药
149kg(Х-58,Х-58Э)
150kg(Х-58У)
动力装置 1台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 重 650kg
弹 长 4.8m(Х-58,Х-58Э)
4.85m(Х-58У)
弹 径 380mm
翼 展 1.17m
Х-31П/Х-31А(AS-12)反辐射导弹
基本情况
Х-31是前苏联/俄罗斯自行研制并装备部队使用的第四代空射巡航导弹,分为反辐射和反舰两个型号,由位于加里宁格勒的“星星”(Zvezda)机械制造设计局,于1977年同时开始研制,1988~1989年陆续服役。反辐射型Х-31П,用以取代第二代Х-25МП和第三代Х-58反辐射导弹。反舰型Х-31А,是前苏联/俄罗斯的第一个专用战术空舰导弹,装备前线战术航空兵和海军航空兵的对地攻击飞机。
该弹的系统代号和编号为К-31П/А和Изд.77(Izd.77),海/空军使用代号为Х-31П/А(Kh-31P/A),西方和北约集团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该导弹的编号和命名为AS-12“击球手”(Kegler)。该弹首次在1991年阿联酋迪拜航展上展出,同参展的西方和其他俄罗斯战术空地导弹相比,其设计新颖,性能更先进,是一代全新的机载超音速反辐射/反舰导弹。
在1991年阿联酋迪拜航展上展出的Х-31
JALW-ISSUE 19 上阁,两图平放
Х-31的尾部
JALW-ISSUE 19 下图,两图平放
结构和性能特点
该弹采用后置正常式气动外形布局,即弹翼位于尾部、紧靠控制舵面,形成独特的尾部控制方案。头部结构随导弹型号不同而异。反辐射型导弹К-31П,头部装有被动雷达导引头和高爆炸药战斗部;反舰型导弹Х-31А,头部装有主动雷达导引头和半穿甲战斗部。这两种型号的中部和尾部弹体结构相同,均采用1台组合式火箭/冲压发动机,4个很长的进气道从弹体中部直达尾部稍前处,4片切梢三角形弹翼和紧靠其后的大展弦比舵面位于每个进气道后上部,尾部舵展1.15m。
从外形尺寸和战术使用来看,反舰型导弹Х-31А非常相似于法国和德国计划研制的ANS反舰导弹,并采用相同的制导系统,即中段惯性制导加末段主动雷达制导,但前者比后者快得多,两者速度分别为M数3.5和M数2.5;反辐射型导弹Х-31П在西方尚无对应型号可供比较,其性能显然优于美国的“哈姆”(HARM)高速反辐射导弹。Х-31П是俄罗斯第一个采用组合式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的反辐射导弹,正是这种发动机使导弹获得很高的平均机动飞行速度,能有效地攻击诸如美国“爱国者”(Patriot)防空导弹系统的AN/SPY-1地面相控阵制导雷达。该发动机由加里宁格勒机械制造工厂生产,最先用在3М9(SA-6)防空导弹上,随后为Х-31П和Х-31А所采用。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 200km(Х-31ПМ)(高空)
150km(Х-31П)(低空)
70km(Х-31АМ)(高空)
50km(Х-31А)(低空)
最小射程 10km(Х-31ПМ,Х-31П)
5km(Х-31АМ,Х-31А)
最大速度 M3.5
使用高度 15000m(高空)
最大过载
制导系统 被动雷达(Х-31ПМ,Х-31П)
惯性加主动雷达(Х-31АМ,Х-31А)
引 信 触发引信
战 斗 部 高爆炸药,90kg
动力装置 1台组合式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
弹 重 600kg
弹 长 5.20m(Х-31ПМ)
4.70m(Х-31А,Х-31П)
5.23m(Х-31АМ)
弹 径 360mm
翼 展 0.779m
舵 展 1.15m
Х-59(AS-13)空射巡航导弹
基本情况
该弹是前苏联/俄罗斯的防区外空射巡航导弹,属于第三代战术空地导弹之列。由专门从事巡航导弹设计的“虹”(Радуга)机械制造设计局,于1973年开始研制,1980年完成研制并开始进入现役,装备苏-24М攻击机。
