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华
- 19
- 帖子
- 26081
- 威望
- 43 点
- 积分
- 28959 点
- 种子
- 0 点
- 注册时间
- 2005-12-31
- 最后登录
- 2013-6-27
|
COD4中武器共有Assault Rifles(突击步枪),Sub Machine Guns(微型冲锋枪),Light Machine Guns(轻机枪),Shotguns(霰弹枪)和Sniper Rifles(狙击枪)这5种。每种武器都有不同的Attachment(配件),每个兵种可以配备2-3个Perk(技能)。
下面依次介绍
-------------------偶就是那传说中滴分割线呀--------------
Assault Rifles
Assault Rifles,突击步枪,这玩意儿是在2战中诞生的,是步枪和冲锋枪的"***"的产物,而突击步枪这个名字是由第三帝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亲自起的,因为希特勒非常欣赏这种枪带来的强大火力,虽然降低了步枪弹的威力,缩短了射程,但是其相对于传统步枪具有的射速较高、射击稳定、后作力适中、枪身短小轻便的优势,却是在战争中,特别是运动战中带来较大优势的特征.
M16A4
虽然U.S.M.C曾表示要全面将原来的M16A2换装为M4/M4A1,但是经过阿富汗战争的测试后,发觉美军使用的SS109/M885弹在M4的14寸枪管发射的初速较低,创伤效果不理想,于是U.S.M.C在机械化部队换装M4的同时,其他部队换装M16A4.
M16A4是在M4A1卡宾枪之后大约一年推出,两者结构相似,许多部件通用。它是将枪械作为一个模块、火控系统作为一个模块来设计的。瞄具采用了许多的新技术,但枪械本身改进不多。机匣为平顶式,上端有MIL-STD-1913皮卡汀尼导轨,可安装瞄准设备或可拆卸提把。枪机和其他M16系列一样有特富龙润滑涂层,以提供可靠性。重型枪管上刻有适用的枪弹、膛线形成的数字。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M16A4均采用KAC公司的M5 RAS护木,可安装直握把、激光指示器、战术灯和其他配件,护木内侧有铝制的隔热屏。固定式枪托后部可装擦拭工具。在美国陆军野战手册中,M16A4安装RAS有时被称为M16A4 MWS或模块化武器系统。
M16系列在3发点射和连发上来回变化,M16A2由连发改为3发点射,M16A3又改成了连发,如今到M16A4又成了3发点射。M16A4上的单发/点射机构也是M16A2的点射棘轮机构。
M16A4的瞄准设备包括AN/PEQ-5激光指示器、M68近战光学瞄准镜(CCO)、全息衍射镜(HDS)和AN/PVS-14夜视瞄准系统等(COD4里基本都用到了,赞!)。
M16A4技术数据:
口径 | 5.56×45毫米 SS109/M855 | 全枪长 | 1000毫米(39.37") | 枪管长 | 510毫米 | 空枪重(带空弹匣) | 3.77千克 (8.30 lbs.) | 有效射程 | 600米 | 初速 | 945米/秒(3100FPS) | 枪口动能 | 1765 焦耳 | 弹匣容量 | 20 / 30 发 |
AK47
AK-47的枪管与机匣螺接在一起,膛线部分长369毫米,枪管镀铬;弹匣用钢制成;AK-47的击发机构为击锤回转式,发射机构直接控制击锤,实现单发和连发射击;发射机构主要由机框、不到位保险、阻铁、扳机、***、单发杠杆、击锤、不到位保险阻铁等组成。
АК-47的优点是:
枪机动作可靠性高,即使在连续射击时或有灰尘等异物进入枪内时,它的机械结构仍能保证它继续工作。可以在沙漠、热带雨林、严寒等极度恶劣的环境下保持相当好的效能。据说在越南战争中把它放入水中几个星期然后从水中拿出来上膛后仍能射击。而且它的结构简单,分解容易;容易清洁和维修,勤务性好;操作简便。结构简单,坚实耐用,物美价廉,适合大量生产装备.
缺点也明显:全自动射击时枪口上跳严重,AK-47的表尺射程为800米,有效射程为400米,但实际上300米以外都打不准了,连发精度更是低,枪机框后座时撞击机匣底也是连发精度低的原因之一,而且还会很容易震松瞄准具,枪管较短导致瞄准基线较短,瞄准具设计不理想。但是AK-47是突击步枪,在运动战和遭遇战等中距离作战效能还是不错的.
大量装备苏联军队及其他***阵营国家,中国仿制的56式冲锋枪的原型其实是AK-47第3型,这一型的AK-47是在1953年定型,主要是改进了第2型的枪托连接方式,特别是简化了机匣的机械加工方法,使之便于大量生产。在1955年的《轻武器手册》上,这一型号被正式称为“7,62mm Light-Weight Kalashnikov Assault Rifle (AK)”,即“7.62mm轻型卡拉什尼科夫突击步枪”,许多人称其为“第3型”。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改用机械加工方法的目的是什么,第3型的铣削机匣却比第1型的冲压机匣更轻。另外第3型的改进还包括弹匣,采用轻金属的新型弹匣在强度也加强了,而且与原来的钢制弹匣可以互换;此外,枪托连接方式也进行了简化和加固,这一系列的改进使突击步枪的整体重量比第1型更轻,而弹道性能则与第1型完全一致。
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中将和他的AK-47
AK-47数据(第三型):
口径 7.62×38.6毫米 M43
全长 870毫米
加上刺刀全长 1076 毫米
刺刀刃长 200 毫米
刺刀刃宽 22 毫米
刺刀重 275 克
瞄准基线 378 毫米
枪口初速 710 米/秒
枪口动能 1980 焦尔
弹匣容量 30 发
带刺刀空枪重 3.8 千克
发射方式 单发,连发
弹匣重 330 克
枪重3.525 kg
表尺射程 800 米
有效射程 300 米
最大杀伤力射程 1500 米
M4 CARBINE
最初柯尔特公司为海军陆战队研制的M16A2卡宾枪基本上只是把M16A2上的改变应用到653型卡宾枪上,即更换了1/7缠距的14.5英寸(368mm)重型枪管,改用M16A2消焰器,用3发点射代替全自动射击,改用M16A2的机械瞄准具。这种M16A2卡宾枪在1985年完成设计,柯尔特公司的型号编号为720型,而在军方的测试计划中称为XM4。但国会否决了海军陆战队的XM4采购预算,结果武力侦察连不得不采用海军的HK MP5-N冲锋枪来代替老旧的M3A1冲锋枪,而其他的美军特种部队则在1988年开始使用的RO727等其他M16A2卡宾枪。
美国陆军的试验与鉴定司令部(TECOM)在1986年4月重开XM4卡宾枪的研制工作和第2阶段试验。经过进一步试验和改进后,XM4在1991年3月被正式定型并命名为“美国5.56mm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口径M4卡宾枪”(The United States Carbine, Caliber 5.56mm NATO, M4)。M4与其他M16A2卡宾枪最明显的区别特征是其枪管在距离准星座前25mm的位置上加工了一个缩颈的形状,这是在后来的试验中为了挂装M203榴弹发射器而作出的改动。为了能够挂装原有的M203榴弹发射器,M16A2在护木内的枪管直径与M16A1是相同的,但卡宾枪的护木较短而护木外又采用M16A2式的厚枪管,因此柯尔特的工程师就在护木外的枪管中段加工了这个缩颈,这样就能挂装M203榴弹发射器。固定枪托也能装上去用,但在美军中并不常见有这样做的(但在COD4里的这个图片上可以看出,固定枪托被安装上去使用了)。
M4卡宾枪还把原本只有两个固定位置的伸缩式枪托改为有四个固定位置,再后来又改为六个。另外M4的照门虽然是M16A2式的,但表尺最远只可调到600米,而非M16A2的800米。由于下机匣是M16A2的,因此射击方式为半自动和三发点射。由于M4和M16A2非常相似,事实上它们有80%的零件可以互换,因此最初也称为M16A2卡宾枪。
在M4装备部队后,柯尔特又设计了一种用皮卡汀尼导轨代替固定提把的平顶型机匣,方便安装模块化的瞄准装置。在1994年8月这项改进也被美军接纳,并把这种平顶型M4正式命名为“美国5.56mm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口径M4A1卡宾枪”(The United States Carbine, Caliber 5.56mm NATO, M4A1),在柯尔特公司的编号则为927。后来由于考虑到M4A1的枪管容易过热,柯尔特就加粗了护木的直径,内嵌2曾铝制隔热层以替代原来的单层.
http://www.lanworldinc.com/M420Carbine20.png
M4数据
口径:5.56×45毫米 SS109步枪弹
初速:884米/秒
全枪长:840毫米
枪管长:368/409毫米
空枪质量:2.68 千克
全枪重:3.0/3.6(装瞄准镜)千克
有效射程:600 米
G3
http://www.junshi99.com/wuqi/Upl ... 200762783120137.jpe
G3步枪采用的滚柱闭锁枪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的路德维希·福尔格里姆勒(Ludwig Vorgrimler)发明了一种利用滚柱闭锁原理的枪机。他所在从事突击步枪研制工作的工程师小组受命用研制一种突击步枪,到1942年他们设计了一种名为06-HMKB发射器的枪械。这种武器虽然是滚柱闭锁,但却是导气式原理。毛瑟兵工厂的设计师继续这项研制工作,并研制了一种半刚性的滚柱闭锁枪机,1943年他们制造了一支枪,试验成功后德国陆军在1944年订购了30支样枪。零件刚生产完,战争就结束了。毛瑟兵工厂的一些雇员被拘留在荷兰并被英国命令组装这些武器,于是就产生了第一支用滚柱闭锁枪机的突击步枪“Stg45”。Stg45的半刚性滚柱闭锁枪机就是G3步枪的枪机的雏形。
1950年滚柱闭锁枪机的发明者路德维希·福尔格里姆勒几经周折地到西班牙,加入西班牙特种材料技术研究中心(CETME),参加了一个研制新枪的专家组。很快在西班牙得到信任,而且还批准了由他负责设计的新枪方案。新的步枪很快就制造出来,并取名为赛特迈(CETME)步枪。1952年,原型枪引起了美国军方的关注,美军军事代表团还特意表示可以到美国免费试验新枪。1954年,CETME步枪改为发射7.62mm NATO标准枪弹。此时,联邦德国正需要新枪装备部队。1956年,与西班牙政府签订合同,修改并订购首批500支的CETME步枪,条件是由H&K公司(德国黑克勒和科赫有限公司)生产。而路德维希·福尔格里姆勒也随CETME步枪回到了联邦德国。1957年初试验结束。同年联邦德国决定装备该枪,1958年与西班牙达成特许生产的协议,并将生产任务交给H&K公司。H&K公司根据军队试验提出的改进意见,对赛特迈步枪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步枪被命名为G3。
1959年,G3步枪正式装备联邦德国部队。此后,为适应不同国家或不同部门的使用要求,形成了三种型号:固定枪托的G3A3、伸缩枪托的G3A4和带瞄准镜的G3A3ZF(ZF是德文望远镜“Zielfernroh”的缩写)。
在著名的对战游戏CS里,土匪用的连狙貌似就是G3A3ZF.而COD4里用的应该是带伸缩枪托的G3A4.
G3狙击型
G3A4数据
口径:7.62×51mm NATO枪弹
弹匣容量 20 发
空枪重 4.41 k千克
全枪长 840/1025(枪托拉出) 毫米
枪管长 450 毫米
初速 780-800 米/秒
枪口动能 2842~2940 焦耳
有效射程 400米
G36C
G36是德国国防军用来替换已经服役近30年的G3步枪的,而G36C则是G36系列的一种改型.
当2000年5月在HKPRO首次公开这种G36系列中的短突击步枪型号时,HKPRO猜测此枪型号中的“C”是表示“Commando”,但实际上这个“C”是代表“Compact”,即G36的紧凑型。
突入(Entry)是指CQB中进入室内的行动,G36C是作为突击行动中使用的突入武器(ENTRY GUN)设计的,因此“短”和“轻”就是它的最大特点。G36C取消了原来带光学瞄具的提把,而改为低矮的带机械瞄具的提把,很明显这个机械瞄具是取自UMP45冲锋枪的,提把上有瞄准镜座导轨。更准确的形容不是提把,而是提把状的瞄准镜座导轨,和SL8的类似,但更轻更短。G36C的枪管长约8英寸左右(约20cm),由于枪管缩短,因此活塞杆也相应缩短。同时缩短了枪托,导气活塞,这些改动使得G36C比原型的G36整整轻了0.8千克,更紧凑,更轻了.
G36C和G36K(大家分的清楚么?)
G36C数据
全长 500/720(含枪托)毫米
枪管长 228毫米
枪全高 280毫米
全宽 60毫米
空枪重 2.8千克
弹匣容量 30 发
M14
鉴于M1伽兰德的缺点:首先是8发固定式弹仓容弹量太少,而且在不打光子弹的情况下必须把剩余枪弹全部退出才能给步枪重新装满弹;其次是步枪的长度和重量都太大;另外M1伽兰德所用的枪弹也太长和太重,使一名士兵携带的弹药量太少,约翰·伽兰德,这位M1步枪的设计者,开始了对M1步枪的改进,并于1944年设计出了T20实验枪,并不断对其改进,形成了T37步枪,后来T37步枪发展成了T44实验步枪,最后美陆军采用了捎做改进的T44E4步枪,并正式定名为美国7.62mm M14步枪,M14步枪历时12年的研制过程,共花费635.2万美元(按当时美圆价值计算的话).由美国的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又译作:春田兵工厂,初看以为是日本厂商,其实是:U.S. Army Springfield Armory)率先小批量制造,约翰·伽兰德也是该厂的设计师.
