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9VG电玩部落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363|回复: 9

[资料发布]冷战中的北欧铁翼——瑞典萨伯公司研制的喷气战机

[复制链接]

精华
0
帖子
2443
威望
0 点
积分
2845 点
种子
0 点
注册时间
2007-11-2
最后登录
2015-1-10
 楼主| 发表于 2008-8-8 21:43  ·  上海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空军之翼”

萨伯 21R——正确的方向




前身——活塞发动机、螺旋桨推进的萨伯 21

  这是在 1939 年萨伯公司应瑞典皇家空军的要求设计的一型活塞发动机推进的非常规战斗机。由于萨伯公司在忙于生产轰炸机,再加上这种过于前卫的设计让瑞典皇家空军很难接受,直到 1943 年 7 月原型机才进行首飞,而这款战机的交付就已经是 1945 年的事了。在瑞典语中 J 为“战斗机”一词(Jakt)的开头字母,所以瑞典的战斗机型号均以 J 开头,就象美国的战斗机型号以 F 开头一样。因此萨伯 21 的军队型号为 J 21,其原型机共 3 架,三种生产型(J 21A-1 型、J 21A-2 型、A 21A-3 型)共生产了 298 架,服役时间从 1946 年到 1954 年。投产的 J 21 使用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的 DB 605B 型 12 缸液冷活塞发动机,应用了萨伯公司设计师弗雷德·范斯托姆(Frid Wanstrom)提出的发动机后置、推进式螺旋桨、双尾梁布局。设计时主要考虑这样的布局可以为飞行员提供良好的前向视野,同时机头有空间安装强大前向的火力——一门 20 毫米航炮和 2 挺 13.2 毫米机枪,另外两侧尾梁上各安装一挺 13.2 毫米机枪。但即使这样,相对于二战末期各国的主力型战机而言其火力也算不上强大……J 21 由于采用这种螺旋桨在驾驶舱后的布局,只好安装萨伯的 Mk I 型弹射座椅——否则飞行员在跳伞时会卷入驾驶舱后高速旋转的螺旋桨。除此之外,它还采用了略微后掠(由于后掠角太小基本上还属于直翼机)的层流翼型机翼和流线形的机身。



J 21A,其机鼻突出的是一门 20 毫米航炮和两挺 13.2 毫米机枪

换装喷气发动机的萨伯 21R

  该机的型号萨伯 21R 中的 R 是瑞典语 Rea(喷气)一词打头字母,这就是它叫萨伯 21R 的原因。

  在二战结束前,萨伯公司(Svenska Aeroplan AB,缩写 SAAB)就已经意识到,喷气发动机将是未来战斗机的主要动力,是研制现代战斗机的基础。但当时无论轴心国还是同盟国都将喷气发动机技术视为“最高机密”,不向外界透漏一丝一毫,因此萨伯对喷气发动机技术几乎是一无所知。二战结束后的 1945 年秋,经过不懈的努力,瑞典终于得到英国德·哈维兰的“妖精”(Goblin)离心发动机,并得到了该发动机的生产许可证。1945 年时,瑞典想要获得喷气式战机的研制和使用经验,于是决定将一部分 J 21A-1 换装喷气发动机换装“妖精”2 型离心喷气发动机,就这样二战期间研制的 J 21 成了瑞典的第一种喷气机。

  由于换装喷气发动机,J 21R 在气动外形上做了相应改动。首先,水平尾翼上移以避开喷气发动机排出的燃气;其次,机翼前缘削尖以适应高速飞行,其实萨伯本打算为 J 21R 安装重新设计的机翼,但由于花费过高,只好把原机翼前缘削尖了事。这时的萨伯公司显得目光短浅,因为虽然 J 21R 使用了喷气发动机,却并没有将先进的高速飞行气动原理融入其中。1947 年时瑞典皇家空军计划订购 120 架,但最后由于引进了“吸血鬼”,订购数量削减到 60 架。瑞典皇家空军大量订购 J 21R 这种尚不成熟的实验型喷气机的作法实在值得商榷,也许由于当时的原苏联羽翼待丰,瑞典皇家空军还没有太多地感觉到来自北方的压力。



J 21R

  在 1945 年二战到了 1947 年,萨伯公司将正在装配线上的 J 21A-1 进行改装——当时乐观地认为只有 20% 的部件需要重新设计,但实际改装过程中发现近一半的零部件要重新设计。1947 年 3 月 10 日,第一架改装的原型机首飞成功。同样在 1947 年,世界上各航空大国的第一代真正的喷气战机也相继首飞:原苏联的米格-15、美国空军的 F-86“佩刀”、美国海军的 F9F“黑豹”早期型……在这些属于时代经典的早期喷气机面前,先天不足的 J 21R 相形见绌。



在瑞典皇家空军博物馆中的 J 21R,其机身下有一独特火箭弹发射架,挂有 10 枚直径 80 毫米的火箭弹


  作为战斗机 J 21R 并不合适,它糟糕的机动性使它不适合空中缠斗;虽然机动性不好,倒不妨碍它作为稳定的航炮和火箭弹等直射武器火力发射平台使用,所以生产出来的 60 架飞机型号全改成 A 21R。型号中的 A 是瑞典语“Attack”(攻击)一词的打头字母,所以其攻击机型号均以 A 开头。其中第一批 30 架型号为 A 21RA,因为安装的是英国生产的发动机,第二批 30 架型号为 A 21RB,安装的是瑞典生产的发动机。但作为攻击机,只携带上述武器是不能满足作战要求的,而 J 21R 的载弹量太小,最大载弹量只有 700 公斤,更要命的是续航能力不足——挂火箭弹低空攻击时作战半径也只有 190 公里,最大续航时间只有 46 分钟,虽然使用外挂油箱可以将续航时间延长到 100 分钟,但这要以大大减少载弹量为代价,因此也就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上述缺陷再加上引进“吸血鬼”、不久后新型的 J 29“圆桶”服役,使得 J 21R 在 1953 年就早早退役,到了 1956 年全部“除名”,结束了短短的一生。



A 21R

  将螺旋桨飞机的活塞发动机换成喷气发动机,很多国家国在研制喷气机过程中都采用过这种作法,但这些改装过的飞机大多仅作为试验机使用,极少批量生产,在历史上只有两种这样改装的战斗机被批量生产:一种是萨伯 21R,另一种是原苏联的雅克-15 型(基本就是换装喷气发动机的雅克-3)喷气战斗机。



一架倒霉的 A 21RA,飞行员着陆时忘了放下起落架

  J 21R 是萨伯公司向正确的方向迈出的第一步,但它却已落后于时代。在本国的航空工业能提供新型的现代化喷气战机之前,为了使瑞典空军及时获得新型喷气机的使用经验,政府为空军引进了英国德·哈维兰公司的“吸血鬼”F.1 型喷气战斗机,并将其型号本地化为 J 28A。有趣的是这也是一型双尾梁结构的喷气战斗机,与 J 21R 结构类似,看来瑞典皇家空军是认准了这种结构的飞机。首架购进的 J 28A 于 1947 年服役。.

精华
0
帖子
2443
威望
0 点
积分
2845 点
种子
0 点
注册时间
2007-11-2
最后登录
2015-1-10
 楼主| 发表于 2008-8-8 21:44  ·  上海 | 显示全部楼层
萨伯 29“圆桶”

——奋起直追的结果




“圆桶”与“鹰狮”

溯源

  虽然瑞典引进了“吸血鬼”喷气战斗机,但与此同时,萨伯公司并未停止研制更先进的喷气战机。最初设计的喷气机基本是参照“吸血鬼”设计出来的“RX-1”方案,接着是外形与洛克西德的 P-80 相似的“R-101”和“雪茄”方案。当时在设计 R-101 时萨伯的工程师对 P-80 一无所知,当 P-80 出现时立即认识到瑞典的喷气机设计已经落后于时代很多年了,不得已,萨伯的设计人员又回到绘图桌前开始新的设计。

  1945 年 12 月,辛勤的工作有了结果,一型以“妖精”发动机作为动力的喷气机设计完成,机头进气、直进气道、直排气管、飞行员几乎是骑在发动机上。由于采用薄翼型层流翼,主起落架无法收入翼内,只好收入机身,而早期的喷气发动机本来块头就不小再加上收起的起落架,结果弄得机身肥大,象个酒桶。在尾喷管后上方延伸出尾梁来支撑尾翼,这样机尾距地较远,即使起落架较短在大角度起飞机水平尾翼也不易触地。瑞典皇家空军对这款设计很满意,但此时萨伯得知德·哈维兰已经研制出名为“幽灵”的新型离心涡喷发动机,比“妖精”功率更大。于是萨伯的设计人员决定设计以“幽灵”为动力的新型战斗机。

  如果说 J 21R 仅仅是一架安装了喷气发动机的老式战斗机的话,“圆桶”则是萨伯公司首次将喷气发动机与现代高速飞行气动原理结合起来设计的“纯种”喷气战机。1946 年 2 月,新机研制正式开始,公司代号“R-1001”。早在 1945 年末,在同为中立国的瑞士的帮助下,萨伯的工程师得到了二战期间德国科学家在空气动力学方面取得的成果——那就是证明高速飞行时后掠翼的作用。因此萨伯公司将“圆桶”那原始的直翼设计改成后掠角 25 度的后掠翼。

  1946 年秋,瑞典空军订购 3 架原型机,并给予型号 J 29。1948 年 9 月 1 日,J 29 由罗伯特·摩尔驾驶首飞成功。原型机使用的是“幽灵”45 型发动机,推力 2 吨。机翼的改进果然效果明显,新型战斗机的最大速度已经达到 1,000 公里/小时,瑞典皇家空军对新机的性能更是赞不绝口。J 29 虽然外形象个丑陋的圆桶,但性能却还不错,敏捷的身手更是出人意料。为了减小着陆速度在外翼段安装了前缘襟翼,副翼放下时襟翼自动伸出。

“圆桶”服役

  第一批生产型 J 29A 于 1952 年 1 月开始服役,使用它部队将其戏称为“会飞的圆桶”(Flygande Tunnan),可没想到这竟成了 J 29 的大名。J 29A 安装的是单台推力 2.27 吨的 RM2,即瑞典以生产许可证形式生产的“幽灵”发动机。主要武器是机头内的四门 20mm 航炮,每门备弹 180 发。A 型共生产了 224 架。