该弹的系统命名为“牛虻”(Овод),空军使用代号为Х-59(Kh-59),西方和北约集团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该导弹的编号和命名为AS-13“主销”(Kingpin)。该弹目前只有电视制导型,是前苏联/俄罗斯的第一个发射后通过数据链指令遥控锁定目标的电视制导导弹。在作战使用和技术性能上,与美国海军70年代后期停止发展的AGM-53A“***”(Condor)和1990年首次在海湾战争中使用的AGM-84“斯拉姆”(SLAM)电视制导空地导弹相似。
据俄罗斯1995年6月出版的《俄罗斯的航空工业》(Авиастроение России)一书透露,Х-59比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同类导弹的研制时间要早得多。
结构和性能特点
该弹具有独特的外形结构,头部为半球形的玻璃罩,其后为4片较小的安定面,每片安定面由前后两个翼面套接而成,前翼面呈切梢三角形,后翼面呈斜梯形,嵌于前者之内并可折叠。由于后者展弦比很大,在地面停放或挂机维修时,为防止碰撞损坏,可将位于头部下方的两片后翼面折叠起来,使之贴在弹体表面上。尾部有4片切梢三角形大弹翼,每片弹翼后缘各有一个控制舵面。弹翼之后为固体火箭助推器,采用喇叭形单一喷口。该助推发动机在其火药燃烧完毕时自行脱落。导弹的主发动机采用外装式方案,即在后部弹体下方,加装1台涡轮喷气发动机,数据链后视发射天线分别位于弹体两侧、尾部弹翼之间;数据链后视接收天线位于弹体尾部下方,其与电视导引头相连的导线位于纵贯前后弹体的条边内。头部电视摄像机型号为Granit 7T-M1。采用发射前锁定目标和电视自控,射程可达40km;若采用数据链指令电视遥控,射程可达115km。
Х-59М及АРК-9制导吊舱
1—电视指令制导组件 2—发射准备和控制装置 3—机载参数记录仪 4—电视装置 5—控制装置 6—无线电高度表 7—战斗部 8—发动机控制器 9—无线电指令发射机 10—舵机 11—无线电指令接收机 12—固体火箭助推器 13—涡喷主发动机 14—可抛式涡喷发动机盖 15—蓄电池
俄方单页资料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 115km(Х-59М)(高空)
60km(Х-59)(高空)
最小射程 20km(Х-59М)
10km(Х-59)
最大速度 239~278m/s
使用高度 5000m(高空)
最大过载
制导系统 电视遥控
引 信 触发引信
战 斗 部 高爆炸药
320kg(Х-59М)
315kg(Х-59)
动力装置 1台涡轮喷气发动机加1台固体火前助推器
弹 重 920kg(Х-59М)
850kg(Х-59)
弹 长 5.69m(Х-59М)
5.1m(Х-59)
弹 径 380mm
翼 展 1.30m(Х-59М)
1.26m(Х-59)
Х-29(AS-14)空地导弹
基本情况
Х-29是前苏联/俄罗斯自行研制并装备部队使用的第三代通用战术空地导弹,由位于莫斯科的“三角旗”(Вымпел)机械制造设计局,于70年代开始研制,1980年开始服役,装备新型对地攻击飞机。
该弹的系统代号和编号为К-29和Изд.64(Izd.64),海/空军使用代号为Х-29(Kh-29),西方和北约集团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该导弹的编号和命名为AS-14“小锚”(Kedge)。该弹在设计思想和战术使用上,与美国的AGM-65“幼畜”(Maverick)通用战术空地导弹相同,并形成一个战术空地导弹系列,现有半主激光型Х-29Л(Kh-29L)和电视型Х-29Т(Kh-29T)可供战术攻击飞机选用,攻击战场上范围广泛的目标。
据俄罗斯1995年6月出版的《俄罗斯的航空工业》(Авиастроение России)一书透露,Х-29的半主动激光型和电视型,比美国“幼畜”导弹的这两种相应型号出现的时间还要早些。
结构和性能特点
该弹头部有4片固定式切梢三角形小翼面,其后有4片活动式切梢三角形较大控制舵面,从而构成双鸭式气动外形。尾部有4片固定式切梢三角形大弹翼,每片弹翼后缘有一个副翼,用于横滚/倾斜稳定。头部固定式小翼面起反安定面作用,以提高导弹的机动性。这种双鸭式气动外形布局,与“星星”设计局已经服役的Х-27ПС、Х-25МП相同,只是安定翼面和舵面的形状和尺寸不同。
该弹采用模块化舱段设计,在基本型Х-29基础上发展多种改进型,重点是改进导引头,除导引头舱段不同外,全弹其他舱段结构基本保持不变,从面形成包括半主动激光型、电视型、被动雷达型、红外成像型等在内的一个完整的战术空地导弹系列。各型导引头的外部形状以及小翼面的形状各不相同,例如,半主动激光型导引头舱段呈圆头锥形,小翼面呈切梢三角形;电视型导引头舱段呈圆头柱形,小翼面呈矩形。随导引头型号不同,其战斗部亦略有差异,例如,半主动激光型战斗部重317kg,电视型战斗部重320kg。