M14是强调精度高和射程远,这是以前战争中遇到的情况,大家躲战壕里互相射击,需要精度和射程,但是M14诞生后参与的却是越南战争,时代和从前有很大的不同了,M14太长太重,在又热又湿的气候中使用很困难,7.62mm NATO弹也太重,使巡逻部队的单兵弹药量有限。另外M14的***通常都不使用,因为M14太轻而弹药威力太大,在点射时枪的跳动严重,使散布面太大。事实上,大部份配发到部队的M14的***都被部队锁定在半自动模式上,避免在全自动射击时无意义地浪费弹药。这些暴露出的问题,使得美国陆军开始寻找M14的替代品,后来柯尔特/阿玛莱特的AR-15 5.56mm突击步枪替代了它,定型为M16,这是后话.
虽然60年代后期M14全面退出现役的一线部队,但是就算是现在在其他地方还能看到它的影子.M14仍在美国海军的舰艇上使用,而美国海军的海豹突击队和美国空军的空降救援队等特种部队也有使用M14作为精确射击武器,美国陆军游骑兵学校在训练中也使用M14。在西点军校、安纳波利斯的海军学院、弗吉尼亚州的军事学院和全国各地的JROTC(国家少年后备役军官训练营)都使用M14训练,在美国的一些州或地方执法机构也有使用美国陆军援助的库存M14。M14也经常用作仪仗队和护旗队的礼仪步枪,例如阿灵顿国家公墓的礼仪枪。
M14数据:
口径:7.62×51mm NATO标准步枪弹
弹匣容量:20发
全长:1118 毫米
枪管长度:559 毫米
重量:4.5 千克
射速:700-750发/分钟
初速:850 米/秒
有效射程:700 米
附录:春田兵工厂和春田武器公司
美国陆军的春田兵工厂是M1和M14步枪的主要生产厂,它于1794年建厂,是美国第一家由国会法律认可的兵工厂,M14的停产波及了春田兵工厂,1964年6月30日,生产M14的专用机床被入库或转为他用,从此春田兵工厂正式关闭,并于1968年辟为历史博物院。
在1971年,位于德克萨斯州Devine的LH枪公司(L.H. Gun Co.)的埃尔默·巴伦斯(Elmer Ballance)开始生产命名为M1A的M14型步枪。由于春田兵工厂已经关闭,因此他成功地把公司名字改为春田武器公司(Springfield Armory, Inc.),这个改变是一个成功的销售策略。巴伦斯的公司在1974年卖出前大约造了3000支M1A,然后春田武器公司新的拥有者罗伯特·李斯(Robert Reese)在1974年年底把公司从德克萨斯州搬到了伊利诺州的Geneseo,继续生产M1A步枪。从1971年至2002年为止,春田武器公司起码生产和出售了159,500支以上的M1A。
MP44
一战后,在西班牙内战中,苏联和德国或明或暗的都支持过战斗的双方,所以对战争的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拜工业科技的进步,战争中双方相隔的距离主要集中在400米左右的距离,而不是一站中的那种远距离阵地战或者100米以内的阵地争夺战,而当时步枪有效射程都超过600米,标尺射程都在1500米以上,虽然精确,威力高,但是射速不高的话无法形成有效的火力压制,优秀射手一分种也不过只能发射10到12发而已.而对冲锋枪来说,距离又太近,150以下射程,实战中的有效杀伤才100米,就这样,从150-600米之间,形成了一个火力缺口.(有人说可以用轻重机枪啊,持续火力,拜托,人手发一把"歪把子",子弹怎么办)
德国早在1934年就已经开始威力小一些的减装药的短药筒弹药这方面的研究,使用短药筒弹药可以将冲锋枪的特点结合到全自动步枪上,可保持步枪轻便以及连发射击容易控制的特点。(德国人真NB系列+1)
1938年,德国黑内尔公司受军方的要求,开始着手研制自动步枪的工作,39年枪械设计师胡戈·施迈瑟担任方案设计师,提出用短药筒的中间型威力枪弹代替原有7.92×57毫米毛瑟步枪弹.1941年经过反复实验后德国研制成功一种7.92×33毫米步枪短弹。它的长度比当时的德军7.92×57毫米标准步枪弹缩短了,弹头更轻,发射火药减少,装药量由47格令(约3克)减至24.6格令(约1.6克),弹头重由198格令(约12.8克)减至123格令(约8克)。有效射程相应缩短了。这类短弹被称为中间型威力枪弹。这种子弹长度比原有毛瑟步枪弹缩短三分之一。使得枪的后坐力大大减小,解决了自动步枪无法连续准确射击的技术瓶颈。
随着弹药问题的解决,黑内尔公司1942年7月制造出了使用7.92×33毫米步枪短弹的50支样枪(MKb42(H),MKb是Maschinenkarabiner的缩写,意为自动卡宾枪)。同年,军方另外一个制定研究的公司——卡尔-沃尔特公司也研制出50支样枪(MKb42(W)),这些武器经过德国军方枪械专家的严格测试。最终黑内尔公司的样枪MKb42(H)步枪由于综合性能的优越而中标。该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枪机偏转式闭锁方式。枪弹击发后的火药气体被导出枪管,进入导气管驱动活塞带动枪机动作,完成抛弹壳,子弹上膛,导气管位于枪管上方,延伸到枪口附近。可选择单发、连发射击模式,由容量30发子弹的弧形弹匣供弹。机匣等零件采用冲压工艺制造,易于生产成本较低。
在1943年春,1万支MKb42实验枪交由德国***进行实战检验,黑内尔公司按照战斗中得到的反馈将MKb42改进,并借用了冲锋枪的名字(为了防止来自元首的干扰)命名为MP43,到1944年该枪完成改进,定名为MP44.
德国军方曾计划1944年开始用该枪取代步兵班的步枪、冲锋枪和轻机枪,但终究因为德军军事上的截截败退和最终的投降而中止。
虽然MP44没有普遍装备,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其成为划时代的一款经典.
插曲:
德国军工企业的各项成果和计划,都必须向***元首希特勒本人汇报和展示,Stg44的设计方案也不例外。StG44的设计方案最早送到希特勒手中的时候,***元首对其并不认可。希特勒参加过一战,自认为有比较丰富的实战经验。当时StG44的设计思路还是比较初步,比较明确的口号是代替轻机枪。希特勒认为StG44的射程有限(500米内),不可能达到轻机枪的标准,所以将其否决了。后来相关将领重新解释了StG44的设计理念,不再提及轻机枪。但是希特勒以一个老兵和国家军事决策者的眼光认为,StG44虽然设计理念先进,但是必须使用新式弹药,无法利用原有的大量贮藏的毛瑟步枪子弹。StG44还可以连发射击,实战中子弹消耗量并不亚于冲锋枪,消耗量非常惊人。一个国家在战争中重新准备一整套新式弹药系统,并且满足战斗需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实际上,德国当时已经陷入困境,大量的装备和人员都损失在东线的拉锯战中,能够弥补前线的损失已经非常不易。更不要说,重新增加新式装备和相关的新式后勤系统的额外负担。所以希特勒将其否定,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有种观点认为希特勒不能接受新事物,其实希特勒和传统的德国军人一样,为了等待新式的豹式和虎式***,希特勒甚至人为推迟了库尔斯克会战的时间。
但是军方的有识之士自然比元首更了解StG44的实际意义,也不可能放弃苦心研究近十年的成果,他们仍然把StG44大量生产并且投入实战。出于不违背元首命令的考虑,他们以MP43/MP44(冲锋枪的编号)的名称,通过了元首的批准。果然MP43在库尔斯克战役中表现突出,不但压制了苏军的波波莎冲锋枪和莫辛-纳甘步枪,士兵军官都对其赞不绝口,一致要求增加MP43的装备数量。这些报告送到希特勒的手中,希特勒在注意到来自军队对该枪的评价之后,认识到了该武器的优越性。加上他已经知道MP43所用的子弹仍然式7.92毫米口径,只是弹药长度缩短三分之一,这样一来子弹生产线就无需作较大的改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原先对弹药问题的担忧。元首在下令加大MP44的生产比率的基础上,亲自将其命名为Sturmgewehr44(简称StG44。“Sturmgewehr”直译是“暴风雨式的步枪”的意思,德文“Sturm”的本意是“暴风雨”,在军事上“Sturm”也引申为“冲击”、“突击”、“冲锋”等).(希特勒是一个自认为有欧洲传统骑士思想的人,他个人对勇敢,冲锋和突击这类的词语非常有好感-----用今天时髦的话说就是装B,应该是这个意思吧,我猜)。
MKb42(H)式 MKb42(W)式 MP43/44式
口径 7.92mm 7.92mm 7.92mm
初速 640m/s 500m/s 500m/s
有效射程 500m 500m 500m
枪口动能 1666J 1627J 1666J
理论射速 500发/min 600发/min 500发/min
闭锁方式 枪机偏转式 枪机偏转式 枪机偏转式
容弹量 30发 30发 30发
全枪长 940mm 931mm 940mm
枪管长 364mm 406mm 419mm
全枪质量(不含弹匣) 4.9kg 4.4kg 5.1kg
-------------------偶就是那传说中滴分割线呀--------------
Sub Machine Guns可以理解为微型冲锋枪,简称微冲。基本上是一种体型小,威力低,射速快,精准度高的武器。在COD4中SMG主要用于CQB.SMG杀伤的有效距离约200米以内,在近距离上.为射速高,火力猛烈的利器。
MP5
玩家们非常熟悉的一款枪.
价钱:1500
购买方法:b32
别名:Ella
弹夹容量:30发/夹
精确度:高
弹药:9mm
杀伤力:19
装甲修正:0.37
弹夹更换速度:2.70秒
爆头率:86.4%
命中率:99.92%
致命率:94.8%
玩家使用率:63.7%
爆头约3-8枪致命,打身体约5-12枪致命。
群众满意率达86.51%
以上摘自小白的CS大全.