很有趣的摆设,会飞的“酒桶”

  圆桶的下一个投产的型号是 J 29B,其原型机于 1953 年 3 月 11 日首飞成功,从 1953 到 1955 年共生产了 332 架。“圆桶”B 型在 A 型基础上做了些改进:安装了翼内油箱,这一下使“圆桶”的载油量增加了 50%;同时翼下还加装炸弹和火箭挂架——由于主起落架距地高度太低,“圆桶”的机腹下无法挂载武器设备,也就没有安装机腹挂架。改良过的 J 29B 可以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其载弹能力如下:四个挂架格各挂 3 枚 75 毫米无制导对空火箭;共 14 枚 145 毫米或 150 毫米火箭弹;共 4 枚 125 毫米或 180 毫米大口径反舰火箭弹;共两只 400 升或 500 升外挂油箱,可以当汽油弹使用。



B 型“圆桶”,从图中可以看出其起落架很短


  应瑞典皇家空军的要求,萨伯发展出了“圆桶”的侦察型——平腹的 S 29C。除了腹部平平是 C 型的特征外,它的机头也与其他“圆桶”不同——拆除四门航炮,腾出的空间安装 5 台不同型号的侦察相机,成了无武装侦察机。其机尾安装了雷达信号探测报警器,因为没有武器,这恐怕是唯一的自卫手段。1953 年 6 月 3 日,S 29C 首飞成功,共生产了 76 架。



一个编队的 S 29C 侦察型“圆桶”

  量产“圆桶”的同时,萨伯还致力于提高“圆桶”的飞行性能。由于在“幽灵”发动机的使用过程中发现其水土不服——不适应瑞典寒冷的气候,于是为其安装了重新设计的加力燃烧室,这使其加力推力达到 2.8 吨。新发动机被安装到一架 J 29B 上,安装了新发动机的“圆桶”型号改成了 J 29D,D 型仅此一架,没有投产。

  改良发动机只能部分提高性能,萨伯的工程师还完善了“圆桶”的机翼设计,采用了前缘“锯齿”。新机翼的引入导致了新型“圆桶”的出现——J 29E型。1953 年 12 月 3 日,E 型的原型机首飞成功,萨伯在 1955 年共生产了 29 架 E 型。后来 S 29C 侦察机也换装了新设计的机翼。



挂载 18 枚 75 毫米对空火箭的 J 29E

  “圆桶”的最后一型是 J 29F 型,它只是将 D 型使用的新型发动机和 E 型使用的“锯齿”机翼综合应用而已。1954 年 3 月 20 日,F 型的原型机首飞成功,试飞成功证明起飞性能和爬升性能有明显提升。在 Rb 24 空-空导弹装备瑞典皇家空军后,该导弹也配备给 F 型——在两侧翼下各挂一枚。Rb 24 是瑞典以许可证形式生产的美国“响尾蛇”系列的 AIM-9B 型。B 型是“响尾蛇”家族的第一种生产型号,这种早期的对空导弹性能差,糟糕的精度使其只能用来攻击目标较大的轰炸机。相对于各大国不断露面的新型喷气战机,继续生产已经略显老态的“圆桶”意义不大,由此萨伯没有生产 F 型,它只是个升级标准。“圆桶”家族包括唯一的一架 D 型、288 架 B 型、19 架 E 型被按这个升级,升级后统称 J 29F 型。





1961 年时的 J 29F

 “圆桶”的总产量是 661 架,在六十年代中期“圆桶”就已经不再作为一线战机使用。

“圆桶”出征

  中非国家刚果于 1960 年独立,从此结束了作为法国的殖民地的历史,但其加丹加省(Katanga)却闹分裂。由于刚果政府实力不足,只好要求***干预。1961 年秋,5 架 B 型“圆桶”被提供给***维和部队,后来又分两批提供了 2 架 S 29C 和 4 架 B 型。在六十年代这些初部分“圆桶”作为维和部队的一部分派到刚果执行维和任务。在刚果执行维和任务对于瑞典皇家空军来说意义重大——自 1816 年以来瑞典就从未对外用兵,更未派其皇家空军执行过作战任务。虽然此次在这次维和任务中“圆桶”损失不少——摔掉两架,11 架“圆桶”中只有 4 架返回瑞典,其余的就地拆毁——为寒区作战设计地“圆桶”不适应刚果的热带气候。但瑞典皇家空军收益颇多,不仅仅取得大量的作战经验,还改进了作战思想。而且此后,要求萨伯飞机公司在飞机设计中要注意考虑可维护性设计。



曾在刚果执行过维和任务的 J 29B,旁边是其使用的发动机

杂记

  在 1950 年,当“圆桶”正被批量生产时,萨伯曾考虑过发展它的两种双座型:并列双座教练型“圆桶”和并列双座截击型“圆桶”,其中双座截击型“圆桶”在机头进气口上方安装截击雷达天线,增加一名雷达操作员。但由于萨伯公司仅生产战斗机型“圆桶”的任务就十分繁重,实在无力改进这两型双座“圆桶”,再说,这时是喷气机技术突飞猛进的年代,继续改进老式的“圆桶”意义也不大,因此双座“圆桶”项目便成了流产的计划。

  对于“圆桶”来说,比较露脸的事迹有两个:1954 年,一架 J 29B 在 500 公里的航程中以 977.3 公里/小时的平均飞行速度创下世界纪录;在 1955 年,两架 S 29C 在 1,000 公里的航程中以 900.6 公里/小时的平均飞行速度创造了新的世界记录。

  “圆桶”的唯一国外用户是奥地利,于 1961 年购买了 15 架翻新的二手 F 型,奥地利将这些“圆桶”作为战斗轰炸机使用。1962 年又增购了 15 架可安装侦察设备的 F 型。这次出口对萨伯公司意义重大,这是二战后第一个购买其战机的欧洲国家,而且从此以后奥地利成了萨伯公司的忠实用户。

精华
0
帖子
2443
威望
0 点
积分
2845 点
种子
0 点
注册时间
2007-11-2
最后登录
2015-1-10
 楼主| 发表于 2008-8-8 21:44  ·  上海 | 显示全部楼层
萨伯 32“长矛”

——萨伯的第一型喷气式攻击机




  “圆桶”服役虽然使瑞典跟上了世界喷气战机的潮流,但其性能只满足执行夺取制空权的任务,瑞典皇家空军认为还缺少执行攻击地面及海上目标的任务的专用攻击机。1948 年 12 月,萨伯公司应皇家空军的要求开始研制新型喷气式对地攻击机,公司代号“项目 1100”。

研制

  “项目 1100”经过一系列的设计改进后,最终以比较成熟的“项目 1150”方案得到空军认可,该方案为配备四门 20 毫米航炮,翼下可携带火箭弹巢的串列双座亚音速攻击机,性能可以保证在一小时内飞抵瑞典的国境,全天候出击。其后座增加一名导航员,使用后掠角 35 度的后掠翼,外形象一架安装了后掠翼的 T-33。该设计方案原计划使用瑞典自己研制的 RM4 涡喷发动机,但由于研制缓慢,1954 年取消发动机的研制。最后选择了以许可证形式生产的罗·罗“埃文”RA.7 发动机(RM5)。

  “项目 1150”共制造了 4 架原型机,1952 年 11 月3日首飞,第二年开始批量生产,并获得了型号 J 32“长矛”。1953 年 10 月 25 日,“长矛”在俯冲过程中速度超过音速,这是当时世界上同级别飞机中第一个做到在俯冲中超过音速的攻击机。

“长矛”服役

A 32A

  “长矛”的第一种生产型是双座 A 32A 专用攻击型,1955 年入役,到 1957 年总计有 12 个中队装备了 A 32A。“长矛”A 型配备了萨伯自家的 Mk III 型弹射座椅,升级的 RM5A2(“埃文” Mk 21A)发动机。大约有四分之一的“长矛”安装了法国设计、瑞典生产的 PS 431 型对地攻击火控雷达。



A 32A

  “长矛”A 型的武器包括在机头安装的 4 门瑞典制造的西班牙 Mark V 型 20 毫米航炮,每门炮备弹 180 发;每侧翼下 6 个挂架,最大载弹量 3 吨在当时来说也算不错。A 型可携带 12 枚小型炸弹或4枚重磅炸弹,口径从 60 毫米到 180 毫米的反装甲火箭弹,后来 Rb 04C 空-舰导弹出现,它也可以在两侧翼下各挂一枚执行反舰任务。

  Rb 04 是瑞典自行研制并装备的第一型战术空-舰导弹。当时项目由瑞典***导弹局负责,萨伯公司负责研制。Rb 04 的发展可追朔到 1946 年,瑞典研制的第一种反舰导弹——罗伯特 310(Robot 310),但这型导弹的技术并不成熟。三年后萨伯公司在该弹的基础上研制出瑞典的第一型实用型舰-舰导弹罗伯特 315 和空-舰导弹罗伯特 304,前者 1957 年投产并装备舰艇;后者便是 Rb 04。1958 年服役的 Rb 04C 是第一个实战型号。该导弹使用重 300 公斤的聚能破甲爆破战斗部,并有自炸装置,若未发现目标就会自毁。最大射程 20 公里(E 型可达 32 公里),最大速度 0.95 马赫,末段掠海,各型导弹均采用自动驾驶仪中段制导和主动搜索雷达末段(攻击段)制导,由于安装了主动搜索雷达它也是较早实现“射后不管”的空-舰导弹。



挂两枚 Rb 04 空-舰导弹的 A 32A 型“长矛”

  作为对地攻击火力平台,“长矛”A型是一型成功的攻击机,其与萨伯 35“龙”搭配使用效果不错,一个负责掌握制空权,一个负责对地攻击。从 1955 年到 1958 年共交付了 287 架,一直服役到 1978 年,此时,萨伯 37“雷”已服役,“长矛”A 型被取代。