同Х-25第二代通用战术空地导弹相比,其战术技术性能有较大提高,主要是导弹具有低空发射、跃升机动攻击和多目标攻击能力,导弹重量和战斗部重量显著增加,制导精度和射程均有较大提高。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 12km(Х-29Л)(高空)
30km(Х-29Т)(高空)
最小射程 2~3km(Х-29Л),3~4km(Х-29Т)
最大速度
使用高度 200~5000m(Х-29Л)
200~10000m(Х-29Т)
最大过载
制导系统 半主动激光(Х-29Л)
电视遥控(Х-29Т)
被动雷达(Х-29Р)
红外成像(Х-29ТЛ)
引 信 触发引信
战 斗 部 高爆炸药
317kg(Х-29Л)
320kg(Х-29Т)
动力装置 1台固体火箭助推器
弹 重 660kg(Х-29Л)
700kg(Х-29Т)
弹 长 3.875m
弹 径 380mm
翼 展 1.10m
Х-?(AS-19)式空射巡航导弹
基本情况
该弹是前苏联/俄罗斯正在研制的一种新型战略空射巡航导弹,由位于莫斯科附近鲁道夫基地的“契洛米伊”(Chelomey)OKB-52机械制造设计局,于80代中期开始研制,1989年开始试飞,现仍处于研制阶段,计划在1995年开始服役,拟取代Х-65(AS-15)空射巡航导弹。其系统代号和命名,以及海/空军使用代号,均不得而知。西方和北约集团给予其编号和命名为AS-19/BL-10“考拉”(Koala)。
结构和性能特点
该弹外形与早期巡航导弹AS-3“袋鼠”(Kangaroo)相似,但在结构设计上采用后掠弹翼,便于在战略轰炸机弹舱内悬挂,因而具有较好的气动性能和隐身特性。据报道,其性能与美国的AGM-129先进巡航导弹(ACM)相似。该弹采用高空、高速突防,巡航高度20km,巡航速度M2.5~3.0,弹道末段俯冲攻击目标。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
最大速度 M2.5~3.0
使用高度 20000m
制导系统
引 信
战 斗 部 核装药/高爆炸药
动力装置
弹 重
弹 长
弹 径
翼 展
SS-25战略导弹系统
SS-25导弹系统立项于1977.7.19,1980年研制开始进入正轨,编为15Zh58工程。1982.10.27首次试射,失败,于1983.2.8试射成功。1988.12.1正式开始服役。
整套系统全都装在多轴高机动载车上,具有很高的机动性,生存能力较强。发射系统包括一辆运载发射车,一辆发射支援车,两车即可作战。整套系统还包括驾驶员训练车,永备发射基地,导弹运输车等。
导弹性能:
导弹全长:20.5米
弹体长(不含弹头):18.5米
弹体直径:1.8米
发射重量:41.5吨
运载能力:1.05吨
最大射程:10500千米
精度(苏联标准):900米
精度(西方标准):250米
弹头数:1
核当量:55万吨
级数:3
发射方式:公路/底下
燃料:三级固体
SS-20战略导弹系统
SS-20导弹系统立项于1968.3.4,1974年研制开始进入正轨,编为15Zh45工程。1974.9.27首次试射就取得成功。1976.3.11开始服役。
同SS-25一样SS-20整套系统全都装在多轴高机动载车上,只不过车辆更小,更利于隐蔽和机动,具有很高的生存能力。发射系统也是包括一辆运载发射车,一辆发射支援车,两车即可作战。整套系统还包括驾驶员训练车,永备发射基地,导弹运输车等。
导弹性能:
导弹全长:16.46米
弹体长(不含弹头):14.9米
弹体直径:1.76米
发射重量:37吨
运载能力:1.74吨
最大射程:600-5000千米
精度(苏联标准):450米
精度(西方标准):不详
弹头数:3
单个弹头核当量:15万吨
级数:2
发射方式:公路
燃料:三级固体
-----------------------------------------------------------------------------------------------------
AS-3
AS-6
AS-7
AS-9
AS-10
AS-1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