20世纪50年代初,北约和华约开始进行冷战对峙阶段,1954年原西德制定了新的军备计划,并开展了与制式步枪不同的制式冲锋枪试验,以此为促进国产冲锋枪的研制开发。德国国内各大枪械公司参加了这次试验,而一些国外的进口枪也参与其中。
同年,为参加这次试验,HK公司的设计师蒂洛-黙勒(TiloMler)、曼佛雷德-格林(ManfredGuhring)、乔治-塞德尔(GeorgSeidl)和赫尔穆特-巴尔乌特(HelmutBaureuter)开始了命名为“64号工程”的设计工作,这项设计的成品是使G3步枪小型化的冲锋枪,命名为MP-HK54冲锋枪。该枪发射9*19mm***弹,准星与初期的CETME步枪相似,呈圆锥形,照门则与后期的CETME步枪相似,为翻转式。
20世纪60年代初,HK公司忙于G3步枪的生产,末能顾及HK54的发展,直到1964年HK54尚未投入生产,仅有少量试制品。1965年,HK公司才公开了HK54,并向德国军队、国境警备队和各州***提供试用的样枪。
1966年秋,西德国境警备队将试用的MP-HK54命名为MP5(MachinePistol5)冲锋枪。这个试用的名称就这样沿用至今。
MP5的性能优越,特别是它的射击精度相当高,这是因为MP5采用了与G3步枪一样的半自由枪机和滚柱闭锁方式,而当时大部分冲锋枪均采用枪机自由后坐式以减少零部件,降低造价。所以MP5与华尔特(Walther)公司的MPK和MPL相比,其零部件较多,单价较高。
MP5A1的单价比MPK、MPL高,未能在德国***中推广使用。但在一些实际行动中MP5得到了很高的评价。1972年阿拉伯***潜入奥运村劫持了以色列的运动员代表,以巴伐利亚州***为主的德国***部队在营救人质行动时采用了MPK冲锋枪,由于该枪射击精度低,无法狙击以人质为盾的***。
1977年10月17日,GSG9在摩加迪加机场的反劫机行动中使用了MP5,4名***均被MP5击中,3人当即死亡,1人重伤,人质获救,MP5在近距离内的命中精度得到证明。此后德国各州***相继装备MP5,而国外的***、军队特别是特种部队都注意到MP5的高命中精度,于是出口逐渐增加。
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轻武器装备服务规划办公室(JSSAP)需要为特种部队寻求一种性能可靠的9mm冲锋枪,经过多番对比试验,最后选定HK公司生产的MP5冲锋枪,就这样,MP5又从美国获得大量的订单,首先是军方的特种部队,然后是各地的执法机构。正如上面的广告宣传语一样,MP5差不多成了反恐怖特种部队的标志。
反恐怖特种部队的标志
MP5A2数据(外形上,MP5A2和A3与MP5和MP5A1一样,只是在枪管的安装方法作了改良)
全长680毫米
全宽50毫米
全高210毫米
空枪重2.54千克
枪管长340毫米
初速400米/秒
弹匣容量 15/30发
SKORPION
“蝎”式冲锋枪体积不比战斗***大多少,所以有人认为它应该算作冲锋***。它的设计初衷确实是作为一种双用途武器,既可像冲锋枪那样双手抵肩连发射击,又可像***那样单手不抵肩单发射击,它既可以作为近距离战斗中的突击武器,也可以代替***作为个人防卫武器。其大小很适合被车辆司机或飞机驾驶员携带或使用。虽然它的实战效果不太理想,然而,该枪在轻武器历上却占有一席之地。该枪在捷克被***、***队和反恐怖部队中获得广泛采用。但同样的,由于它尺寸小极易隐藏,而且消声效果极好,因此也被一些恐怖***组织所使用
“蝎”式冲锋枪在1950年后期开始的研制,由Miroslav Rybá(1924-1970)设计,其目的是为非一线战斗步兵单位提供一种重量轻的但比***更有效的个人防卫武器。该枪的第一个原型在1959年制造,正式获得采用是在1961年,并被定型为“Samopal Vzor 1961”,这句捷克语翻译成中文是“1961型冲锋枪”,或简称SA Vz.61,其口径为7.65×17mm勃朗宁***短弹。这件武器被配发到捷克斯洛伐克军队中的各种不同单位,以及广泛地出口。该枪定型后很快就取代了捷克斯洛伐克军队原装备M52 7.62mm***,主要装备伞兵、特种部队、装甲车/直升机组成员和军官,捷克的***也大量装备。由于7.65mm勃朗宁短弹(在美国称为.32 ACP弹)在西方也很流行,因此该枪也大量出口到国外,一些非洲国家的军队或***也装备该枪。从1962年至1979年间大约生产了210,000支(之后的产量不详)。据说有一些民航客机上的防劫机保安人员也选用该枪,因为.32 ACP弹无法穿透机舱蒙皮。
当捷克斯洛伐克军队在1982年采用苏联的9×18 PM***弹时,“蝎”式冲锋枪被重新设计成发射这种尺寸较大和威力较大的弹药,并重新定型为SA Vz.82,这种新型号也用于出口。
“蝎”式冲锋枪枪族的最后一个型号在1990年代早期生产,包括有***的军用型SA 391和只能半自动射击的民用型SA 91,这些型号均是发射西方国家流行的9×19mm派拉贝鲁姆弹。目前捷克的CZ-UB仍在生产SA 391。
SKORPION数据
口径:7.65×17mm勃朗宁***短弹
枪长:270/522(枪托打开)毫米
枪宽:43毫米
枪高:167毫米
枪管长:115毫米
空枪重:1.3千克
弹匣容量:10/20发
有效射程:25米(枪托折叠)/100米(枪托打开)
MINI-UZI
以色列乌兹冲锋枪
乌兹冲锋枪和其他***一样,是以它的发明人——以色列军人里约特纳特·乌兹·盖尔命名的。1948年,以色列军队正式组建,使用的武器有如嘉年华会,有德国产的,有意大利产的,有奥地利产的,这对于初次使用新式武器的士兵们来说,简直是一场噩梦。随之而来的保养维修,零件储备等问题也让政府头疼不已。于是盖尔开始终日盘算如何着手制造一把可靠、轻巧、制造简单的冲锋枪。他通过努力地研究手头上的每一把冲锋枪,仔细的比较各自的优、缺点后,最后终于做出了第一把乌兹冲锋枪。乌兹冲锋枪刚出现,就迅速的被列入了杰作的行列,对其他型号的冲锋枪都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各国的定单纷踏而至,其中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它短小的外型,相比之下,乌兹冲锋枪枪身比其他的冲锋枪更短。二是它的可靠性能,放进水里,埋在沙下,甚至扔下悬崖,它依然完好无损。乌兹冲锋枪还具有良好的平衡性,无论是举在肩膀前射击还是腰部射击,它都非常舒适。
乌兹·盖尔并没有满足于自己的发明,他继续完善着乌兹冲锋枪。在经过一些改造后,乌兹冲锋枪在1951年正式开始批量生产,之后的以色列军队都装备上了。80年代,把整体尺寸缩小了的小型的的乌兹冲锋枪(COD4就是这款)风靡一时,跟着还制造出更小的微型乌兹冲锋枪。随之而来的缺陷是射速大增,不足一秒的扳机时间就可以把20发子弹倾倒完毕,枪身变得极难控制。为了降低射速,设计者最终不得不为螺栓加重。
乌兹冲锋枪拥有众多的型号及仿制枪,IngramMAC—10无疑是乌兹家族里最有代表性;使用最广泛的一个,也是小型冲锋枪的先驱。MAC—10的设计其实源自葡萄牙人艾尔基亚的MR64冲锋枪,1966年,美国人哥顿·英格拉姆(GordonB.Ingram)在MR64的基础上改造,创造出使用9mm口径子弹的MAC—10。随后,在美国索尼克公司的协助下,又成功设计出不同口径的MAC—10和MAC—11,几年后交由美国军用武器装备公司生产。
因为MAC—10的连射速度极高,具有强大的瞬间爆发力,适合特种部队的特殊需求。事实上,因为它的价格低廉,曾一度成为美国的战略武器。现在,MAC—10已经装备到包括美、英、以色列、哥伦比亚等各国的***部队,也是***的“正规装备”。
普通乌兹,迷你乌兹,微型乌兹
规格参数
供弹方式: 25发或32发弹匣供弹
口 径: 9 毫米(mm)
全枪质量: 3.5 千克(kg) *含弹匣
全 长: 470 毫米(mm)
其它参数: 全长:470/640mm
AK-74U
AK-74于70年代初装备苏联军队,逐步取代AKM,首次露面是在1974年11月7日的莫斯科红场阅兵式上。由于M16的成功,1960-1970年代许多国家都纷纷研制***,***弹的综合性能高于7.62mm中间威力型弹,于是苏联也开始研制新型的***弹及武器。1960年代,苏联两位子弹设计家维克多·萨巴尼科夫与利迪亚·布拉夫斯科亚研制了一种5.6×42mm口径的步枪弹,最后发展成现在被称为M74型的5.45×39mm步枪弹。同时卡拉斯尼柯夫也在1960年代开始对AKM进行改进,缩小口径以发射***弹,研制了一些发射5.45mm弹的试验枪。
AK-74U是在1979年被苏军采用的,是在AKS-74的基础上改进的短枪管型突击步枪。AK-74U的典型特征就是枪管短,因此枪口初速也降低了,射程也相应缩短,是一种近距离自卫武器,另外还设计了一种20发容量的弹匣,方便车辆驾驶员或飞行员的携带。AK-74U主要装备特种小分队、空降部队、工兵、通信兵、炮兵、车辆驾驶员、飞机的机组成员、导演部队及执法机构的特种部队,装备数量相当多,而在它之前的AKMSU短突击步枪却只是有限地装备极少数的特种部队。在苏军撤出阿富汗以前,经常可以看到在喀布尔的士兵肩挂这种武器,而米-24直升机的乘员也常常把它挂在驾驶员座位的旁边或驾驶员脚边的地板上。
由于AKS-74U的枪管短,导气孔位置太靠近枪口,因此枪口装了另一种结构的消焰/气体膨胀室装置。这种枪口装置为单室结构,没有泄气孔,大型膨胀室的作用是使未充分燃烧的火药燃气得以充分膨胀,以减少枪口焰。但由于这种枪口装置没有制退作用,加上AKS-74U射速比较高,从AK-74的600RPM上升至700-1000RPM,因此射击后坐力有所增加。另外,消焰器的喇叭形扩口上加工有两个槽口,作用是卡在金属丝上用子弹来冲断金属丝(此作用很是实用)。虽然AKS-74U的表尺射程有500m,但实际使用射程通常在200m内,所以AK-74U在战术用途上是相当于冲锋枪的角色,只是步枪弹的威力和有效射程比***弹大而矣,有意思的是美军同类型的武器XM177系列的枪身标记上就写着是冲锋枪,两者的角色定位是一样的,只是名称不同。
AK-74U可以在许多电影以及PC游戏中寻觅到他的踪影。比如电影《黑鹰坠落》(black hwak down)中,索马里民兵武装首领手中持有的就是AK-74U,这也是在武装团队中显示身份的一种有效象征;甚至本拉灯手里处了平常使用的AK47外,随身也会携带一把74u以防止主战兵器失去功效时以便携式的74u进行单兵自卫。在PC游戏中,特别是在彩虹六号以及各种涉及到俄罗斯特种部队的游戏,都会出现此枪的身影,例如著名的***风云II(***2)中,中东联盟军特种部队使用的则是加装变倍内红瞄准镜的AK74U。
口径: 5.45x39mm
总长度:735毫米
枪管长度:210毫米
重量: 2.7千克空;3.0千克加载
弹夹容量: 30发
有效射程:约150米
P90
比利时FN公司90年代推出的最新产品。它以全新设计,独特结构,新口径枪弹(5.7X28毫米)及优良性能,引起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全枪零件仅69件,枪高210毫米,枪长500毫米,枪重2.8千克,采用透明弹匣和全新的抛壳机构,左右手均可使用,维修方便,可在15秒内完成分解。P90造型前卫、握持舒适,是理想的单兵作战武器。
单兵自卫武器这一概念,最初是在1986年美国战备协会举办的一次年会上提出来的。现代陆军大约三分之二的人员的主要任务不是徒步作战,但却常常会与敌人遭遇,需要自卫。这些人包括驾驶员、工兵、通信兵、后勤人员等,他们都各有分工,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来提高个人的射击技术。而现有的武器,如***、冲锋枪或短突击步枪并不适于自卫:一是***和冲锋枪在不熟练人员手中命中概率很低;二是大多数***、冲锋枪发射的9毫米***弹射程不够,也不能有效地对付穿戴避弹衣和头盔的有生目标;三是虽然短突击步枪的有效射程和威力可以满足作战需求,但体积、重量太大,携带不便,不利于执行各种特殊任务。因此,单兵自卫武器必须兼有***携带方便、冲锋枪火力猛、短突击步枪威力强劲的特点,同时还要有较高的命中概率,操作维护保养简单。富有创新精神的比利时FN公司从中捕捉到这一未来轻武器的发展动向,推出该款全新口径的武器系统P90,在1991年投入批量生产。
P90外形奇特,乍看起来似乎不像一支枪,然而正是这种有悖常规的外形设计,使人—机工程得到了充分体现。其枪托呈直线形,能将后座力直接沿枪管轴线传递到射手肩部,有助于减少枪口跳动。握把更是与众不同,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直柄握把,而是一种弯曲的与枪身融为一体的握把,前小握把更可兼作扳机护圈。持枪时枪托与前臂成一直线,作支托的手的拇指伸入扳机护圈里,再紧握前小握把。枪管上方有一垂直的安全档块,以防止射手将手指伸到枪口处。
值得一提的是P90的供弹机构。其弹匣由茶色透明高强度塑料制成,可随时检查容弹量。弹匣呈长方体形。安装在枪管轴线之上的机匣顶部,容量高达50发,这使P90具有极强的火力,并将更换弹匣的次数降至最低。子弹在弹匣内平放,双排排列,与枪管轴线垂直。在送入弹膛之前,子弹借助一个斜面变成单排供弹,然后靠自身重力落到一个设计巧妙的转动装置上,转动90°与枪膛对正,再由枪机推动上膛。弹匣的这种安装与供弹方式实属前所未有,它没有增大武器的外形尺寸,却使武器的结构更加紧凑,又便于卧姿射击,大大提高了士兵的隐蔽性和生存能力。
现时***和冲锋枪广泛使用的9×19毫米巴拉贝鲁姆***弹历史悠久,是北约的制式枪弹,但它的后坐、侵彻和停止作用效果满足不了未来单兵自卫武器的要求。FN公司于是自行研制出了新的5.7×28毫米SS90枪弹。SS90全弹重5.5克,比巴拉贝鲁姆弹轻了一半,其弹头尖细,可减少空气阻力从而提高弹道性能。弹丸内有一复合弹芯,外覆金属被甲,侵彻能力强,在100米距离上可穿透由48层“凯夫拉”材料制成的美式头盔。此外,FN公司还设计出曳光弹、空包弹、近程弹和高速弹,形成一个5.7毫米枪弹族,使P90的适用性更加广泛。
P90技术参数:
口径:5.7毫米
初速:850米/秒
有效射程:150米
射速:900发/分
弹容量:50发
全长:500毫米
全重:(带实弹匣)3.2千克 (带空弹匣)2.8千克
发射方式:单/连发
配用弹种:5.7x28毫米普通弹、曳光弹、空包弹、近程弹、高速弹
-------------------偶就是那传说中滴分割线呀--------------
Light Machine Gun,轻机枪,读者应该在一些抗战电影电视剧中看到过"歪把子"轻机枪的吧,这是中国最普遍,接触比较早的一种轻机枪了,正式名称为捷克斯洛伐克造的ZB vz.26,使用7.92毫米毛瑟弹,装弹30发.轻机枪是以两脚架为依托抵肩射击的重量较轻的机枪。重量轻、机动性好。当初的重机枪太过笨重了,用于阵地战和防御战还行,如果是进攻战和运动战,极其不便,于是,重机枪的减肥版-----轻机枪诞生了.