J 32B

  J 32B 是一型全天候双座战斗机,1957 年 1 月 7 日首飞,1958 年服役。由于 J 29 圆桶当时只是昼间战斗机,不能在夜间执行截击任务,不得已才在“长矛”这款比较成功的攻击机的基础上发展战斗机型号。在战斗机基础上发展攻击机型并不少见,但在攻击机的基础上发展战斗机型就属于“稀有”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萨伯 32 的设计是成功的。




J 32B

  J 32B 安装的是升级型 RM6B(“埃文”Mk 47A)发动机,由于换装大推力发动机,其进气口加大以满足新发动机的进气量需要,4 门 20 毫米航炮换成 4 门“阿登”30 毫米航炮,火力强大。还配备了萨伯本家的 S6 火控系统和休斯公司的 AN/AAR-4 红外搜索跟踪传感器,以及飞行员的仪表板雷达显示器。“长矛”B 型只有 4 个外挂点,在 60 年代初 Rb 24(瑞典版的 AIM-9B)空-空导弹配备空军时,它也可以携带 4 枚该型导弹作战。J 32B 是当时瑞典皇家空军的主力夜间战斗机,在其鼎盛时期,瑞典皇家空军共有 7 个中队在使用“长矛”J 32B 型。1958 年到 1960 年共交付了 118 架 J 32B。七十年代 J 32B 开始退役,因为新型超音速截击机“龙”已出世。

S 32C

  这款侦察型“长矛”是萨伯 32 家族的最后一型。瑞典语中 S 为 Spaning(侦察)一词的第一个字母,瑞典皇家空军的侦察机型号以字母 S 开头,这与美国侦察机型号以字母 R 开头一样。侦察型“长矛”是在 A 32A 攻击型“长矛”的基础上改装而成,因此两型机的性能十分接近。C 型将位于机头的全部航炮换成侦察相机。雷达换成改良过的 PS-431/A,该雷达可以用于海上侦察、搜索。


S 32C 型将位于机头的全部航炮换成侦察相机

J 32D

  这是一型拖靶机,在 1972 年时由 6 架“长矛”B 型改装而成。由于“龙”的服役,此时已不需要“长矛”B 型这种落伍的老东西,所以没有退役的“长矛”B 型被改装成各种辅助型飞机,1997 年这 6 架 D 型全部退役。



J 32D 及拖靶

J 32E

  电子战“长矛”,在 1972 年时用 15 架“长矛”B 型改装而成,用于电子战和电子战训练。与 D 型一样在 1997 年退役,取代它的是 Sk 37E 电子战型“雷”。



J 32E


在瑞典航展上的 J 32E 电子战型“长矛”

未能出口的“长矛”

  在萨伯公司将其研制的“长矛”推向武器出口市场后,曾有印度、南非两国有引进意向。其中印度还打算引进其生产许可证自行生产,但由于英国的干预,最后印度投入英国人的怀抱,改引进英制战机。

精华
0
帖子
2443
威望
0 点
积分
2845 点
种子
0 点
注册时间
2007-11-2
最后登录
2015-1-10
 楼主| 发表于 2008-8-8 21:44  ·  上海 | 显示全部楼层
萨伯 35“龙”

——进入超音速时代突破之作





  在无尾三角翼战机设计方面,“龙”式是萨伯公司所迈出的成功第一步,正是这第一步的成功,使萨伯公司在以后战斗机研制中坚定了采用无尾三角翼布局的决心——先是萨伯 35,然后是萨伯 37,再到多用途的萨伯 39。

“龙”的起源

  早在 1949 年,应瑞典皇家空***员会提出的要求,萨伯公司开始进行代号“项目 1200”的新机预研,计划用其取代到时必然过时的萨伯 29“圆桶”,“圆桶”虽然服役时间不久,但由于各航空大国的新型喷气战斗机层出不穷,其性能已经开始落伍。

  瑞典皇家空军对新机的具体要求是可以拦截高空高速轰炸机,最大飞行速度不得低于 1.4 马赫,除了可以使用瑞典现有的机场外,还要具备公路起降能力,也就是说要能够使用临时加固的公路简易跑道。这也是瑞典皇家空军第一次对战斗机起降性能提出如此要求,毕竟这个时期的局势不同了,原苏联锋芒毕露的攻击力使瑞典人没有幻想能顶住其第一波次进攻,因此在机场遭突然袭击而被摧毁后战斗机的公路起飞性能就显得格外重要。此外,还要求新机的构造不能过于复杂、易于维护、价格低廉、操纵简单,总之就是要求在战时能够最大程度上的保持战斗力,一切的设计要围绕恶劣的战争环境。这是瑞典皇家空军第一次对战机提出如此苛刻的要求,但也说明其对萨伯的飞机研制能力充满信心。

  在萨伯的主设计师艾力克·巴瑞特(Erik Bratt)领导下,萨伯的工程师们为了满足飞机的速度要求,一致同意采用无尾三角翼的气动布局,而且机翼后掠角达到罕见的 70 度。后来经过详细论证,机翼设计改为双三角翼结构,后掠角达到 80 度的内段机翼采用大厚度翼身融合设计,为容纳燃油和主起落架提供了宽敞的空间;外翼段为薄翼型的小型三角翼,前缘后掠角 57 度,外翼段这样的设计有利于改善战机的低速性能和缩短起降距离,同时保留高速飞行时的低阻特性。不仅机翼后掠角大得惊人,垂直尾翼的后掠角也不含糊,惊世骇俗的机翼和垂尾使这架飞机的外形十分前卫。要知道在这以前还没有人设计过这样的无尾双三角翼飞机。

  在美国进行了一系列风洞试验后,机翼的气动外形基本确定,并准备制造一架尺寸为原型机 70% 大小的验证机——萨伯 210“Lill Draken”,在瑞典语中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小龙”,它的大名“Draken”——“龙”——是留给该机的生产型的。完成了为“龙”取得飞行数据的任务后,“小龙”被送进瑞典空军博物馆。




“小龙”号

  1953 年瑞典政府订购三架原型机和三架预生产型萨伯 35 战斗机。生产型机计划换用英国罗·罗公司的“埃汶”200(Avon Mk.48A)发动机,沃尔沃航空发动机公司(就是著名的瑞典汽车生产商——沃尔沃公司的前身)获得了“埃汶”200 的生产许可证,开始生产瑞典版的“埃汶”200——RM6B,该发动机换用公司自己研制的“65 型”加力燃烧室,由于瑞典的气候寒冷,所以通常要对引进的发动机的燃烧室进行必要的改装,以免发动机水土不服。改装后的发动机净推力为 4.8 吨,加力推力可达 6.8 吨。



“龙”的三视图,注意其机腹的导弹挂架比较奇特



  1955 年 10 月 25 日,萨伯 35 的原型机首飞成功,当时原型机使用的是英国“埃汶”200 发动机(Avon Mk.21,该发动机的瑞典型号为 RM5A)。在随后的试飞中最大速度达到设计要求的 1.4 马赫。同时代的法国“幻影Ⅲ”型战斗机的原型机首飞比萨伯 35 晚了一年,但在 1957 年 1 月的试飞中达到 1.5 马赫,而且在 1958 年 10 月 24 日,“幻影Ⅲ”A 型在试飞中于 12,500 米高度达到 2.0 马赫的最大速度,“龙”达到这样的速度是 1960 年以后的事了。不过对于“龙”式来说这样比不太公平,因为“幻影Ⅲ”A 要达到 2.0 马赫的最大速度,必须启用一台助推用的火箭发动机。“龙”试飞成功后的第二年,瑞典政府批准萨伯 35 投产。投产时由于超音速理论已经成熟,战斗机速度开始向 2 马赫冲击,因此瑞典空军将萨伯 35 的最大速度指标提高到 1.8 马赫。这样做的原因或许还有可能是当时得到的情报:原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开始进行“图-105”超音速轰炸机项目——就是后来的图-22“眼罩”。

发展历程

J 35A

  J 35A 是萨伯 35 的第一种生产型,第一架生产型 J 35A 于 1958 年 2 月 15 日试飞成功,试飞的那架 J 35A 安装的是瑞典制造的 RM6B,这次成功标志着 J 35A 的批量生产正式开始。1960 年 3 月,这架 J 35A 进入瑞典空军服役,标志萨伯 35 型机正式服役的开始。



露天展品——“龙”A 型

  最初的军队服役证明这是一型成功的作战飞机,瑞典皇家空军飞过该机的飞行员一致认为这是真正属于飞行员的飞机:操纵简单,毛病极少。这个评价不仅证明了萨伯公司出色的设计,还充分体现了该公司高超的飞机制造技术。地勤人员的赞扬则是该机易于维护,这恐怕得益于该机的机身前后两段是由螺栓连接,从工艺分离面很容易将飞机分前后两段,直接对发动机进行必要的维护。从地勤人员的评价可以看出,萨伯公司在设计中的确已经考虑到飞机的维护性,这也基本达到了瑞典皇家空军当初的要求。当然萨伯 35 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一是该机的“短腿”——航程不足,二是该机的短距起降性能不够突出。但是,“腿短”的缺陷与发动机的耗油率有很大关系;而在当时的同吨位战斗机中“龙”的起降距离已经够短了,只是瑞典皇家空军的要求过于苛刻。

  除了双三角中单翼和垂尾的设计有些前卫外,还采用了翼身融合。这个在今天看起来很前卫的设计其实很早就有。

  飞机的表面控制(就是副翼的翼面操纵)为二余度的液压系统,为了防止由于飞行员对驾驶杆的杆力感觉不明显操纵过度,导致飞机过载过***生事故,驾驶杆连接了助力装置,使飞行员在操纵该机时多少有点感觉。每侧机翼后缘的副翼分成三段。外翼段由螺栓与内翼连接,可将外翼卸下以方便陆上运输,在后机身的上下两面各有一块面积不大的减速板。



机翼后缘三段式副翼

  作为单座型战斗机,J 35A 加压座舱还为飞行员配备了空调设备,这些配置不仅是因为瑞典属于寒区国家,更重要的是飞行员要驾驶战斗机在 18,000 米以上高空执行拦截任务。为了减小过载对飞行员的影响,座椅后仰达 30 度,同时还为飞行员配备了火箭弹射座椅,型号为 Saab-73SE-F——也是萨伯公司的产品,可在零高度和 100 公里/小时以上的飞行速度下弹射,当时各国装备的第一代弹射座椅还达不到零-零弹射的指标。