M249 SAW
60年代,随着班用武器的小口径化,美军迫切需要一种小口径班用机枪。作为火力支援武器,装有两脚架的重枪管M16在火力持续方面不令人满意,M60虽然能满足这方面的要求,但作为班组武器,重量太大,而且需要两人携带和操作。在1972年至1974年期间,班用自动武器(SAW-Squad Automatic Weapon)计划提出从口径选择上来达到要求。其中一种最有名的试验弹为6×45mm的XM732钢壳弹。
1976年10月,由陆军、海军陆战队、空军和海岸防卫队组成的联合小组Joint Service Operational Requirement (JSOR)正式开始了5.56mm班用自动武器计划。JSOR所提出的指标为:可以单人携带,轻重量,火力能延伸至1000米外,对付各类人体护甲。当时一共有四个侯选系统参与选型试验。
XM106是在阿伯汀研究实验室开发的,基本上是M16的改进型,使用两脚,可以快速更换的重型枪管,可以配用标准的30发M16弹匣或特制的三联装弹匣。
XM248是第二个系统,原本是岩石岛军火公司(Rock Island Arsenal)开发的一种6mm武器,被福特航空航天通讯公司(Ford Aerospace Communications Corp.)加以改进并将口径改为5.56mm。它有一个独特的旋转式弹链供弹装置(究竟是如何独特地旋转我还没有详细资料,谁能提供详尽的资料请发E-mail给我。)
第三个系统是德国HK公司生产的XM262,也即HK23。
FN公司的候选系统就是Minimi,试验型编号为XM249。在参与选型试验过程中,FN公司在XM249上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其中包括在1982年2月1日更新了新的弹药组件。其M855 5.56mm弹头与比利时的SS109弹头重量相差了62格令,这种新弹的弹道性能比M193弹稳定得多。而新的M856曳光弹,在900米距离上,发光剂仍能燃烧,不过据说这是广受批评的地方。XM249所用的新型M27弹链和斯通纳机枪的弹链一样,都是采用M60弹链的技术。实验的XM27弹链最初是由布格·华纳(Borg Warner)开发,后来由威尔斯海上公司(Wells Marine Inc.)完善。
在选型试验中XM249经历了广泛的恶劣试验。
首先,四个候选系统都进行了非破坏性试验,包括进行尺寸的量度,部件互换性的试验等,所有4个候选系统都通过了全部的测试。
然后进行射击试验,包括:在阵地中测试枪口火光和噪声,每发射2000发枪弹都进行一次擦拭;长时间浸泡在盐水里,不作任何擦拭就装填、发射;放在高温湿度大的柜子里十天,以摸仿热带气候环境,然后不作擦拭就发射。
泥地测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把枪浸泡在泥浆里,做简单擦拭后就立刻发射,另一种是取出泥浆后掠干四个小时后才作简单擦拭然后发射。沙尘试验也有两种方式,静态试验中枪被埋在沙子里,取出后进行发射。动态试验中枪在人工喷出的风沙下进行装填和发射。接着在摸拟在无润滑情况下淋雨水,然后进行结冰试验,温度从170℃~-18℃。以不同的射速在5分钟内发射了700发枪弹(在2分钟内以200RPM(发/分钟)进行射击,再在3分钟内以100RPM进行射击)。
弹道测试用雷达进行,FN公司新的5.56mm口径SS109弹与M80弹(7.62mm NATO)的弹道性能很接近,SS109的散布精度比M80弹和旧的5.56mm口径M193弹都好,而且能在1100米处能穿透美军标准钢盔。
在可靠性试验中,XM249的故障率低于其他的候选系统。
随后是拿出实验室,交由部队进行实际操作试验,当中XM249的表现非常好,以至试验部队认为没有必要进行第二阶段的实操试验。这时由海军陆战队选派自己的操作人员在阿伯汀试验场进行了最彻底的命中率测试,结果XM249达到了他们的要求。
1982年,美军决定采用XM249,并正式定名为M249。1984年,美军和FN公司签订了5万挺机枪的合同,到1985年8月已有1100挺正式装备部队。
然而,与在试验中的期待相反,在实际使用中美军发现M249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例如可靠性差;射击散布过大;锋利的边角经常割伤射手;伞兵服经常被固定提把钩住;灼热的枪管经常烫伤射手的手指等。为此,美国取消了1985~1989财年的M249机枪全部合同。
于是,FN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包括改用可折叠的提把,加装枪管护板,采用新的液压气动后坐缓冲器等,并在1987年3月向美国军方提供了改进后的M249技术数据。经过努力,FN公司重新取得M249的采购合同。1988年,新的订货单就交到了FN公司的美国子公司FNMI(FN Manufacting Incorporated)。不过改进产品的计划(PIP-Product Improvement Program)M249的交货又比预定计划落后了三年,结果美军带着原有的M249参与了1991年的海湾战争,在沙漠战场上的使用经验又使M249的改进计划进一步完善。
口径: 5.56x45mm 伞兵型
长度:908毫米
枪管长度:406毫米
重量: 5.75公斤空, 7.5公斤加载
弹夹容量: 100发
有效射程: 约580米
循环射速: 750发每分钟
RPD
RPD:Ruchnoy Pulemet Degtyarova,俄语:Ручной Пулемет Дегтярева,РПД,意思是:捷格佳廖夫轻机枪,是一种由瓦西里·捷格佳廖夫(Васили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Дегтярёв)设计,苏联制的7.62 x 39毫米轻机枪。它是用於取代苏联7.62 x 54毫米DP式轻机枪。长时间里它是华沙条约组织的制式轻机枪。
943年,苏联受德军装备7.92毫米口径短弹的刺激,发展出m-43式7.62×39毫米中间型枪弹,作为新形势的适应,捷格加廖夫开发出rpd轻机枪,二次大战后正式装备苏军,以代替dp轻机枪,该枪有多种改进型,但改动都不太大。rpd轻机枪结构简单紧凑,质量较小,使用和携带较为方便,全枪质量(不含弹链盒)7.1公斤,枪架质量0.52公斤,全枪长1037毫米,枪管长521毫米,内有4条右旋膛线,火线高330毫米。
该枪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闭锁机构基本由dp轻机枪改进而成,属中间零件型闭锁卡铁撑开式,借助枪机框击铁的闭锁斜面撞开闭锁片实现闭锁。采用弹链供弹,供弹机构由大/小杠杆、拨弹滑板、拨弹机、阻弹板、脱弹片、定弹器、受弹器座等组成。一次输弹,一次进弹。供弹较平稳,但零件较多,结构复杂。
弹链装在弹链盒内,弹链盒挂在机枪的下方。整装式弹链是金属的,链节由上面打开。每个链节由金属弹簧连接在一起。弹链上装弹50发,但也可以通过交错装弹而连接更多的弹链。装弹链时,先打开受弹器盖,装好后,再关上,这样,弹链就被定位在枪机上方了。弹链也可以放在弹鼓里,将弹鼓插到机匣下方的一个导槽里固定住。
击发机构属平移击锤式,机框复进到位时由击铁撞击击针。发射机构只能进行连发射击。该枪瞄准装置由圆柱形准星和弧形表尺组成,准星可上下左右调整,两侧有护翼,表尺有u形缺口照门,表尺板上刻有10个分划,每个分划代表100米距离,同时设有横表尺用以修正方向,转动移动螺杆可使照门左右移动。
该枪发射m-43式中间型枪弹,枪口初速735米/秒,最大射程2000米,表尺射程1000米,有效射程800米,战斗射速150发/分,理论射速700发/分。枪管是固定的,经过长时间连发射击以后,枪管会由于过热而“自燃”。rpd轻机枪上有3位置气体调节器,根据武器使用状况,如受到污染时,可用气体调节器调节气体压力。
rpd大量生产后成了苏军及其卫星国军队的制式机枪,中国也引进该枪并进行仿制生产,1956年定型,因此称为56式机枪。该枪曾大量装备部队,参加过中印边境战争,实战表现优于印军的布伦机枪;1962~1963年经改进设计定型56-1式,是中国迄今为止装备时间最长、装备量最大的一种机枪。
http://61.243.91.77/cgi-bin/Ginf ... ower&pid=265749
研发者 瓦西里·捷格佳廖夫
(Васили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Дегтярёв)
研发日期 1943年
生产日期 1944年-1960年代
衍生型 RPDM、56式、56-1式、62式
基本规格
总重量 空枪:7.5 公斤(14.55 磅)
全长 1037 毫米(40.8 寸)
枪管长度 521 毫米(20.5 寸)
弹药 7.62 x 39毫米
口径 7.62毫米
枪机种类 气动式
发射速率 650 发/分
枪口初速 735 米/秒
有效距离 100 米
最大距离 1000 米
供弹方式 100发弹鼓(弹链)
瞄准具型式 缺口式照门
M60E4
在二战中,美国人对于***德国的通用机枪概念很欣赏,因此在1944年,美国春田兵工厂的工程师就对缴获回来的MG42通用机枪进行仔细研究,并依照MG42设计了美国的第一挺通用机枪的原型——T44,随后T44改进为T52。然后,春田兵工厂又把改进后的MG42的弹链式供弹机构结合上改进的德国FG42伞兵步枪的导气系统,组成了一支新的通用机枪,命名为T161.
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进后,美军在1957年决定以T161E3替换M1917/M1919系列勃朗宁机枪,与同口径的T44E4(M14)一起装备部队。T161E3在1958年开始小规模装备美军,在1959年正式定型为M60,并全面投产。虽然M60是由春田兵工厂设计的,但美军装备的M60只有一个生产商,是缅因州的萨科防务公司(Saco Defence Inc,),另外美国政府还指定岩岛兵工厂为M60的零配件供应商。除美国军队外,澳大利亚是第二个装备M60的国家,另外还有30多个国家军队也采用了一定数量的M60,至今M60约生产了有25万挺以上。
M60系列有多个型号,主要有M60、M60D、M60E3等等,时移世易,现在M60在许多方面都已经显得落后了,尽管有新的改进型出来,但由于一些固定的缺点难以改进,因此美军装备的M60系列正逐步被M240系列(FN MAG58)所取代。但在美军特种部队和直升机上,M60系列仍作为轻机枪或航空机枪而使用。
M60的导气装置改进自FG42,当活塞向后移动时,会关闭侧壁上的导气孔,自动截断火药气体的流入,这种自动调节导气装置的结构比较简单,不需气体调节器,但缺点是不能调节射速。弹链式供弹装置改进自MG42,借助枪机滚轮带动拨弹杆左右运动,再通过杠杆使拨弹滑板上的拨弹齿拨弹,单程输弹。枪机头有两个闭锁卡笋。
M60采用固定式的片状准星,U形缺口照门安装在立框式表尺上,照门可以调整高低和风偏。供弹机盖上方可安装一个瞄准镜座,瞄准具座上有美国陆军标准的燕尾接口和偏心锁紧机构,以便安装白光/夜视瞄准具、激光指示器等附件。
由于M60的枪机自由行程较长,而缓冲器也吸收了大部分后坐能量,因此射速较低,大约每分钟550发左右,射击时容易控制枪身,经过训练的射手能够控制出单发或短点射。
M60主要发射7.62×51mm北约标准弹,美军装备的M60主要使用M61穿甲弹、M62曳光弹、M80普通弹、M63教练弹、M82空包弹等类型的弹药。M60配用的弹链在美国政府命名为M13弹链,但是许多人只称其为M60弹链。
很多人对M60的了解只知道它是“兰博机枪”
M60E4是在1994年由萨科防务设计开发的,基本上是对M60E3进行的改进,但M60E4的标准枪管却是较短的突击型枪管,虽然也可换上560mm长的E3型标准枪管。M60E4主要有如下改进:
采用新的两脚架,利用简单的管状设计既增大了强度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护木与前握把改用一体式给构,增强了护木的强度,护木内增加了一个类似于M16系列护木内的铝制隔热屏;
改进的枪托底板上增加了一个铝制的支肩板,但采用翻转的框形结构而非原M60的支肩板;
把翻转式背带环改成固定式背带环,因为萨科防务接到的报告指曾有E3的尼龙背带因为接触到过热的枪管而被融断,使机枪突然掉到地上,不能翻转的新扣环使背带不容易碰触到枪管;
发射机构采用耐用的片簧,可避免走火和失效故障的发生;
E3提把的完全竖起位置与表尺竖起的位置互相彷碍,因此E4改变了提把完全竖起时的角度,不再处于垂直位置。另外E4的提把外形与E3也有区别,但也可以换成E3的提把把手;
拨弹力比以前的M60系列增大了约35%,以减小由于污垢及其他阻力对供弹机构可靠性的影响,在提高拨弹力的同时,也加大了弹链的柔度;
取消过去M60系列机枪上的瞄准镜座,改为一个可安装在供弹器盖上的皮卡汀尼导轨座;
为了方便使用和保养,所有枪管都采用了双向(reversible)活塞,并且加长气室;
改进新的弹箱桂架;
枪管定位杆增加了一个橡胶隔热套,使射手在更换灼热枪管时不容易被烫伤。
全枪长 958mm
枪管长(不含消焰器) 451mm
膛线 4条,右旋,缠距305mm
理论射速 500~650 RPM
战斗射速 100 RPM
空枪重 10.2 kg
-------------------偶就是那传说中滴分割线呀--------------
Shotguns,霰弹枪,又称之为滑膛枪、猎枪或鸟枪.同其他枪械相比,霰弹枪的主要特点是:
1.首发命中率比***高得多;
2.快速反应能力比冲锋枪好;
3.火力猛,一发霰弹含有多个弹丸,相当于其他枪种的一个速射或齐射;
4.质量比榴弹发射器小,可单人携行。
霰弹枪的主要缺点是射程近,一般仅为60m。
W1200
美国Winchester公司1200型7发装弹单发霰弹枪.主要用于突入行动,近距离威力巨大,现在更多的是做为猎枪,因为不是半***,首发没有命中的话,与第二发之间的时间间隔往往是致命的.
有20,16,12这3种口径可共选择.
第一支W1200于1964年出厂,到现在已经有40多年了,作为一款老枪,能出现在现代战争中不可能维持其原来的面目,Winchester公司的新技术-----12口径霰弹枪系统,作为一款新式科技,赋予了W1200崭新的生命.
M1014
伯奈利M4超级90霰弹枪最初是为美军研制的三军战斗霰弹枪(Joint Service Combat Shotgun,简称JSCS),这种霰弹枪的需求最初是由美国海军陆战队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随后被修订为包括整个美国军队的采购项目。JSCS提出的技术指标中要求采用半自动射击方式、折叠式枪托、与3英寸弹(长约76mm)以内所有类型的弹药相容,获得生产合同的优胜者将会在几年内向美国军方提供约4万支霰弹枪,因此几乎每个能生产战术霰弹枪的枪械制造商都参与了JSCS的竞争,参与竞争的样枪超过14种。
经过美国AARDEC(陆军军械研究、发展与工程中心)的对比试验,伯奈利公司和HK美国公司联合提交的样枪脱颖而出,在1999年4月被美国海军陆战队命名为XM1014,并签定合同预生产20支样枪以进行更严格的试验,当通过全部试验后把名称中的“X”取消,M1014新枪开始代替莫斯伯格M590霰弹枪及其他美国海军陆战队装备的泵动霰弹枪。
M1014(伯奈利M4超级90)是半***,但采用了新设计的导气式操作系统,而不是原来的惯性后坐系统。枪机仍然采用有与M1和M3相同的双闭锁凸笋机头,但在枪管与弹仓之间的左右两侧以激光焊接法并排焊有2个活塞筒,每个活塞筒上都有导气孔和一个不锈钢活塞,在活塞筒的前面螺接有排气杆,排气杆上有弹簧阀,多余的火药气体通过弹簧阀逸出。M4超级90霰弹枪采用的这种双活塞系统是为了能够可靠地发射低后坐力的弹药,而不需要像M3超级90霰弹枪那样要转换泵动工作方式,而且也可保证在低温条件下也有的足够能量。因此伯奈利M4超级90霰弹枪不作任何调整就能发射不同威力的2 居⒋缁?英寸的各类霰弹,而且可以全天候使用。
M4超级90霰弹枪的伸缩式枪托很特别,其贴腮板可以向右倾斜,这样可以方便戴防毒面具进行贴腮瞄准。如果需要,伸缩式枪托可以在没有任何专用工具的辅助下更换成带握把的固定式枪托。标准瞄准具是鬼环式的照门和片状准星,在机匣顶部有导轨,这个导轨还可安装多种附件,如激光指示器、夜视瞄准具等。全枪表面作了哑光处理,而且耐腐蚀。
M1014长枪管型 M1014短枪管型
全长 1010 mm(枪托展开) 894 mm
886 mm(枪托缩起) 772 mm
枪管长 470 mm 355 mm
弹膛长 3"(76 mm) 3"(76 mm)
空枪重 3.8 kg 3.6 kg
容弹量 6 rds(3"弹) 4 rds(3"弹)
-------------------偶就是那传说中滴分割线呀--------------
Sniper Rifles,"ONE SHOT,ONE KILL",狙击枪,步枪中的战斗机.普通步枪的有效距离在400米左右,7.62毫米口径的狙击枪的有效距离是800米,12.7毫米口径的有效距离是1500米.
狙击步枪指在普通步枪中挑选或专门设计制造,射击精度高、射程远、可靠性好的专用步枪。军事上主要用于射击对方的重要目标(如指挥人员、车辆驾驶员、机枪手等)。狙击步枪的结构与普通步枪基本一致,区别在狙击步枪多装有精确瞄准用的瞄准镜;枪管经过特别加工,精度非常高;射击时多以半自动方式或手动单发射击。狙击步枪的学名叫“高精度战术步枪”,最初的狙并非专门制造,而是在普通步枪中挑选精度相对较高的作为狙使用,并且最早的狙击步枪没有光学和其它辅助瞄准器具。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首先使用狙击手这一名称.
M40A3
1996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开始为现役的527支M40A1寻求替代品,设计新的狙击步枪,这个方案的结果就产生了M40A3。M40A3同样是以雷明登700为基础,采用新的瞄准镜座和护木,枪托为麦克米兰A4枪托,可以调节枪托底板长度和贴腮板高度,M40A3发射改良的M118LR(远距离)弹。生产M40A3的工厂仍然是M40A1的生产厂。现在,M40A3正逐步替代M40A1。
全长1124 mm
枪重7.5 kg
弹匣容量5 rds
枪管长610 mm
M21
M14步枪之所以失败在于它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被错误地使用。M14本身是一支相当不错的步枪,因此精确化后的M14即M21狙击步枪便受到使用部队的欢迎,1969年M21装备部队,但直到越战后期才成为美国陆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和通用狙击步枪。多年来M21经过多次改进,1988年开始被M24 SWS取代。但直到现在,M21仍在国民警卫队及其他特种作战部队(如海豹突击队等)中使用,而根据美军狙击小组以两人为单位的基本组成,担任2号射手的狙击手也常常采用半自动的M21来辅助及掩护使用M24 SWS或M82的1号射手。
在越南战场上,虽然M16全面取代了M14,使美军在200~300m射程上的火力大为增强,但在进行远距离上的精确射击时,M16则显得无能为力,美国陆军司令部认为急需为作战部队配备一种新型的狙击步枪。1966年,位于岩岛的美国陆军武器司令部(Army Weapons Command)、本宁堡的战斗研究司令部(Combat Development Command)和亚伯丁的有限战争***会(Limited Warfare Agency)与美国陆军射击训练队一起共同研究新型的狙击步枪。他们将所有能使用的军、民用枪与各种瞄准镜和枪弹配合使用,并根据他们自己制订的原则标准和精度标准,最后选择了配有莱瑟伍德3-9倍ART瞄准镜的一个精确化的M14NM半自动步枪,并命名为XM21。1969年,陆军的岩岛兵工厂(Rock Island Arsenal)把1,435支M14NM步枪改装成XM21狙击步枪,并提供给在越南的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狙击手使用。
将M14步枪精确化主要是进行以下几项改进,首先当然是选用重型比赛枪管,其次是选用一个合适的瞄准镜,当然还要改进发射机构,因为一个平稳而敏感的扳机对于提高单发射击精度是极为重要的,最后就是选用精度高的枪弹,XM21所配用的是盐湖城武器弹药厂生产的M118比赛弹,弹头得173格令,初速810m/s,弹道比7.62mm北约标准弹低伸,接近.30-06弹。
最初的M21枪托由核桃木制成,用环氧树脂浸渍,后来改为玻璃纤维护木。开始时,M21配用的瞄准镜是只有2.2倍的M84瞄准镜,由于使用效果不理想,很快就更换为詹姆斯·莱瑟伍德(James Leatherwood)少尉设计的3~9倍的ART(Adjustable Ranging Telescope,可调距离的望远镜)瞄准镜,瞄准镜座也是莱瑟伍德设计的。
M21与M14的其他区别是:
使用玻璃纤维粘合剂将机匣固定于枪托上,枪管和机匣结合好后,用环氧树脂封固;
活塞和活塞筒是手工装配,且都抛光,动作可靠,同时能避免火药残渣积存;
导气箍和下套箍牢固地结合为一体;
发射机构用手工装配并抛光,以利击锤解脱,扳机拉力为19.99-21.07N;
枪口的消焰制退器经铰孔,消除了偏心误差。可以外接消声器,不会影响弹丸的初速,但能将泄出气体的速度降低至音速以下,使射手位置不易暴露.
1969年12月后,XM21已经被非正式地称为M21,不过直到1975年才正式定型为M21。在整个越战期间,美军共装备了1,800支配ART瞄准镜的M21。在一份美国越战杀伤报告中记载,1969年1月7日至7月24日半年内,一个狙击班共射杀北越军1,245名,耗弹1,706发,平均1.37发弹杀一个目标。
M21的消焰器可外接Sionics消声器,该消声器不会影响弹丸的初速,但能把泄出气体的速度降低至音速以下,使射手位置不易暴露。在越战中,美军狙击手就经常采用一种被称为“Silent Death”(寂静射杀)的战术,他们在夜间行动,事先埋伏在水稻田里,使用Sionics消声器和夜视瞄准具射击200~300米距离上的目标,并发射一种初速小于330m/s的亚音速步枪弹。关于Silent Death有这么一个战例:一个班的北越士兵在深夜沿着小树林潜行,突然领头的倒了下去,他们都有作战经验,立即卧倒并滚到沟里去。大约15分钟后,另一个北越士兵起来去捡死者的枪,结果又倒了下去。于是传出了美国人使用了激光武器和制导枪弹。
全长 1120 mm
枪管长 639 mm
枪重 5.11 kg
弹匣容量 20 rds
最大有效射程 800 m
扳机力 4.5 lb
精确度 < 2MOA
DRAGUNOV
前苏联军队在1963年选中了由德拉贡诺夫设计的狙击步枪代替莫辛-纳甘狙击步枪,称为CBД(Снайперская Винтовка Драгунова)狙击步枪,英文为SVD(Snayperskaya Vinyovka Dragunov),通过进一步的改进后,在1967年开始装备部队。除前苏/俄外,埃及、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家的军队也采用和生产SVD。中国仿制的SVD为1979年定型的79式狙击步枪及改进型85式。
SVD实际上是AK47突击步枪的放大版本,但发射机构更简单。由于SVD发射的7.62×54mm弹是突缘弹,而且威力比AK47配用的7.62×39mm M43弹威力大得多,因此枪机机头要重新设计,并强化以承受高压。不过由于只能单发射击,所以击发和发射机构比较简单,主要零件是击锤、单发杠杆以及靠机框控制的保险阻铁,有单独的击锤簧和扳机簧。
为了提高精度,SVD的导气活塞与AK47的不同,AK47的活塞与枪机框成一整体,而SVD采用短行程活塞的设计,导气活塞单独地位于活塞筒中,在火药燃气压力下向后运动,撞击机框使其后坐,这样可以降低活塞和活塞连杆运动时引起的重心偏移,从而提高射击精度。机框后坐时的开锁原理与AK相同,开锁后的一切抛壳、复进、装填动作也与AK基本相同。
枪管前端有瓣形消焰器,长70mm,有5个开槽,其中3个位于上部,2个位于底部。这样,从消焰器上部排出的气体比从底部排出的多,实际效果是将枪口下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枪口上跳。另外消焰器的前端呈锥状,构成一个斜面,将一部分火药气体挡住并使之向后,以减弱枪的后坐。在准星座下方有一个刺刀座,可安装刺刀这一点与目前绝大多数的狙击步枪都不一样。
在导气管前端的气室有一个气体调节器,用来调整火药燃气的压力。在平常环境及保养良好的情况下,调节器设在“1”的位置上,但当使用环境恶劣或战争上无法正常保养,造成导气管积碳过多影响正常操作时,可以将调节器设在“2”的位置上,增加推动活塞的压力。
7.62×54mm R弹其实从帝俄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现在通常只作为机枪弹使用,不过SVD所配用的却是同规格但专门开发的狙击弹,精度更高,威力更大,在1000m距离上仍有很强的杀伤力,另外还有专用的曳光穿甲燃烧弹。当然,SVD也可以发射普通的7.62×54mm R机枪弹。
事实上,SVD早期设计的缠距为320mm,后来才缩短到240mm,这样的改变使发射普通弹时精度很差,并使枪口初速从830m/S降低到810m/s。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配合新开发的专用狙击弹、曳光穿甲燃烧弹所需要的最大自转速度,以提高发射这些专用弹药时的弹道性能,所以SVD发射7N1弹时初速仍为830m/s。
SVD的枪托设计是把一般的木质枪托握把的后方及枪托的大部份都镂空,既减重量,又能自然形成直形握把,枪托抵肩的质心也比较接近枪管轴心线,能更好地控制枪口上跳。在枪托上有一个可拆卸的贴腮,枪托长度不可调。后来生产的SVD改用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枪托。SVD的扳机护圈较大,士兵戴棉、皮手套也可射击。
SVD标配的瞄准镜是4×24mm的PSO-1(Pritsel Snaipersky,Optichesky)型瞄准镜,瞄准镜全长375mm,视场6°。虽然PSO-1瞄准镜的放大倍率只有4倍,但射程调节螺帽可以将弹道修正到1000m(误差±1m),加上瞄准镜的分划板上还有三个距离分划,每个分划100m,所以SVD的最大射程可达1300m。瞄准镜上有光源和电池,夜间可以照亮分划板,另外还有一种可以旋转安装上瞄准镜的红外滤光器,用于在夜间射击时过滤外部红外光源,但瞄准镜本身没有夜视能力。由于SVD的机匣就是AK式的,因此瞄准镜的安装座只能装在机匣左侧。
SVD的制造工艺比较复杂,但重量很轻,而且在同级狙击枪中精度相当高,配用7N1弹可达到1.5 MOA的散布精度。引用一名美国陆军狙击手的话:在今天的术语中,SVD不算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狙击步枪,但它被设计、制造得出奇的好,是一种极好的延伸射程的班组武器。
全长 1,220 mm (49.8 ")
含PSО-1瞄准镜全宽 88 mm
含PSО-1瞄准镜全高 230 mm
枪管长 620 mm (24.4 ")
初速 830m/s
枪口动能 3303J
最大杀伤射程 3,800 m (4,158 yards)
容弹量 10 rds
含PSО-1瞄准镜和空弹匣重 4.3 kg (9.4 lb)
不含瞄准镜重 3.7 kg
R700
雷明登700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自1962年推出,就以其精确性和威力受到称赞。浮置枪管、极敏感的扳机及严格制造公差下生产的优质枪管,使雷明登700如其广告词所称的那样:“它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
雷明登公司借助雷明登700的优异性能开发出一系列专门的狙击步枪,而美国军方也看上了雷明登700的精确性,在雷明登700的基础上开发军用狙击步枪,如海军陆战队的M40A1和陆军的M24SWS。
其实这是一个系列,而非单一种步枪.