  J 35A 的机内武器是两门英国产“阿登-55”型单管旋转机炮,该炮 30 毫米的大口径使得每门炮只能带 90 发备弹。两门炮的位置与众不同,在两侧机翼内翼段上发动机进气口的外侧各配一门,而且两门机炮与机身距离较远。



阿登 55 型 30 毫米机炮

  1961 年,为 J 35A 配备了新型挂架,“龙”式可以挂载 4 枚 Rb 24 空-空导弹执行截击任务,作战能力增强。

  萨伯的“龙”系列是作为昼间截击机设计的,原定的作战方式为尾随追击,因此安装的是萨伯公司 S6 火控系统,该系统采用的是由瑞典本国的爱立信公司(那时该公司还不生产手机)制造的法国“西拉诺”雷达,由法国汤姆森公司研制,主要装备法国自己的幻影Ⅲ 型战斗机。为了减轻飞行员负担还加装了自动驾驶仪。后来少数A型机换装 S6B 火控系统,新的火控系统配备了红外传感器,可以辅助雷达搜索并跟踪目标,新型火控系统使 J 35A 部分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

  J 35A 共制造 90 架,但先前生产的三架预生产型和第一批 17 架均用于部队评估,连火控雷达和机炮的瞄准具都没安装,所以从第 21 架起才是真正的标准生产型。前 65 架(一说是 62 架)J 35A 是使用“65 型”加力燃烧室的“短尾龙”,其余是使用“66 型”加力燃烧室的长尾型,这部分“长尾龙”改进了加力燃烧室后升限有所提高,但加长了尾喷口后不得不在机尾安装尾轮,以防止起降时尾喷口触地。


“龙”的尾轮


J 35B

  B 型继 J 35A 后的“龙”系列的第二个型号,于 1959 年 11 月 29 日首次试飞,1961 年末开始服役,算原型机在内共制造了 72 架。外形上 B 型与后期生产的 A 型没多大区别,但换装了萨伯产的 S7 型火控系统的 B 型具备了迎面截击能力,与只能尾随攻击的 A 型相比作战效能提高不少。无奈的是当时瑞典皇家空军仅有的 Rb 24 空-空导弹性能太差,只能尾追红外信号特征较大的发动机尾喷管,无法迎头攻击。J 35B 在执行截击任务时只好挂两个能装 19 发 75 毫米火箭弹的火箭发射巢,在迎头攻击时无制导的火箭弹比只能追尾的导弹强。携带了火箭弹的 B 型同时也能执行有限的对地攻击任务,其实在后来的 J 37“雷”出现后,老式的 J 35 大部分是作为多用战斗机使用的。

 

Sk 35C

  瑞典语中 Sk 为“教练机”一词(Skol)的开头两个字母,因此瑞典皇家空军的教练机型号均以 Sk 开头,这与美国教练机型号以字母 T 开头类似。“龙”式的 C 型是双座教练机型,由于当初萨伯 35 的原型机试飞时,试飞员认为其驾驶十分简单,萨伯公司也就没有专门设计教练机。但在交给部队试飞后,年轻的新飞行员却不这么认为,不得已萨伯公司只好在 A 型的基础上设计出了“龙”家族的教练型——C 型,其原型机于 1959 年 12 月 30 日试飞成功。前后串列的座舱为后座的飞行教练配备潜望镜以改善其前向视野,但教练员对该设计评价不高,一句“总比没有强”就可以概括。在该机的后舱设计中萨伯公司在防护上考虑的比较多,当时认为,如果座舱遭到飞鸟或其它异物撞击,前座的学员受伤的话还有后座的教练可以驾驶飞机,问题不会很严重,但万一后座的教练也受伤那乞不是两名飞行员外加飞机全部玩儿完。所以在学员与教练之间加装了一块防撞隔板以加强防护。座舱的变化不仅导致飞机的航向稳定性变差,还减少了机内载油量。作为解决方案,在前机身下部安装了两只小型翼面以提高航向稳定性;将两门机炮拆除来腾出空间增加油箱容量。为防止这些改动导致机身重心发生变化还将机头的火控雷达给拆了,不过没有雷达倒没有妨碍其携带红外制导的“响尾蛇”或其他的近程空-空导弹进行训练。



教练“龙”的前视潜望镜

瑞典皇家空军的 Sk 35C 型教练“龙”


  除了 C 型的原型机外,该型机全部由 A 型早期生产型改装而成,并保留了 A 型使用“65 型”加力燃烧室的短尾特征。

J 35D

  随后引进的“埃汶”300(Avon Mk.60 型)发动机也换装了自产的加力燃烧室。改装后的发动机就成了瑞典自己的 RM6C,早期该发动机使用的是“66 型”加力燃烧室,净推力 5.75 吨,加力推力增至 7.83 吨,该发动机配备给了“龙”式。由于使用了新发动机,本来是作为第二批次 B 型生产的飞机得到了 J 35D 的新型号。由于换装的新发动机性能不错,D 型在开加力的情况下可以达到 2 马赫的最大飞行速度,总算将“龙”带入了 2 马赫时代。D 型的燃油携带量比 B 型多了 600 升,还可在机腹下挂两只 530 升副油箱,除此之外进气口向前延伸,这也是 D 型与 B 型在外观上最大的区别。


J 35D

  在航电设备方面 D 型除了将自动驾驶仪升级成国产的 FH5 型(又是萨伯的产品)外,其 S7A 火控系统也将火控雷达升级成了爱立信的 PS-03 雷达。在 D 型服役后,“67 型”加力燃烧室研制成功,换装后的 RM6C 发动机的加力推力增至 8 吨;而后萨伯自家的 RS35 弹射座椅研制成功并配备 D 型,这是真正的“零-零”弹射座椅,即使飞机停在跑道上它也能将驾驶员安全弹射。



萨伯公司为“龙”配备的弹射座椅

  包括 D 型的原型机在内,J 35D 共 93 架。随便说一下,D 型的唯一一架原型机是由 A 型改装的,1960 年 12 月 27 日首飞,但直到 1963 年才服役,除了这架原型机外其余的 D 型都是新造的。

S 35E

  应瑞典皇家空军的要求,萨伯在 D 型的基础上发展了一型无武装的侦察“龙”——E 型,型号为 S 35E。该型侦察机共携带 7 台侦察用照相机:一台前向 SKa 16B 相机位于机鼻下凸出的整流罩内,这台相机后面是一台下向垂直拍照的 Ska 24-44 广角相机,机头右侧两台旁视斜向 SKa 24-100 相机,而机头左侧只有一台旁视斜向 SKa 24-600 长焦相机,拆掉两门“阿登”以腾出其位置安装两台下向垂直拍照的 SKa 24-100 相机。1973 年后,E 型在机腹下外挂新型照相侦察吊舱,其设备包括三台英国提供的红外校正 70 毫米同步相机和一套电子闪光系统,这样 E 型也被用来执行夜间侦察任务。


S 35E  有着奇特的机头形状

  E 型的机头整流罩使用滑轨,可以方便的开启以取出胶片和相机。除了加装了相机而且少了机炮外,与 D 型没什么区别,性能也差不多。1963 年 6 月 27 日,由一架 D 型改装成的E型原型机首飞,早期的 E 型包括原型机在内使用的也是“66 型”加力燃烧室,后期才换“67 型”。1965 年 8 月 E 型服役,这时原苏联防空军装备的截击机主力是苏-9“捕鱼笼”(Fishpot),其最大速度可达 2,230 公里/小时,比 J 35E 的 2,150 公里/小时快不了多少,在截击时苏-9 如果携带空-空导弹的话就飞不到它的最大速度。E型 的巡航速度可达 1,000 公里/小时,强于苏-9的 960 公里/小时,而且苏-9 挂副油箱的最大航程不过 1,650 公里,更何况苏-9的发动机耗油率较高(这也是苏联发动机的传统),一旦在追击时为了提高速度而抛掉副油箱,它的追击航程也就没多大了。也就是说如果用 J 35E 对华约国家进行侦察,原苏联并不能有效阻止。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毕竟在冷战期间瑞典一直保持中立国地位,没必要招惹原苏联这只强悍的北极熊。


侦察“龙”的座舱

  不包括原型机的话,E型共生产了 59 架,其中前 28 架本来是瑞典皇家空军订购的 D 型,后空军改了主意,这些 D 型在生产线上被改装成了 E 型。

J 35F(J 35J)

  以 D 型为基础,萨伯还发展出了 F 型,三架原型机由 A 型改装,1961 年首飞,1965 年服役,共生产 230 架。F 型与使用 RM6C 的 D 型后期生产型在外观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加大了机内载油量,修改的座舱罩改善了飞行员的视野,座舱内的仪表板也经过重新布置,再次升级导航、通信、自动驾驶设备。萨伯的 S7B 新型火控系统也具备迎面截击能力,使用爱立信公司的 PS-011/A 火控雷达和红外传感器,其中 PS-011/A 雷达的搜索距离能达到 46 公里,跟踪距离能达到 30 公里。随着火控系统的升级 F 型所携的武器也相应升级,除了以前的 Rb 24 导弹外,还可携带 Rb 27 和 Rb 28 空-空导弹,但左侧机炮被拆除,腾出的空间用来安装电子设备。



瑞典自家的 F 型“龙”,航程不足只好挂 4 个副油箱

  Rb 27 导弹是瑞典以生产许可证形式生产的美国 AIM-26B“猎鹰”空-空导弹,而 AIM-26B 导弹属于休斯公司的“猎鹰”(Falcon)空-空导弹系列。它的前一个型号,绰号“核猎鹰”的 AIM-26A 比较可怕。顾名思义这是一型使用核战斗部的空-空导弹,虽然可以迎头攻击,但由于其半主动雷达制导系统精度低,“核猎鹰”的命中率不高,考虑到它 2,000 吨当量的核战斗部,就算精度不高也够用了。要命的是它的射程只有 9.3 公里,发射后载机也难逃厄运,所以“核猎鹰”只生产了 100 余枚,只装备了美国空军。AIM-26B 就是将“核猎鹰”的战斗部换成了普通炸药的型号,其它部件没什么变化,还是半主动雷达制导,精度依然不高,所以美国空军自己没要多少,生产的绝大部分导弹用于出口。