BARRETT.50CAL
COD4里的狙击关用来刺杀的就是这把枪
巴雷特M82A1(M82A1 Barrett .50cal )是当今使用最广泛的大口径狙击步枪(反器材步枪)之一,几乎占领了.50狙击步枪市场的统治地位。目前至少已装备英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丹麦、芬兰、希腊、意大利、墨西哥、葡萄牙、荷兰、沙特阿拉伯、瑞典、西班牙、土耳其等30多个国家的军队或***部队。M82A1也被广泛用作民间的.50口径射击比赛,用于1000码(911米)甚至更远距离上的射击比赛。
M82A1半自动狙击步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原理,半自动发射方式。枪管短后座原理是著名枪械设计师勃朗宁(John M. Browning)开发的,而巴雷特将这种原理改进使之适合作为肩射武器的自动原理。
M82A1自带机械瞄具,也可以安装光学瞄具。原枪配用巴雷特公司的10倍瞄准镜,而海军陆战队所用的则是与M40A1相同的10倍Unertl瞄准镜。
M82A1可以迅速地分解成上机匣、下机匣及枪机框3部分。分解销位于机匣右侧,一个在弹匣前方,另一个在枪托底板附近。上下机匣是主要部分,为了保证其强度及耐磨性选用了高碳钢材料。下机匣联接两脚架、枪手底板及握把,其内部包括枪机部件及主要的弹簧装置。上机匣主要包括枪管部分,即枪管、枪管复进簧和缓冲器。焊接在上机匣上面的是机械瞄具、光学瞄准镜座及提把,而与内部焊接在一起的是枪管衬套及枪管止动销。当击发后,火药气体推动弹头沿枪管向前运动,同时又作用于弹壳底部,将推力传给枪机,再由枪机闭锁突笋传给枪管节套,最后通过枪机体传到枪机框后部。这样可以分散射击时产生的振动,避免损坏闭锁机构。
针对M82A1重量大的缺点,后来巴雷特公司又研究了M82A1LW,即轻重量型(Light Weight)M82A1,比标准型的M82A1轻约2.3kg,上机匣和两脚架改为铝质材料,枪机和机框质量减轻了约0.5kg,枪口制退器和一些小零件改由钛合金制成品。
巴雷特M82A1的后坐力很小,这是因为一部分后坐能量作用于枪管、枪机和枪机框的向后运动及压缩复进簧,另外,枪本身也吸收了部分后坐能量,但最主要还是其高效的枪口制退器减少了大部分的后坐力,这就保证了射击时的舒适性及射击精度。枪托底部还有一个特种橡胶后座垫,据说后坐感觉比12号口径的霰弹枪要好,而后坐力明显比7.62mm口径的步枪要小。不过这个高效制退器有个缺点,就是每发射一发枪弹时从制退器喷出的火药气体都会在射手附近卷起大量尘土和松散颗粒。(为什么COD4里敌人这么快就发现你,你终于明白了吧)
全长 1447.8 mm(57 in)
枪管长 736.7 mm(29 in)
枪管缠距 381 mm
枪重 12.9 kg(28.5 磅)
弹匣容量 10 rds
分解后最大长度 965.2 mm(38 in)
最大射程 1830 m
M82A1的可调两脚架与M60机枪通用,握把则与M16A2步枪通用。提把装在护木上面,位于瞄准镜前方。在M82A1弹匣前方还可以安装巴雷特公司研制的伸缩架座,这个架座可以使M82A1架在三脚架或车、船等载具上,而且可以在后坐过程中充当缓冲器,防止车体架座受到损坏。
超***,18X-------在***被M82A1击毙的***
http://www.yaplakal.com/uploads/previews/post-4-1105910457.jpg
-------------------偶就是那传说中滴分割线呀--------------
M1911 .45口径柯尔特***
发明家和枪械设计师约翰·摩西·勃朗宁(John Moses Browning)的传奇一生中设计了许多枪械,拥有128个枪械专利,他最著名的产品中包括了温彻斯特30-30、勃朗宁自动步枪、FN M1935勃朗宁大威力***、勃朗宁.30机枪和.50口径机枪等等,而这里介绍的就是经久不衰的柯尔特1911型.45 ACP半自动***。
当海勒姆·马克沁(Hiram S. Maxim)发明了利用射击后坐力实施自动装填循环的机枪后,约翰·勃朗宁从那里得到了启发,6年后,即1889年他就开始试验和完善自动装填技术。勃朗宁先是试着把温彻斯特1873型杠杆装填步枪改成了通过枪口的导气式动作原理的自动装填步枪,在1890年和1891年又制造了使用相同操作原理的一种机枪,这种机枪经过改进后被卖给位于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Hartford)柯尔特专利武器制造公司,并生产出1895型机枪,由于这种机枪向下弧形运动的导气活塞系统而被戏称为“勃朗宁马铃薯挖掘机”(Browning Potato Digger)。其后勃朗宁设计的第一把自动装填***也是采用导气式操作原理,并向美国专利局申请了专利。
柯尔特M1895“勃朗宁马铃薯挖掘机”
在1896年,约翰·勃朗宁和他的兄弟与柯尔特公司签订合同正式建立合作关系,勃朗宁兄弟作为柯尔特公司的私人开发者和设计者,在15年后他们研制了著名的柯尔特1911型.45 ACP口径***,而柯尔特公司生产的勃朗宁***均冠以柯尔特-勃朗宁***之名,勃朗宁在柯尔特公司发明的***结构原理也被人们称为柯尔特-勃朗宁(Colt-Browning)式自动原理。
当约翰·勃朗宁还在温彻斯特公司工作的时候,美军正在菲律宾殖民地与当地的摩洛族战士发生武装冲突,摩洛人在打仗前会施行一些***仪式并吃下一些麻醉药,经过祭神和吃药后的摩洛战士都深信他们能刀枪不入,在精神和药物麻醉的双重作用下,美军士兵发现他们步枪根本不能有效阻挡摩洛人的冲锋,结果当许多摩洛人冲到面前时就不得不用射速比较快的.38口径柯尔特左轮***建立起最后一道防线,但.38左轮***也往往要打中3、4枪才能搁倒一个摩洛人,于是美国陆军打算要研制一种新的大威力***。基于与摩洛人战斗的经验,并在动物和人类尸体上进行了大量的试验,陆军军械理事会(Army Ordnance Board)的头头约翰·汤普生上校(John T. Thompson,支持汤普生冲锋枪计划的人)和路易斯·拉-格特(Louis A. La Garde)上校认为陆军需要一种.45口径的***弹以提供更大的停止作用。
在那时,正在为柯尔特公司工作的勃朗宁已经设计了一系列柯尔特-勃朗宁原理的自动装填***,最先设计的是M1900***,为.38口径,然后在此基础上稍作改进,在1901年底推出了.38口径的M1902***,发射勃朗宁设计的.38半底缘式柯尔特***弹,枪弹的尺寸类似于.38超级(.38 Super)弹。当陆军要求设计一种新***时,勃朗宁利用230格令的全被甲弹头把.38自动***弹设计成.45直径的***弹,在1905年推出了这种口径的M1905***,并把这种***和弹提交给美国陆军进行评估。
陆军的.45口径***选型试验在1906年开始,除了柯尔特公司提交的M1905柯尔特-勃朗宁***外,还有萨维奇公司(Savage)、克鲁比公司(Knoble)、贝尔格曼公司(Bergmann)、怀特-美林公司(White-Merrill)和史密斯-韦森公司(Smith & Wesson)参加了竞争,另外德国人手制的.45口径卢格(Luger)***也参加了试验。柯尔特公司和萨维奇公司的设计在1907年被选中,但其后美国陆军在功能和可靠性上进行的进一步试验显示柯尔特公司和萨维奇公司的产品都不能完全满足要求。
柯尔特公司和萨维奇公司都在改进他们的产品,柯尔特公司先是经过了M1907、M1909两种型号的改进,在1910年研制出了M1910***。柯尔特M1910***坚固耐用、安全可靠,但在试验中美军要求对原有的设计进行一些改变:例如改进手动保险、握把保险和空仓挂机柄,握把的倾角也要加大等等。
勃朗宁为了证明他的***是优秀的,去了哈特福德亲自监督***的生产。在那里他遇见了佛烈德·摩尔(Fred Moore),一位在将来的工作中都与他紧密合作的年轻的柯尔特公司职员,在他们的监督下,确保每个***部件都能生产得最好。新生产的M1910样枪再一次提交给***会进行评估,并在1911年3月3日开始了一系列更严酷的试验,在试验中每把枪都要射击6,000发。每射击100发后***会被冷却5分钟,每射击1,000发后***会作简单的维护并上油。在打完这6,000发后,每把***会再用一些有生产缺陷的弹药进行测试,例如有一些的弹头压得太深,而另一些则压得太松。最后还把枪浸在酸性液体或渗水的沙和泥中,直到***生锈为止,然后再拿去进行更多的射击试验。
勃朗宁的***通过了所有一系列的试验而大获全胜,这是有史以来第一种遭受到如此严格的可靠性试验,连续射击6,000发弹的纪录直到1917年才被打破,当时一挺勃朗宁设计的后坐原理机枪经受了40,000发射击试验。
经过军械部(Ordnance Department)的一系列测试和实验,选拨***在1911年3月20日发表的报告中写道:“这两种***中,理事会认为柯尔特是最好的,因为它更可靠,更耐用,当有零件损坏时更容易分解并更换,而且更精确。”
在1911年3月29日,由勃朗宁设计,柯尔特公司生产的.45自动***被选为美军部队的制式辅助武器,并正式命名为“柯尔特1911型.45 ACP”(Colt, Model 1911, Caliber .45 ACP),“ACP”表示“柯尔特自动***”。在最终形式中,M1911是后膛闭锁、单动击发的半自动***,发射.45 ACP弹,弹匣容量7发,空枪重是39盎司,全长8.25英寸,全高5.25英寸,固定瞄准具,不过照门所在的楔形槽可以允许照门左右微调。***最后进行烤蓝处理,并采用有网格纹的木质握把侧片。
1912年4月,M1911***开始正式列装部队,当美军第一次装备自动***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美国正式参战前,美国政府已经从柯尔特和春田兵工厂购买了约140,000把M1911***。为了尽快完成最初的订单,春田兵工厂在1913年开始置办工具来制造M1911,有31,000把由春田兵工厂生产的M1911在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战争前交货,在战时根据需求,到1918年止春田兵工厂又多制造了45,000把M1911***。
这些***的底把上都印上了“美国财产”(UNITED STATES PROPERTY)的标记,套筒上的铭文有“美国陆军1911型”(MODEL OF 1911 U.S. ARMY)的文字。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就加速生产,直到1918年5月之前,生产速度增加到每天1,000把,在1918年夏季试过增加到每天2,200把。
为了扩充军队的需要,在1917年采购策划人估计需要总共765,000把***,这个估计数字经过两次上浮,第一次到达130万,然后又加到270万。要满足这个庞大的供应计划意味着这种***必须增加柯尔特公司之外的承包商,因此订单下到了雷明顿UMC公司(Remington-UMC)、温彻斯特公司(Winchester)、巴勒斯计算器公司(Burroughs Adding Machine Co.)、兰斯顿莫诺铸排机公司(Lanston Monotype Machine Co.)、国家收银机公司(National Cash Register Co.)、A.J.萨维奇军需品公司(A.J. Savage Munitions Co.)、萨维奇武器公司(Savage Arms Co.),除以上的美国公司外,还增加了两个加拿大公司——卡龙兄弟制造公司(Caron Brothers Mfg. Co.)和北美轻武器有限公司(North American Arms Co., Ltd.)。但由于战争结束以及其他原因,在这些公司中只有雷明登UMC公司完成了数量最大的订单(订单为150,000,交货量为22,000),雷明登UMC公司在康涅狄格州布里奇波特的车间是当时美国最大的武器生产线,在那里已经为美军提供了勃朗宁的自动武器。北美轻武器公司也生产了一些***,但总数大概不足100把。其他一些比较小的公司在1918年战争结束时还没有开始生产M1911。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陆军军械部评估了柯尔特.45***的战斗表现。如图所示,他们提出要进行如下变化:
加宽准星,而发展出“派垂吉式瞄准具”(Patridge-type)瞄准具,允许射手在低光照条件下也能迅速瞄准。
加长击锤顶纹,使射手更容易用握枪手的拇指扳下击锤。
将扳机在其护圈内稍向后移,并将扳机前平面刻纹,特别有利于带手套操枪射击,也避免一些手掌较小的射手出现扣板机时手指不够力的情况。
将平直光滑的握把后背部刻上条纹,并呈弓状拱起,以便于握持,增强了手感。