F 型使用的红外传感器

  至于 Rb 28 导弹则是休斯公司为美国空军生产的 AIM-4C,是给截击机使用的空-空导弹,仍属于“猎鹰”导弹系列。其红外导引头性能较差,故该导弹只能尾追目标从后部攻击,再加上 2 马赫的速度和 8 公里的射程,也只适合用来截击轰炸机。后来 AIM-7“麻雀”系列出现之后“猎鹰”系列就逐渐淡出了。顺便说一下,AIM-26A“核猎鹰”就是在 AIM-4 系列的基础上换装核战斗部和 M60 火箭发动机改装而成的。



Rb 27 导弹,膨胀的弹头原来是为了容纳核战斗部的 右图:Rb 28导弹

  从 60 年代到 70 年代,“龙”系列战机在瑞典皇家空军保持了一份不错的服役记录,到了 80 年代由于萨伯 37“雷”的出现“龙”开始逐渐淡出“江湖”,到了 90 年代,原苏联的解体加上预算紧张,瑞典皇家空军无力大规模更新战机,为保持战斗力只好让 J 35F 型继续在一线服役,所以在 80 年代中期对已有点过时的 J 35F 进行升级。F 型的航电设备被统统升级,连座舱仪表板也全部更新;机体外部没什么变化,只是每侧内翼增加了 1 个导弹挂架使导弹挂架的总数增至 6 个,可以同时挂 6 枚 Rb 24 导弹(Rb 27 和 Rb 28 太重,同时挂 6 枚这两种型号的导弹根本承受不了),从而成为能挂导弹最多的“龙”。各型“龙”的挂架位置略有不同,但除 F 型和 J 型外,最多只能带 4 枚近程空-空导弹,而且没挂过空地导弹。最初把升级后的 F 型称为“J 35F MOD”,其中“MOD”是改型的意思。1991 年 8 月,全部 66 架“龙”被改装完并被赋予新的型号 J 35J,其余 F 型全部退役。到了 1998 年,剩余的 J 型也不幸退役,这款经历了半个世纪风风雨雨的老“龙”终于***。



J 35J 型,内翼挂 Rb 24,外翼挂 Rb 27

栖身国外的“龙”

  1968 年,丹麦政府为其空军选择了为其专门改装的 J 35X(由 J 35F 改装,字母‘X’代表出口)。X 型与 F 型类似,不过加大燃油携带量同时加强机体结构,外翼经过重新设计,机尾加装了着陆阻拦钩,而且 X 型的最大外挂可达 4.5 吨。丹麦采购的“龙”总数为 51 架。



从机尾的军徽可以确定这是一架丹麦“龙”

1970 年,芬兰政府决定采购 12 架“龙”J 35XS(基本就是 J 35F)截击机。几年后,随着不断的增购,其采购“龙”的总数达到 48 架。


芬兰“龙”

  1985 年,奥地利成为最后一个购买“龙”的国家,也是唯一一个采购该机的非北欧国家。奥地利购买了 24 架瑞典皇家空军使用过的 J 35D。经过翻新,这些“龙”的型号改成 J 35O,字母“O”代表奥地利,因为瑞典语中奥地利的国名为“Oesterreich”。



奥地利的“龙”






小结

  萨伯公司在设计“龙”的时候还没有发展出跨音速面积率理论,这对“龙”的超音速性能有一定的影响。由于“龙”的整个机体基本比较平直,原来认为“龙”笨重而不灵活,但事实恰恰相反,双三角翼的气动布局使其拥有不错的近距格斗性能。自“龙”服役之后,瑞典再没有购买国外战斗机,结束了防空作战需要“外员”的历史,因为对于空军来说,“龙”满足防空作战的需要。

  与“龙”同时代采用无尾三角翼设计的战斗机还有美国的 F-102 截击机,但对于美国空军来说这款总产量过千架的截击机并不成功,其最大速度只有 1.25 马赫,巡航速度不过 0.8 马赫,没过多久就被淘汰。而英国 1956 年服役的格洛斯特“标枪”是亚音速截击机,装备数量少而且性能比“龙”差很多,能和“龙”相提并论也就属法国的“幻影”Ⅲ。达索的杰作——“幻影”Ⅲ型战斗机性能出众、装备国家众多而且实战经验丰富,“龙”式望尘莫及。但要考虑到瑞典是一个全国人口总数还不如北京市的国家,而且萨伯设计的这第一款超音速战斗机就采用大后掠无尾双三角翼布局,设计最大速度就定到 1.4 马赫,后来其改型还达到 2 马赫的速度。瑞典人的这种勇于使用先进技术的作风不仅体现在飞机设计中,还有其独特的 S 型***、博福斯火炮、小型隐身舰、AIP 潜艇……这就是瑞典。

精华
0
帖子
2443
威望
0 点
积分
2845 点
种子
0 点
注册时间
2007-11-2
最后登录
2015-1-10
 楼主| 发表于 2008-8-8 21:45  ·  上海 | 显示全部楼层
萨伯 37“雷”(Viggen)

——成熟设计的象征


  Viggen 一词在瑞典语中是“雷”的意思,指的是北欧神话中主司战争的雷神托尔(Thor)用手中战锤(瑞典语 Mjolner,即所谓的“雷神之锤”)所制造的霹雳闪电,传说这个神锤发出的闪电可以杀戮各种各样的妖魔,瑞典皇家空军用“雷”来命名此款战机无非是想暗示萨伯 37 为“全能战机”。

十年砺剑

  1952 年,瑞典皇家空军就在考虑让萨伯公司开始预研新型战斗机取代刚刚服役的萨伯 35“龙”式,皇家空军的对新机的性能要求主要是:起降滑跑距离不超过 500 米(这成了瑞典皇家空军对战斗机的一贯要求);最大速度能达到 2 马赫;可以执行高、低空拦截任务;能低空突防攻击敌方地面目标……

  萨伯公司欣然接受了该新机的预研项目,并将新机的公司代号定为“项目 1300”。在接到项目后萨伯公司的设计师们先后提出百余种方案,其中包括:使用了火箭发动机的“项目 1325”;使用类似“龙”式的双三角翼结构的“项目 1372”(该方案十分命短,连风洞模型都未制造);可垂直起降的战斗攻击机——“项目 1400”;最大速度 2.8 马赫的“项目 1421”;最大速度 2.3 马赫,外形模仿“幻影”III的“项目 1443”……直到“项目 1500”才大致接近现在的“雷”。在经过 100 余种设计方案对比后,终于在 1962 年确定该机的整体布局采用代号“项目 1534”的方案,整个论证过程长达 10 年。其研制过程自开始至终挫折不断,但各种方案的设计工作依然坚持进行,没有象有些国家那样的为了降低风险而将已经花费大量心血的战机研制项目盲目下马。

  瑞典皇家空军要求研制新型战斗机的议案在 1961 年得到瑞典国会的同意,但新型战机的研制费用和单机成本要严格限制。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新机的动力强劲,瑞典沃尔沃航空发动机公司得到了美国普·惠公司 JT8D 型涡扇发动机的生产许可证,这也是瑞典第一次引进美国人的发动机。为了适应瑞典的使用环境而将其燃烧室进行适当改进后,沃尔沃公司开始生产瑞典版的 JT8D,即单台正常推力 6.7 吨的 RM 8A 型涡扇发动机。这是瑞典人的一贯传统——购买发动机的技术,然后在国内改进和生产,决不单纯地采购。



RM-8A 的美国编号是 JT8D-22

  1962 年 2 月萨伯公司将最终确定的三角翼鸭式布局设计方案连同详细的技术说明送交瑞典航空部。两个月后设计方案得到批准,同时萨伯公司成立研制小组正式开始萨伯 37“雷”的研制工作。1967 年 2 月 8 日,萨伯 37 首飞成功。萨伯公司为了“雷”的研制共制造了七架原型机用于试飞等各种试验,这七架原型机的具体试验项目为:






“雷”的第五架原型机



  1 号机用来飞飞行包线;
  2 号机用来测试操纵系统;
  3 号机安装了全套的电子设备,用于电子设备测试;
  4 号机用于动力系统试验和精测平飞速度;
  5 号机用于武器装备试验;
  6 号机是最完整的原型机,用于各系统的综合测试;
  7 号机后来成为“雷”家族中双座教练型 Sk 37 的原型机。

  1968 年,瑞典皇家空军经验收认定萨伯 37 满足设计要求,可以投产。同年订购首批生产型“雷”,当时认为总订货量将达 800 架以上,而后来的实际订购数量只有 329 架,当然这其中有冷战结束的因素。1970 年试飞工作全部完成,开始生产原型机。

“一机多型”的设计思想

  作为固定翼战机,“雷”除了它出众的短距起降性能外,最大的特色要属它“一机多型”的设计概念。这种概念意味着以一种机体作为“基本作战平台”,只需更换“平台”上的部分设备即可执行其他任务,有点“模块化”的意思。这个“一机多型”的思想在今天并不出奇,因为现代的战斗机设计已经向“一机多用”前进,但在三十年前,这种思想就显得前卫了。

  六十年代时,美苏等航空大国还在研制专用的制空战机和专用的对地攻击机时,作为小国的瑞典却无法承受如此的武器发展战略。诚然,在单一作战性能指标上,专用战机的作战性能一般要优于多用途战机,但这要付出昂贵的经济代价。在这个前提下,萨伯公司开始考虑改变战机的设计思想,不过这种思想的转变也是“雷”在设计过程中几次反复的原因之一,因为在 1952 年提出的几种设计方案还没那么前卫地考虑到“一机多型”的概念,而“龙”式也是在设计工作基本完成后才开始考虑将其改装成多用途战机的。象“雷”这样在设计中就体现“一机多型”的多用途战斗机实在不多,但这种设计思想不仅有助于提高战机的通用性,减轻后勤负担,最重要的是具有很好的经济性,现在的美国 JSF 项目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独特的结构

  鉴于空军对短距起降性能的要求苛刻,萨伯公司采取了多种措施予以满足。首先是选择推力超群的发动机。1961 年,萨伯选择 RM8A 涡扇发动机作为“雷”的动力,而不是当时流行的涡喷发动机。RM8A 的原型 JT8D 本是一款供大型客机使用的涡扇发动机,诸如原麦道公司的 MD 80 和波音公司的波音 727、737 等。普·惠公司应瑞典的要求改进出了军用型,为了达到超音速飞行的要求为 JT8D 加装了加力燃烧室。形容“雷”所采用的发动机推力超群绝不过分,那时很少为战斗机安装单台最大加力推力达 12 吨的发动机,与其同时代的只有极少数几种战斗机采用了这个级别的发动机,比如原苏联的米格-23“鞭挞者”飞机使用的发动机的加力推力刚刚能达到 10 吨,但米格-23 的正常起飞重量几乎是“雷”的两倍!F-15、F-16 初期所使用普·惠 F100-PW-100 加力涡扇发动机是 1970 年后才研制成功的,况且这两种飞机服役比“雷”晚了将近十年。

  RM8 型加力式涡扇发动机还有一个独特的推力换向器,其设计十分巧妙。在“雷”的发动机尾喷管内末段有三块伸缩挡板,在飞行过程中挡板收回,使发动机顺利排出燃气,正常工作;当“雷”着陆时,在前起落架触地时起落架支柱由于受压会收缩,而与其联动的三块挡板便会自动伸出,改变燃气的排出方向,使燃气沿着挡板从发动机尾喷管管壁圆周分布的三条缝中向前喷出,实现推力换向。而“雷”的起落架可承受最大为 5 米/秒的垂直下降速度,还采用类似汽车上使用的 ABS 防滑刹车系统,用来快速平稳地缩短“雷”的着陆滑跑距离。




左图:在“雷”尾部的两侧和下部有三条推力换向器的燃气前喷口 右图:这张尾喷口特写中三片的一片处于半伸出状态,在这个角度看到的左侧开缝就是燃气前喷出口

同样出于短距起降性能的考虑,萨伯公司在“雷”的设计中融入了鸭式气动布局,萨伯 37“雷”也是萨伯公司设计的第一款鸭式布局战机。鉴于萨伯 35“龙”的成功研制,无尾三角翼对于萨伯公司来说已不再陌生,而且由于对无尾三角翼技术的熟练掌握,开始在三角翼布局的基础上向设计鸭式布局的战机挺进。由于在保证短距起降性能的前提下还要兼顾“雷”的高速性能,选择了带有副翼的近距耦合固定式鸭翼和小展弦比三角主翼的气动布局。对于“雷”来说,鸭翼自身的产生的升力并不大,基本是个涡流发生器,鸭翼翼面上产生的脱体涡在主翼上不仅可以产生附加升力,还可以抑制大迎角机动时的气流分离,大大提高“雷”的格斗机动性能。鸭翼的后缘襟翼则可以提高飞机的低速性能——特别是短距起降性能。萨伯 37 虽然在鸭翼上安装了后缘襟翼,但它的主翼却没有安装任何襟翼,主翼后安装的只是两段式升降副翼。“雷”的设计最大过载为 12 个 g,通常最大使用过载不超过 8 个 g,因为飞行员承受不了过大的过载。

  综合了这一系列的专门设计,“雷”在普通公路上仅滑行 400 米即可起飞;使用推力换向器,其在公路上着陆的滑跑距离可限制在 450 米以内,完全满足了瑞典皇家空军的短距起降要求。当然,“雷”的 400 米短距起飞性能对于今天的新型战机来说并不出奇,但其在简易机场上的短距着陆性能就很少有常规固定翼飞机能够匹敌,普通的战机的着陆滑行距离一般要在一公里以上。如果一架飞机只能再简易机场上起飞却不能降落,该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啊!

  “雷”值得称道的不仅是它的短距起降性能,还有它继承自“龙”的易维护性和可靠性设计。为了便于维护,“雷”机身上一百多个维护用舱门集中设计在机体下侧,维护时不需使用扶梯,地勤人员在地面即可对飞机完成维护作业。该机的每小时维护工时只有约 20 小时,两次任务飞行间的加油和装弹仅需 10 分钟!如果需要更换发动机,只需将后机身拆下,换发作业 6 名地勤人员只需一小时即可完成!更可贵的是为了便于发现电子设备的故障还专门设计了自动检测仪。以上诸多设计为保证“雷”的高战斗出勤率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雷”的家族

AJ 37

  用来取代萨伯 32“矛”的攻击机型“雷”,是“雷”家族中的第一个型号。由于具备一定的空战能力,所以该型“雷”的型号为 AJ。1967 年 2 月,瑞典皇家空军订购第一批 108 架 AJ 37,这些 AJ 37 从 1971 年开始入役。在设计该型攻击“雷”时恰逢各航空大国流行航空武器“导弹化”,萨伯公司也错误地认为机载武器已经进入了导弹时代,所以不仅没有为 AJ 37 配备内置航炮,甚至连常规的炸弹都没打算使用,在设计人员脑子中“雷”的武器只有导弹。后来,在原型机都已经开工制造时,由于发现“雷”所配备的火控计算机性能不错,即使使用常规炸弹轰炸目标也具有很高的精度,才开始考虑使用航空炸弹作为备用武器。



AJ 37 第 4 架原型机

  由于 AJ 37 是攻击型,所以配备的是爱立信公司研制的 PS-37 对地攻击火控雷达,属于第三代多功能机载攻击雷达,该火控系统在当时是一大进步,因为它的核心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数字式计算机,而当时还是模拟计算机的时代。



AJ 37 攻击机编队


  执行反舰任务时早期使用的主要武器是 Rb 04 空-舰导弹,后期先进的 RBS 15F 空-舰导弹是主要反舰武器;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主要使用博福斯公司的 M 70 型 135 毫米火箭弹、Rb 05 无线电制导战术空-地导弹和后来的 Rb 75(瑞典版的“幼畜”)电视制导空-地导弹,偶尔也挂载 120 公斤炸弹和30毫米航炮吊舱。

  Rb 05空-地导弹

  该弹是瑞典皇家空军装备的第一种近程空-地导弹,于 1960 年开始研制,公司代号为“萨伯 305”,1970 年入役,空军编号为 Rb 05A。据说该型导弹甚至可以用来打击低空飞行的直升机。由于 A 型是无线电指令制导,抗干扰能力差,1975 年开始研制电视制导的B型。但因为研制费用过高,该发展计划被瑞典政府取消,转而采购美国人的“幼畜”电视制导战术空-地导弹(该弹的瑞典型号为 Rb 75)。



挂载 Rb 05 准备进行武器系统试验的 AJ 37 原型机

  Rb 05 的最大射程 9 公里,最大速度大于 1.0 马赫,使用高度约 350 米。160 公斤爆破战斗部,配用近炸引信。1 台液体火箭发动机。该弹尾部有曳光管,以便飞行员目视跟踪然后用无线电遥控导弹飞向目标——制导方式比较落后。



前面的就是 Rb 04 反舰导弹后面的两枚是 Rb 05 空-地导弹

  RBS 15

  该系列导弹是瑞典装备的第二型国产战术空-舰导弹,也是目前瑞典军队的主要反舰武器。1978 年,萨伯下属的导弹分公司与博福斯公司合并组成萨伯-博福斯导弹公司,专门负责导弹系统的研制和销售。1979 年瑞典***同该公司签订了为海军开发攻击大型舰艇的新一代远程反舰导弹的合同,于是 RBS 15 应运而生。该系列导弹是在 Rb 04 的基础上研制的,第一个型号是 RBS 15M 舰-舰型,1984 年 6 月进入海军服役。RBS 15F 空-舰型是在 RBS 15M 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1989 年开始配备 AJ 37 攻击型“雷”。RBS 15F 使用 200 公斤重的半穿甲爆破战斗部,最大射程 90km,最大速度 0.9 马赫,低空掠海飞行,中段采用惯性制导,末段(即攻击段)主动雷达制导,抗干扰能力强,性能先进。后来,RBS 15 又发展出一系列改进型,如 RBS 15Mk2 和最新型的 RBS 15Mk3。



满载起飞的 AJ 37,挂了四枚“雷神之锤”子母弹箱


  “室女座”减速炸弹

  该减速炸弹是由瑞典 FFV 军械公司专门为瑞典皇家空军的攻击机实施低空高速轰炸而研制的,全弹重 123 公斤,使用 30 公斤梯恩梯/***混合炸药。1956 年开始研制,1963 年入役。该弹头使用电容式近炸引信,使炸弹在目标上空 5~20m 处爆炸,对轻型防护装甲车辆、火炮以及有生力量具有很强的杀伤效果。为了确保低空投弹后载机的安全,该弹采取如下的安全措施:投弹后尾部减速伞打开,使炸弹远离载机;必须经 4.5 秒后同时降落伞产生的负加速度要达到预定值时引信才会解除保险。

Sk 37

  “雷”家族中的教练型,也是唯一的双座“雷”,共 17 架,于 1973 年开始入役。为了容纳飞行教官,拆除了雷达和部分油箱,因此航程短不能使用导弹武器。为了弥补航向稳定性下降,加大了垂尾面积。象“龙”式一样,“雷”在设计时也没有考虑过改装教练型。由于后座前向视野“先天不足”,只好为后坐的飞行教官安装两只潜望镜来解决问题,对于飞行教官来说这是一个失败的设计。后来这 17 架教练机中有 10 架被改装成 Sk 37E 型电子战机,用来替换“年迈”的 J 32E“矛”式电子战机。该型电子战“雷”可携带电子战吊舱执行电子对抗或电子干扰等任务。



Sk 37 型教练机


从其挂载的电子设备吊舱可以看出,这是一架由教练机改成的 Sk 37E 电子战“雷”