减轻在板机允许对板机的比较容易的通路周围插嘴体格。
在握把靠近扳机的位置削了两个凹面,使手指更容易操作扳机。
延长虎口上方的枪尾突出部,不但造型美观,也便于操枪。
这些改进和试验由春田兵工厂进行,改进后的新***在1926年6月15日投产,并命名为“.45口径1911A1型自动***”(AUTOMATIC PISTOL, CALIBER .45, MODEL OF 1911A1),简称M1911A1。
不过,对于第4点的改进其实是受到一定的争议。当初M1911A1改进的这个弧线的拱形设计,原因是军方认为训练不足的士兵开枪时有枪口偏低的情况(与握把倾斜度不够有关),因此增加这个弧形设计,使手自然伸出时,枪管更接近水平。但这个修改并不是很多人都认同。大多数熟练的***射手都认为直线形背板并不影响他们的射击精度,握持也并没有不自然的感觉,而且直线形的背板使整枪的外形更显简练和美观。所以虽然二战结束后,市面上大多数还是弧形的M1911A1,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自然淘汰,各大枪厂发现消费者都倾向喜欢直线形状,因此在今天,市面上新生产的1911式***大多为M1911直线形背板设计,而弧形的背板已经变成只存在于改装配件单上的名称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重现了1917年的情形,但更糟糕。1911***不但受到美国军队的欢迎,也受到美国盟友的军事组织的欢迎,然而,数量太少。从1941年到1945年间共有250万把.45***的订单,结果再一次需要除另外增加4个承包商来替柯尔特公司分担其中部分订单的生产。雷明顿-兰德(Remington-Rand)生产了103万把;伊萨卡(Ithaca)完成了370,000把;在宾夕法尼亚州Swissvale的联盟开关和信号公司(Union Switch and signal Co.)做完了一份55,000把M1911A1的订单;辛格缝纫机公司(Singer Sewing Machine)在1940年代初期曾尝试由没有经验的工人用机床生产M1911A1***,不过只生产了大约500把***,在美国参战后,他们的机器都被转移到伊萨卡公司。直到战争结束,在美国陆军中就有270万把1911***。在二战期间,M1911A1唯一的变化就是把胡桃木握把片改换成褐色塑料握把片。
二战结束后,1911***仍然受到欢迎,有一些其他国家也开始采用它,例如希腊和阿根廷。在越战中,尽管此时的轻型突击武器更普遍了,但1911***被认为是最有用的坑道战斗武器之一。
在1970年代初期,美国陆军决定为一些高级官官提供某种***作为他们的个人防卫武器,M1908柯尔特无击锺口袋型***自二战以后还在被许多高级军官使用。伊利诺州的岩岛兵工厂开始改进标准的M1911A1。***的套筒和枪管缩短了0.75英寸(约1.905cm),而且取消了枪管上的一个闭锁突笋,安装了全长的复进簧导杆,放大了固定瞄准具,在带网格花纹的胡桃木握把侧片上面嵌上刻有军官名字的金属板。该型号在1972年被采用并定型为“美国M15型.45口径将官型***”(United States Pistol, General Officers, Caliber .45, M15),该枪在尺寸和重量方面与柯尔特生产的“战斗指挥官”(Combat Commander)民用***很相似。M15的枪口冲击和后坐力会稍大,而且也较昂贵。
1911***历经了多次战火的洗礼,在美军中一直服役到1985年,当美国武装部队打算以9mm口径的M9代替M1911时,让许多1911的爱好者都感到惊愕。当国会的命令颁布时,海军陆战队非常反对转用******。海陆空三军内有些特种部队仍然选择使用1911式***作为的辅助武器,一些SWAT也偏爱使用1911式***。直到现在,许多美国人仍然相信1911***是最好的战斗***。而且许多国家和不同的厂商都仿制或改装了大量1911式***。
军用型M1911A1
全枪长 216 mm (8,5")
枪管长 127 mm (5")
空枪重 1,1 kg (39 oz)
膛线缠距 6条,右旋
弹匣容量 7 rds
初速 253 m/s
枪口动能 502 J
瞄准基线长 164.6 mm
***
提起大威力的半自动******(Desert Eagle),很多人都知道是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IMI)的产品,但实际上它是明尼亚波尼斯市的马格南研究公司(Magnum Research Inc.)研制的。
1979年,在马格南研究公司有三个人想要研制出一种发射.357马格南左轮***弹的半自动***,当时他们的研制计划名称为“马格南之鹰”(Magnum Eagle)。这三个人是J. Lindig、J. Skildam和H. Z. Skildam,而马格南研究公司的创办人——B. White负责技术的细节和开发。马格南之鹰的设计目的是作为靶枪和狩猎***。第一把原型枪在1981年完成,并在1982年公布,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回响,这种.357马格南口径的半自动***巨大的威力和漂亮的外形引起很多射手的极大兴趣。然后,马格南研究公司需要寻找一家大公司来生产这种***,不久就找上了IMI。为什么是IMI?目前还缺乏这方面的资料。总之,这种***在1983年开始以IMI生产的“***”的形式开始生产和销售,不过直到1985年,.357口径的***才正正式式出现在美国***市场的售货架上。为了追求比.357马格南更大的威力,因此在1987年推出.41马格南型,不久又推出了.44马格南型,在1994年又推出了.50AE口径,而在1998年又推出了不太有前途的.440 Cor-Bon口径。
1992年,由于美国政府对进口***进行限制,因此销往美国的***就由IMI生产零部件,运往美国后由马格南公司进行组装和最后的加工。于是IMI将未经处理的半成品运往美国,由马格南研究公司进行镀铬、镀镍、镀金及抛光等表面处理,并对枪管及其他组件进行精加工后重新组装,这样就以“Made in USA”的形式继续在美国市场上销售。
***彪悍的外形,不是任何人都能控制的发射力量,这是任何小巧玲珑的战斗***所不能替代的,这种特点使它受到好莱坞的注意,在1984年由Mickey Rourke主演的一部动作片《龙年》(The Year of the Dragon)中,***第一次在电影中登场,从此以后,***在近500部电影、电视中亮相,这里的统计还不包括美国以外的影视作品,当剧本中提到“有强大威慑力的***”时,几乎都是选择***作为道具。国内的电影观众印象最深刻的恐怕是阿诺德·斯瓦辛格的电影《最后的动作英雄》(The Last Action Hero)里面那个一边驾驶敞蓬车一边单手用***将歹徒打得落花流水的形象。
州长风采依旧
由于受电影和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尤其是CS)的影响,***在国内似乎有很高的威望,但据国外的枪迷说,尽管国外也有些人受电影的影响而去购买,但***实在太大、太重,而且很容易出故障(发射时手腕不稳可能导致抛壳失败),又挑子弹(购买时随枪附有一张名录告诉你应该用什么牌子的子弹),因此很多人又马上卖掉,在枪店中有许多二手的,600美元左右。
实际上,***并不是合适的自卫或战斗***。为什么这样说呢?虽然***深受好莱坞的电影制作人的喜爱,以至几乎每个猛男(还包括像尼基塔那样的猛女)在打.50 AE***时连眼都不眨,由此产生的误导是使人认为马格南口径***是很普通的玩意儿。但是,电影和游戏都不是合适的参考资料。
首先,***的设计目的就不是为了战斗或自卫。如文章中开头提到,******的最初设计目的仅仅是为了打人像靶和打猎,就这一点而言,***的性能的确比大多数***优越。但是我们先看看,在典型的自卫射击的情景中***的表现会怎样。一般来说这些情景大多数都发生在室内的,而且能见度低,有时甚至是漆黑一片,差多不那样子啦。在自卫情形中大部份的射击距离都是在10米内,或者更近。
准确性——10米是一个相当近的距离,***最优越的一点就是它非常精确,但是在这个距离里射击一个人体大小的目标而不是一个硬币,这个优点能起到什么重要作用呢。当然你也许想要一把更精确的***,但这样的***却不能提供更精确的伤害程度,而且价格很贵。在这个距离内,一把普通的便宜的***就能达到所需要的精度。
重量——如果你查看***的数据你会发现***的.50 AE口径重达2公斤,这种重量在靶场射击时是有助于控制后座力的,但较大的重量意味着较难的操作,即使双手握枪也很难长时间瞄准与射击,而且还有出枪动作呢。显然这种***的重量如果减掉一半会比较容易操作,尤其是在自卫情景的心理压力之下。
尺寸——***比普通***要大得多,可以说是一把非常大的***,难于隐蔽携带,虽然在家居自卫情形中这点并不重要,但是大尺寸也意味着难操作,而且由于握把粗大,手掌小的射手单手很难握稳枪。
枪口焰——.440 Cor-Bon和.50 AE的火球是非常大的。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果在昏暗的环境下突然遇到强烈的闪光,视网膜上会产生残留的影像,因此在昏暗的条件下进行自卫射击的话,在开了一枪之后你需要花上一些时间来恢复视觉。相信不会有人反对“在近距离交火中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可靠性——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假设你就像阿诺德一样健壮,能够轻松地把玩这种又大又沉而且后座力强大的武器,而你也不在乎枪口焰大的影响,但是如果你的枪卡壳了呢?你会发现自己处在一个非常不利的位置。每一个射击自卫术培训班都会教你怎样快速排除***故障,但在***对***这样的近距离战斗情形中,手上武器的可靠性还是相当重要的。当然在任何一种***上都可能发生故障,但是***排除故障的操作却不是那么便捷,因为***发射的子弹比较长,因此它的套筒行程也比其他***长,而且它的握把大,手掌稍为小一点的人都不能快速地按下弹匣卡笋,再加上它的尺寸过大,操作起来也不那么敏捷。
后座力——这是***一个广为人知的缺点,当然,也并不是说***的后座力就无法控制,每个人在经过一些练习并能注意到一些细节的话,都可以做得到。这些射击技术听起来很简单:手腕不要太软,要绷得紧紧的,伸直手肘,要用肩膀来吸收后座力,不要托弹匣底部。当然,在靶场上绝大多数人只要花上一点时间做好准备就能打好***,但是如果在有心理压力的情景中呢?比如说自卫,恐怕大多数人在紧张的心理压力下都会忘掉某些细节。最近就听过一个极端的例子——有个初次打.44马格南 AUTOMAG的人因为没有注意握枪动作(据说他的打枪经验也不多),第一枪就右手腕骨折,不过这个例子也太极端了,真假也无法证实,但.44马格南的后座力的确不能小瞧。因此,对于普通人来说,一把对射击动作没那么挑剔的***会更适合。如果是.357马格南的后座力相对来说会比较温柔,但是据说.357马格南弹在***上的表现并不怎样(许多国外的***FANS都是这样说的),所以大多数人都是购买.44马格南型。此外***的后座力大还会产生另一个问题——恢复时间,在极端情形中能够进行快速射击也是很重要的,换句话说,在打出一枪后要用较少的时间去瞄准目标打第二枪,或瞄准下一个目标。
停止作用——这是销售商和***爱好者最推崇的一点。引用老美的BBS上一些射击老手的发言:一发命中要害的.22 LR的停止作用也比一发不能打中目标的.50 AE大得多。当然,许多射击教官都会强调先敌开火和首发命中的重要性,但是综合以上的各种因素,这把难于操作的大***在普通人手里、在紧急的突发事件情况下的首发命中率并不比其他***高,甚至可以说更低——光是出枪和瞄准这两步你就得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何况要打得好还要注意一大堆射击姿势的细节。
自卫是不适合了,那么进攻呢?进攻型***——这是由Mk23所带起的一个新鲜词。许多***的销售商也是着力宣传它的大威力、高精度、远射程,足以一枪制敌,很适合特种部队使用,但这些宣传词都是说给那些面对着琳琅满目的枪架未下决心的新手听的,有经验的射手都不会把它列作战斗***的首选,事实上从军队到***,包括特种部队都没有使用过***。Mk23本身只不过是USSOCOM坐办公室的人给出的命题作文,仅从HK公司交功课的情况来看算是成功的,但是海豹队员却宁愿带一把小巧玲珑的M9或SIG P226上战场——自己手上有着各种各样精良的进攻型武器(步枪、冲锋枪、霰弹枪、机枪),为什么要拿一把又大又重的***做进攻武器呢?