SF 37

  型号中的 SF 是瑞典语“Spaning Foto”(意为侦察照相)两词的打头字母,该型是“雷”家族中的照相侦察机型号,共 28 架,1973 年 5 月 21 日首飞,1979 年至 1990 年交付瑞典皇家空军,用来取代“龙”家族中的侦察型 S 35E。由于所有的侦察相机都安装在机头整流罩内,只好拆除火控雷达及其天线。安装的侦察相机包括:三台 SKa 24C-120 低空照相用侦察相机,一台 SKa 24-57 广角相机和两台 SKa 31-600 高空照相用侦察相机。但这些相机只能在白天使用,要执行夜间侦察任务需要在机腹左右两侧各挂一个侦察专用吊舱,其中一个内装三台使用红外感光胶片的 SKa 34-75 相机,另一个内装红外闪光弹及其投放设备,其作用与相机的闪光灯类似。执行照相侦察任务时最多可以携带六枚 Rb 24(瑞典版的 AIM-9B)或者 Rb 24J(AIM-9L)用来自卫。




这架 SF 37 的机头侦察相机设备舱门打开,取出相机的底片

SH 37

  型号中的 SH 是瑞典语“Spaning Havsovervakning”(意为海上侦察)两词的打头字母,是“雷”家族中的海上搜索侦察型,共 26 架,1973 年 12 月原型机首飞。与 SF 37 不同的是机头内安装了侦察雷达,也可挂载内装 SKa 24D 型相机的全天候照相侦察吊舱。在执行海上监视、侦察任务时也可挂最多六枚的 Rb 24 导弹自卫。



SH 37 海上搜索侦察型“雷”

JA 37“截击雷”(Jaktviggen)

  恰如其名,这是一型截击机型“雷”,是“雷”家族中唯一在机体内置了航炮的型号,也是“雷”家族中的最后一型,主要用于执行防空任务。该型机共 149 架,1974 年 9 月首飞,1979 年至 1990 年相继交付。由于当时原苏联一大批新型高性能轰炸机(如图-22“眼罩”、图-22M“逆火”)陆续服役,萨伯公司发展该型截击机用以提升瑞典皇家空军的截击能力。在设计这型“截击雷”时萨伯公司终于认识到,将航炮从航空武器的花名册中开除还为时尚早,于是为 JA 37 选择了瑞士的厄利空KCA型 30 毫米航炮。大概是当时过分强调了航炮的重要性,萨伯公司看中了瑞士厄利空 30 毫米 KCA 型航炮——当时战斗机所使用的威力最大的航炮,单管四膛旋转式(原理与左轮***类似)结构,射速 1,350 发/分钟,炮弹初速 1,030 米/秒,射程约 2 公里,炮弹的出炮口动能几乎是同为 30 毫米口径的阿登航炮(该航炮曾安装在“龙”式上)的六倍!



JA 37“截击雷”

  由于将航炮安装在后腹部,JA 37 显得“小腹”凸起。“截击雷”的一大特色就是航炮与自动驾驶仪相联。只要飞行员将目标锁定并选择雷达瞄准模式,就可以让自动驾驶仪接管飞机,由其控制飞机的机动使航炮对准目标,同时将瞄准目标的信息显示在平视显示器(HUD)上,提示飞行员射击。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减轻飞行员的负担,使飞行员将精力集中于了解当前的空战局势并制定正确的空战战术,设计思想在当时比较先进。

  JA 37 所携带的空-空导弹型号繁多,包括 Rb 74 近距格斗导弹、Rb 71 中程空-空导弹和后来的 Rb 99 先进中程空-空导弹,以上几种导弹均属引进型武器。Rb 74 是瑞典版的 AIM-9L;Rb 71 是瑞典版的英国“天空闪光”(Skyflash)导弹,而“天空闪光”是英国在引进自美国的 AIM-7E“麻雀”Ⅲ型导弹基础上改进出的“英国麻雀”;至于 Rb 99 就是大名鼎鼎的 AIM-120。



满载的 JA 37,挂了两枚 Rb 71(天空闪光)和四枚 Rb 74(AIM-9L)

  除了武器方面的“进化”外,航电系统上用惯性导航系统取代过时的仪表导航设备;发动机升级为单台推力达 12.8 吨的 RM8B,但也导致机体加长了 13 厘米,航向稳定性下降,只好象 Sk 37 一样加大垂尾面积。总之,在“雷”家族中 JA 37 是最现代化的一个型号——毕竟它是最后一款“雷”。

  得益于电子技术的进步和新型武器的出现,在 JA 37 服役后瑞典皇家空军为了提升“截击雷”的战斗力对其进行了几次阶段性升级。升级首先考虑的是火控系统的软件和硬件:硬件方面将火控雷达由原来的只能跟踪两个目标升级成能跟踪多个目标;软件升级使 JA 37 可以发射 Rb 99 中程空-空导弹。Rb 99 是瑞典版的 AIM-120B 导弹,当时因为 AIM-120B 先进中程空-空导弹被瑞典皇家空军选作“鹰狮”的标准武器,所以“雷”沾了“鹰狮”的光,升级后也具备了发射该导弹的能力。经过这一系列升级后,“截击雷”所能挂载的武器种类已经接近瑞典装备的最新型战机——JAS 39“鹰狮”。

JA 37D 中期延寿型“截击雷”

  九十年代时,出于执行***的国际维和任务的需要,瑞典皇家空军对部分 JA 37 进行延寿改进,改进后的便是 JA 37D。这时“雷”已经算不上先进了,所以只能用来执行维和等二线任务。



升级后的 JA 37 的仪表板

AJS 37

  1992 年时冷战已经结束,瑞典政府认为不需要继续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再加上原打算为“鹰狮”配备的 RBS 15F 空-舰导弹、“雷神之锤”(瑞典语 Mjolner)子母弹箱等一系列先进武器已经投产,瑞典皇家空军为了用有限的经费最大程度地保持战斗力,只能选择继续升级“雷”家族。1992 年,按计划开始将总计 115 架的 AJ 37、SF 37、SH 37 型“雷”升级成 AJS 37。从它的型号可以看得出,它要执行包括对空作战、对地/海攻击、侦察在内的三种任务,从“一机多型”开始向“一机多用”转变,就象 JAS 39 多用途战机一样。想法虽然不错,但可怜的是资金仍然不足,结果升级后的 SF 37 侦察“雷”仍不能执行对地攻击任务,AJ 37 和 SH 37 的火控雷达维持原状……



雷”家族的侧视图,可以帮助辨识各型“雷”

外籍“雷”

  在“雷”服役后萨伯几次打算出口,但由于瑞典是中立国,不能向北约所谓的“好战国”出口武器。七十年代,当“雷”开始服役时,一些如比利时、荷兰、丹麦、挪威等北约国家开始寻求新型战机取代已经过时的 F-104“星战士”战机,萨伯公司与其合作伙伴爱立信公司和沃尔沃公司合作推出萨伯 37E 型战机,字母 E 代表“Eurofighter”(欧洲战机)之意。同时竞争该合同的还有达索的“幻影F1”、诺斯罗普的 F/A-18“大黄蜂”和通用动力的 F-16“战隼”,对于萨伯 37 来说这些都是新型战机,而其中属 F-16 的竞争力最强,因为该机当时已被美国空军选为标准战机,所以在价格和技术上都有很大的优势。对于萨伯 37E 来说,它比 F-16 更适应北欧的作战环境,毕竟 F-16 是设计主要在温带地区作战的。

  萨伯公司很快意识到,如果能拿到这比合同,就会有更多的北约订单接踵而至,因而在竞争该合同时把萨伯 37E 的价格压到最低,来抢先占领市场。但由于萨伯公司的飞机制造能力本就十分强大,如果再得到这笔合同的话,不久后很可能会对美国的军火出口贸易形成威胁,所以美国动用了***压力迫使这些国家最终选择其 F-16。除了以上这些国家以外,后来还有澳大利亚、日本甚至印度也对“雷”感兴趣,但同样由于美国的干涉这三个国家最终没有采购萨伯 37。

淡出江湖

  1993 年时,随着性能更先进的“鹰狮”即将服役,第一架“雷”退役,这标志着“雷”家族开始让出一线战机的“大哥”地位,逐步退居二线。在“雷”退役后,要拆除一架早期生产型“雷”要花一个月的时间,拆除后期升级过的“雷”则需要一个半月的时间。



在 2001 年庆祝瑞典皇家空军建军 75 周年庆典上,一架“雷”在起飞时不幸发生事故,本就行将退役不幸晚节不保

失踪的型号

  萨伯公司的作战飞机型号在萨伯 35“龙”和萨伯 37“雷”之间似乎缺少了萨伯 36 这个型号,其实该型号并未“丢失”,它就是公司代号“项目 1376”的流产工程,是作为执行核打击任务设计的专用攻击机。这听起来有些吓人,因为众所周知瑞典是一个中立国,怎么会对研制核攻击机感兴趣,其实早在二战刚刚结束,瑞典就已经雄心勃勃地开始核武器研制工作,而且初步研究证明对于当时的瑞典来说在经济和技术上都是可行的(除了***上),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萨伯公司会冒险设计这型核攻击机了,这是一型单座攻击机,采用前缘后掠角 62 度的直三角翼,没有水平尾翼,没有鸭翼,机腹进气,为挂载核弹设计了专用弹舱……该机所使用的主要武器是最大重量约 800 公斤的核炸弹,适合执行低空突防投掷核武的任务。1957 年由于要集中精力进行“雷”项目的研制,该型核攻击机计划被取消,但是直到 1966 年瑞典国会才决定终止核武器研制,同时作为无核国家继续维持它的中立国地位。如果萨伯 36 服役,瑞典皇家空军赋予它的型号将会是 A 36,虽然该项目已经下马,瑞典空军的攻击机机队中 A 36 这个型号却一直虚席以待。对于瑞典这样一个在冷战期间所处环境特殊的中立国来说,放弃拥有核武器来避免“北极熊”的“垂青”或许是正确的。

  除了萨伯 36 外,在萨伯 37“雷”和萨伯 39“鹰狮”之间还有萨伯 38 这个型号失踪,这个也是下马的型号。七十年代时瑞典皇家空军认为需要研制新型的轻型攻击机,于是萨伯公司为其开发了公司代号“项目 1600”的轻型攻击机。后来由于技术指标升级,改成了代号“项目 1700”的高级教练/攻击机,该型机使用已发展成熟的航电设备和武器系统,不需另研新武器。但后来由于冷战结束,再加上该项目预算超支,不幸被勒令下马。如果该机能够如期服役将会被赋予萨伯 38 的型号,其军队型号将是 Sk 38/A 38。

时代经典

  作为鸭式布局、短距起降战斗机,萨伯 37“雷”实现了一机多型的设计思想,是符合瑞典国情的一型成功之作。作为一款六十年代研制的战机,它有领先时代的一面,当然也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雷”在设计中的一大遗憾就是没有引进空中加油技术,以当时瑞典与欧美航空大国的国际关系来说获得空中加油技术并不困难,即使无法从国外获得该技术而独立研发也并非难事。当然,对于瑞典的国土面积和当时的国防政策来说,“雷”即使不采用空中加油技术也完全可以满足作战需要。另一个遗憾是仍然采用机械式操纵系统,如果晚几年服役的话或许还赶得上应用电传操纵技术,而这将大大提高“雷”的操纵性能。对于一架本身静不稳定的鸭式战机来说采用机械式操纵系统,其高机动性不易得到全面的发挥。对于航空迷来说,采用这些技术会使“雷”更加趋于完美,成为一型理想的完美战机。

骑士

某地缚灵飘来飘去的主号

精华
0
帖子
987
威望
0 点
积分
1636 点
种子
0 点
注册时间
2007-12-4
最后登录
2009-5-30
发表于 2008-8-8 21:46  ·  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年头占楼都占得怎么有创意……
还有,几层几种标点,乃有重复的……去改!!!!

精华
0
帖子
2443
威望
0 点
积分
2845 点
种子
0 点
注册时间
2007-11-2
最后登录
2015-1-10
 楼主| 发表于 2008-8-8 23:06  ·  上海 | 显示全部楼层
更新到3楼,自顶。。。。。。。。。。。。。。。。。。。。。。。。。。

骑士

070608-090716

精华
1
帖子
2042
威望
1 点
积分
2620 点
种子
0 点
注册时间
2006-7-24
最后登录
2019-2-1
发表于 2008-8-8 23:37  ·  上海 | 显示全部楼层
Saab-35:

   研制国家:瑞典,名称:龙(Draken)

一、概述:
   Saab-35是瑞典萨伯(Saab)飞机公司为瑞典空军研制的第二代全天候截击机。
   早在 1949 年,应瑞典皇家空***员会提出的要求,萨伯公司开始进行代号“项目 1200”的新机预研,计划用其取代到时必然过时的Saab-29“圆桶”,“圆桶”虽然服役时间不久,但由于各航空大国的新型喷气战斗机层出不穷,其性能已经开始落伍。
   在萨伯的主设计师领导下,萨伯的工程师们为了满足飞机的速度要求,一致同意采用无尾三角翼的气动布局,而且机翼后掠角达到罕见的 70 度。后来经过详细论证,机翼设计改为双三角翼结构,后掠角达到 80 度的内段机翼采用大厚度翼身融合设计,为容纳燃油和主起落架提供了宽敞的空间;外翼段为薄翼型的小型三角翼,前缘后掠角 57 度,外翼段这样的设计有利于改善战机的低速性能和缩短起降距离,同时保留高速飞行时的低阻特性。成为世界上第一种无尾双三角翼飞机。
   1955年10月25日,Saab-35的原型机首飞成功,当时原型机使用的是英国“埃汶”200 发动机(Avon Mk.21,该发动机的瑞典型号为 RM5A)。试飞成功后的第二年,瑞典政府批准Saab-35 投产。
   Saab-35的主要型号有:
   J35A:是Saab-35 的第一种生产型,第一架生产型J35A于1958年2月15日试飞成功,试飞的那架J35A安装的是瑞典制造的RM6B。1960年3月,这架J35A进入瑞典空军服役,标志Saab-35型机正式服役的开始。J35A共制造90架,但先前生产的三架预生产型和第一批17架均用于部队评估,火控雷达和机炮的瞄准具都没安装,从第21架起才是真正的标准生产型。
   J35B:于1959年11月29 日首次试飞,1961年末开始服役,算原型机在内共制造了72架。外形上B型与后期生产的A型没多大区别,但换装了萨伯产的S7型火控系统的B型具备了迎面截击能力,与只能尾随攻击的A型相比作战效能提高不少。无奈的是当时瑞典皇家空军仅有的Rb-24空-空导弹性能太差,只能尾追红外信号特征较大的发动机尾喷管,无法迎头攻击。J35B 在执行截击任务时只好挂两个能装19发75毫米火箭弹的火箭发射巢,在迎头攻击时无制导的火箭弹比只能追尾的导弹强。携带了火箭弹的J35B型同时也能执行有限的对地攻击任务。
   Sk35C:在J35A型的早期生产型基础上改装成的教练型。
   J35D:第二批次J35B型换装 RM6C发动机,型号也换成J35D。由于换装的新发动机性能不错,J35D型在开加力的情况下可以达到2马赫的最大飞行速度,除此之外进气口向前延伸,这也是J35D型与J35B型在外观上最大的区别。
   S35E:应瑞典皇家空军的要求,萨伯在J35D型的基础上发展了一型无武装的侦察型。
   J35F:在J35D型的基础上发展,三架原型机由J35A型改装,1961年首飞,1965年服役,共生产230 架。J35F型与J35D型后期生产型在外观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加大了机内载油量,修改的座舱罩改善了飞行员的视野,座舱内的仪表板也经过重新布置,再次升级导航、通信、自动驾驶设备。随着火控系统的升级J35F型所携的武器也相应升级,除了以前的Rb-24导弹外,还可携带Rb-27和Rb-28空-空导弹,但左侧机炮被拆除,腾出的空间用来安装电子设备。
   J35J:从60年代到70年代,Saab-35系列战机在瑞典皇家空军保持了一份不错的服役记录,到了80年代由于Saab-37的出现Saab-35开始逐渐淡出“江湖”,到了90年代,原苏联的解体加上预算紧张,瑞典皇家空军无力大规模更新战机,为保持战斗力只好让J35F 型继续在一线服役,所以在80年代中期对已有点过时的J35F 进行升级。航电设备被统统升级,连座舱仪表板也全部更新;机体外部没什么变化,只是每侧内翼增加了1个导弹挂架使导弹挂架的总数增至6个,升级后的J35F被命名为J35J。

二、性能指标(J35D)
   尺寸数据:翼展 9.4米,机长 15.35米,机高3.89米,机翼面积 49.2平方米。
   重量数据:空重 745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 15000千克。
   性能数据:最大平飞速度 M2.0(2120千米/时),升限 18300米,航程 3200千米。
   武器装备:一门 30毫米机炮,有九个挂架,最大可载 4500千克弹药。
   动力装置:一台RM6C喷气发动机,加力推力 78.5千牛。

骑士

070608-090716

精华
1
帖子
2042
威望
1 点
积分
2620 点
种子
0 点
注册时间
2006-7-24
最后登录
2019-2-1
发表于 2008-8-8 23:39  ·  上海 | 显示全部楼层
Saab-37:

   研制国家:瑞典,名称:雷(Viggen)

一、概述:
   Saab-37多用途战斗机是瑞典空军装备的主要战斗机种之一。该机由瑞典著名的萨伯公司生产。 根据瑞典空军提出的一机多用思想,研制工作于60年代开始,在萨伯系列飞机中首次推出了这种全天候多用途战斗机。
   Saab-37战斗机在气动外形设计上采用了三角翼鸭式布局,具有良好的短距起降性能。机上装有1门30毫米机炮,射速每分钟1350发,备弹150发。机身和机翼上有7个外挂点,可携带2-4枚“天空闪光”空空导弹和2枚AIM-9L“响尾蛇”空空导弹,必要时,还可外挂航炮吊舱。
   为了提高该机的对地攻击能力,瑞典空军还专门为Saab-37研制了一种“VIRGO”破片杀伤延迟落下型低阻炸弹,并可在低空高速平飞时投放,对炮兵、防空导弹和车辆集结地的毁伤能力较强。
   Saab-37的发动机是瑞典版的JT8D,1961年瑞典沃尔沃航空发动机公司得到了美国普·惠公司JT8D型涡扇发动机的生产许可证,这也是瑞典第一次引进美国人的发动机。为了适应瑞典的使用环境而将其燃烧室进行适当改进后,沃尔沃公司开始生产瑞典版的 JT8D,即单台正常推力 65.66千牛的 RM8A 型涡扇发动机。这是瑞典人的一贯传统:购买发动机的技术,然后在国内改进和生产,决不单纯地采购。
   Saab-37战斗机的机载设备也很先进。 主要配置是PS-46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数据处理机,座舱平视显示器,多普勒导航系统,自动驾驶仪等。 此外, 由于Saab-37战斗机在设计时突出了可靠性、维修性等方面的要求,飞机的良好率相对较高。
   目前,瑞典空军装备的Saab-37战斗机共有5种型别:包括AJ-37攻击型、JA-37截击型、SF-37武装侦察型、SH-37海上侦察型、SK-37双座教练型等300余架。随着JAS-39新式战斗机的研制成功,Saab-37战斗机的主战飞机位置将逐步让位于JAS-39战斗机。

二、性能指标(JA37)
   尺寸数据:翼展 10.6米,机长 16.4米,机高 5.9米,机翼面积 46.2平方米。
   重量数据:空重 100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 18600千克。
   性能数据:最大平飞速度 M2.0(2120千米/时),升限 18000米,航程 2000千米。
   武器装备:一门 30毫米机炮,带7个挂架。
   动力装置:一台Volvo Flymotor RM8B涡扇发动机,推力 72.06千牛,加力推力 125千牛。

精华
0
帖子
2443
威望
0 点
积分
2845 点
种子
0 点
注册时间
2007-11-2
最后登录
2015-1-10
 楼主| 发表于 2008-8-9 00:27  ·  上海 | 显示全部楼层
sober 啊,乃有“截击雷”的三视图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9VG电玩部落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5286号

GMT+8, 2024-11-23 15:19 , Processed in 0.211013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