综上所述,对于普通平民来说***用作自卫是不适合的,而对于特种部队来说,他们也不愿意用***做进攻型武器。那么***是不是一无是处呢?也不是。前面已经提到过两遍了,***的设计初衷就是用来打靶和打猎的,作为靶枪或狩猎***,***是非常优秀的,尤其是打猎,百米以上的有效射程,接近长枪的威力,其他***都做不到这点,何况猎手一般也不会等野猪跑到面前才开枪,所以上述那些不适合战斗或自卫的缺点对于打猎来说并没有负面的影响。目前,***也确是被定义为狩猎***在市面上销售的。
加长枪管并加装瞄准镜后,用来打猎就更合适了
Mk.23
Mk23是HK公司根据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U.S. Special Operations Command,简称USSOCOM)的要求而研制的进攻型***。这种***的正式名称为“Mark 23, Mod 0”,读起来很不顺口吧,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都宁愿称它为“SOCOM”的原因。
1990年2月,USSOCOM制定了特种部队用进攻型***武器系统(Offensive Handgun Weapon System,简称OHWS)的开发计划,并在10月由海军向有开发能力的厂家提出这种名为SOCOM***的性能要求,支持禁枪的政客也许会说所有的***都是“进攻型”的,但是USSOCOM对OHWS则有完全不同的解释,USSOCOM指挥美国海陆空各兵种中的大部分精锐特种部队,包括海豹、三角洲、绿色贝雷帽、游骑兵等等,他们认为OHWS应能充分满足执行“进攻”任务的要求,因而提出的了与大多数“防卫型”***所不同的指标。
OHWS由三部分组成——.45口径***、激光瞄准模块LAM(Laser Aiming Modules)、消声器。整个计划被分为三个阶段,研制和测试是第1、2阶段,第3阶段是生产阶段。USSOCOM原定于1992年3月开始第1阶段的比较试验,1993年1月开始第2阶段的比较试验,选定型号后在1993年12月开始第3阶段即总量为9,000支***的批量生产。但由于海湾战争的爆发,整个计划被推迟。
到1991年8月,USSOCOM选定了Colt和HK这两家公司进行竞投,并由海军出面向这两家公司发出同样的12个月的合同,要求这两家公司向印弟安纳州克伦市海军支援武器中心提交30支样枪。经过7个月的评估后,1993年10月,这两家公司都提交了样枪。然后到1994年1月,完成了第1阶段的比较试验后,选定了HK公司的样枪继续进行第2阶段的测试,HK公司再获得一份生产另外30支样枪的第2阶段合同,交货期限为1994年10月。
在第1阶段和第2阶段之间,HK公司对样枪作了一些修改。为增加耐用性,套筒宽度从35mm增至39mm;第1阶段中套筒座在扳机护圈的前方有一段45mm长的不锈钢内衬,第2阶段中取消了此装置;枪管的左旋膛线改为右旋;按照合同改用了KAC的消声器。Mk23经过一系列的改进并通过第2阶段测试后,在1995年11月,美国海军与HK公司签定批量生产合同,其后,由于压缩军费,***的订货量又减少到7,500支,消声器和LAM的生产量则从3,900个减少到1,950个,整个订货的总价值为1,580万美元。据HK公司宣称,整个订货的生产总费用为1,210万美元,而在历时3年的研制过程中,每年投入的研究费用为700万美元。
1996年5月1月,Mk23 Mod 0开始正式交付到特种部队手上,成为继政府型M1911后第一支.45口径的军用***。1996年12月,民用型的Mk23开始出售,售价为1,995美元,而且是限量生产。此外,还有谣传指HK公司以1,600元左右的价格向美国执法机构推销这种武器。
Mk23***是由HK公司的工程师Helmut Weldle设计的,他也设计过P2A1和ELF。Mk23的弹匣能容12发.45 ACP弹,相对于民间市场上销售的大多数同类***来说的确让人感到很具有“进攻性”。USSOCOM制定的试验标准非常苛刻,在进行强度试验时,使用其中一把Mk23发射了30,000发奥林公司的+P弹(膛压1611巴),同时又发射了600发膛压为2144巴的强装药弹。其他试验如下:
射击36,000发弹的 寿命试验
化学兼容性试验
零件互换性试验
华氏+163,4度/-58度的极限温度试验
96小时盐喷雾试验
96小时盐水喷射试验
沙、灰尘、泥水及模拟拍岸浪等可靠性试验
1.25米跌落的粗野操作试验
精度试验
Mk23与USP很相似,不只是外形,它们的大部分技术和生产工艺都是相同的,例如:已经申请了专利的带有缓冲装置能减少30%后座力的复进簧导杆 ;枪膛镀铬的多边形枪管;含15%玻璃纤维的聚酰胺套筒座;所有金属部件都有耐腐蚀涂层等等。USP先于Mk23研制,这是因为HK公司为拓展美国***市场而开发的计划(引用郑某人的话,在USP之前的HK***复杂得一塌糊涂),因此HK公司在研制Mk23时是以USP的初步成果作为基础的,但当Mk23发展成熟时,这些技术又拿回去用到USP身上去(Mk23为满足USSOCOM那些严格的标准,使USP在市场上大受好评),所以Mk23与USP其实是一对孪生兄弟,互助互爱。
不过Mk23和USP在结构上也是有很大差异的。首先Mk23比USP更大更长(当然也更重),而且Mk23露出一段带螺纹的枪管,便于安装消声器(USP战术型才有同样的设计);USP的手动保险兼有击锤解脱杆作用,而Mk23的手动保险和击锤解脱杆分离为两个独立部件;另外Mk23的扳机护圈前方有一个带螺纹的小孔用于固定LAM;Mk23比USP重50%。
P226
P226是一种单/双动击发的半自动***,最初只有的9×19mm口径型,从1996年开始推出了新的.40 S&W和.357 SIG口径的型号。
P226原本是为1980年代初期参与美国JSSAP办公室主持的XM9***竞争计划而设计的,竞争的优胜者会成为美军新的制式辅助武器。在那次竞争中意大利***92F取胜,除了***92F外,只有SIG-SAUER P226被评为“技术上可接受”。这样的评语是因为当时测试的标准非常严格,结果没有一把枪能够通过所有的测试,所以最好的两种也只能评为“技术上可接受”。***取胜的原因是价格上的优势(据说P226性能表现最好),而此后几年P226很不走运,几次参加西方军队的武器招标,每次都是名列前茅,但每次总有******跟它一起,而且******总是凭借更为便宜的价格把SIG-SAUER***挤出合同之外,从美国到欧洲,SIG-SAUER P266 给伯莱达***当了一路伴娘。
然而尽管P226因为价格问题落败于***92F,但表现最好的P226却因此而受到执法机构和特种作战单位的青睐。在美国,像ATF、FBI、DEA、财政与犯罪研究局(IRS/CID)、能源部等联邦机构,还有多个州或地区性***局的普通警员或特警队也采用了P226***。而许多特种部队也喜欢使用这种优异的辅助武器,包括英国的第22团SAS,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至2004年,P226系列中各种型号总共生产了近600,000把。
SIG-SAUER P226的第一个原型在1980年生产,早期的原型实际上只是相当于把P220***改为双排弹匣供弹,讽刺的是,据说其中一把原型枪是直接采用***92的双排弹匣。然后,由于SIG-SAUER在美国并没有进口商,因此他们选择了缅因州的萨科防务公司(Saco Defense, Inc.,是M60通用机枪的生产商)作为P226的商务标代理商,由萨科公司提供***去参加XM9的测试。
这批样枪每把都用一块用印着“SACO DEFENSE, INC.”和“XM9/226”金色字的红色***布包着,每把枪附带着两个弹匣,包在一起提供给JSSAP。当时提交的样枪与后来的生产型在设计上有所不同,例如套筒座导轨的形状——从U100001(枪号)到U150000左右的***上,底把的套筒座导轨上都有扇形凹陷,而在U150000之后的导轨都改为全直的结构。这主要是因为在XM9试验期间发生有套筒座导轨断裂的情况,凹陷的作用是容留泥沙(提高野外使用的可靠性),但在凹陷处则应力集中。在重新设计过这个扇形凹陷后仍然出现裂痕现象,所以在U150000后再一次重新设计套筒座导轨的结构,改成向简单的全直形。
XM9竞争试验结束后,这批样枪当中有一些枪由于在试验***现底把开裂而报废,至少有三把枪在不同的测试阶段被毁坏。在竞争结束后,所有的样枪都被送回萨科公司,当中大多数到了一些萨科公司的职员手上,也有一些被送回德国进行评测,据说有几把被卖掉了。如果有幸找到一把可不要扔掉,那是极具收藏价值的原型枪。
对于靶枪射手来说有许多理由说明P226也许是P220系列***中最好的一种,相之前的P220和P225相比,P226主要的卖点在于增大了弹匣容量,标准的P226弹匣容量为15发弹,另外还有20发的大容量弹匣。
P226的射击精度很高,因此深受靶枪射手的欢迎,除了优质的枪管工艺和平滑的扳机扣力外,还有一个原因是闭锁块的设计——P226的开锁引导面比P220上的稍长,这使得P226开锁时枪管偏移的时间会比P220稍迟一点点,因此P226的射击精度更高。不过有一种说法认为P226的闭锁块设计有一个缺点,就是闭锁块经长期磨损后,枪管就会轻微上翘。
有一种新的型号最近比较流行,就是被俗称为海豹型或海军型P226 NAVY,P226 NAVY原本是美国海军特种部队所采用的型号,加强了防腐处理,并按照美国海军的命名习惯定型为Mk24 MOD 0(再次啰嗦一次,是因为MK23不好用,海豹曾采用过一批Beretta 92FS Brigadier使用了几年,但最终采用了Mk24),在被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采用后,又向执法机构市场和民间市场推广。
全枪长 196 mm
全枪高 139 mm
全枪宽 37 mm
枪管长 112 mm
膛线 6条,右旋,缠距250mm
瞄准基线长 160 mm
空枪重 865 g
初速 350 m/s
扳机力 双动12磅 / 单动 4.5磅
弹匣容量 15 rds
M9
1978年,美国空军提出需要采用一种新的9×19mm口径半自动***,用以取代老旧的.45 ACP口径柯尔特M1911A1半自动***。JSSAP(三军轻武器规划***会)代表空军向几家著名的枪械公司发出邀请。对比试验是1979年在Eglin空军基地的美国空军武器试验室进行的,由JSSAP主持。意大利***公司最初提交的是92S型,但美国空军需要像M1911A1那样的拇指操作式弹匣卡笋,因此***公司重新设计了可以用拇指卸下弹匣的92S型,改称为92S-1,为了让左撇子也能使用,弹匣卡笋左右边都可以操作。除此之外,***92S-1型还在握把上增加了凹槽防滑纹,并增大了瞄准具以方便快速瞄准。
***92S-1在1979年提交给美国空军进行测试,而其他的竞争对手包括:柯尔特公司的SSP,史密斯-韦森公司的M459A,FN公司的DA、FA,西班牙的Star M28,HK公司的P9S和VP70,此外FN M1935 Hi-Power和柯尔特M1911A1也一起参加了对比试验,目的是作为性能参照。
在1980年底,美国空军官方正式宣布了试验的结果,***92S-1被评定为比其他型号稍好。
此时,其他军种也正好需要寻找1种新的辅助武器,以代替军队已经使用多年25种以上不同型号的半自动***和转轮***,并把这些武器所使用的100种以上的弹药类型统一改用一种口径的弹药。最主要是代替服役了70年之久的老1911***,根据总审计长在1982年3月8日的报告(PLRD-82-42),美国军队里共有417,448把在册登记的.45口径***。然而,当1981年美国空军宣布的***试验结果被JSSAP正式接受时,美国陆军却质疑这个试验计划的有效性,陆军强调空军是采用了错误的“泥浆类型”才导致******胜出的。
其实最大的争议在于,当时美军当中有许多人认为减小口径是一个错误的方向,所以当一开始宣布新的辅助武器采用9mm NATO标准口径时就已经陷入一片反对声音当中;另一种占多数的质疑是有没有必要全部更换成新***,其实按照PLRD-82-42报告里面,美国审计总署实际上是建议购买更多.38口径转轮***或把现有的M1911***转换成发射9mm口径弹,他们认为在这两种方法中任选其一,都会比采用一种新武器的省钱得多。
在反对声音下,美国***受美国陆军要求,开始进行一系列新的更极端的试验,这次试验计划非常严酷,以致于在对比试验结束后,所有参加对比试验的***都不合格。但即使在这样的结果下,******仍然是表现最好的一组。在1982年5月,美国军方又设立了一个新的试验计划,这个新计划修订了可靠性的标准,使之降低到接近现实环境中的程度,但是仍然没有任何***能通过试验。
1983年,由于美国国会施压的作用,JSSAP再次选择由陆军进行一次新的***试验计划,命名为“XM9制式***试验(Service Pistol Trials——SPT)”。陆军在1983年11月正式向美国国内外的轻武器厂商提出XM9-SPT的招标请求,要求每个制造商在1984年1月底的截标日期前提供30把样枪、备用零件和使用手册以及培训测试人员的厂方代表、10把用于培训测试人员的***。共有8家制造商投标,分别为:S&W 459A,***92SB-F,SIG-Sauer P226,HK P7M13,沃尔特P88,斯太尔GB型和F型,勃朗宁FN-DA,柯尔特SSP。
***92SB-F是92SB的改进型,主要特点是扳机护圈前端形状改为内凹的设计,以便能够双手握持射击,在生产工艺上采用了枪膛内镀铬和“Bruniton”处理。后来***公司觉得92SB-F这个名字太长,才重新更名为92F。
XM9-SPT在1984年初正式开始,测试项目包括了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性、弹道性能、耐用性、射击精度等等。这次试验在1984年8月完成,8家厂商所提交的测试样品中,有四家由于技术达不到要求,另外两家刚开始就被取消资格,剩下的两家分别是SACO防务(在当时SIG-Sauer的***是由SACO防务公司进口到美国的)和***公司。在经过价格对比后,陆军在1984年9月选择了***92SB-F。然而,试验结果的公告却由于S&W和HK提出的法律诉讼而推迟了——这两个厂家对于他们的参选型号在刚开始试验时就被取消资格感到不满。
一般来说,枪械的民用市场销售价格是在军方采购价格的2倍到5倍之间,这是由数量决定的。例如Glock***的零售价是奥地利军队采购价的3-4倍之间。当时Taurus PT92***在美国民用市场销售价在320-350美元之间,而巴西军方的采购价大约为150美元/把。
美国军方考虑的价格,据推测是每把枪基本价格180美元(不含弹匣),全寿命成本240美元。从当时***形势来看,采购价超过250美元的***基本不可能获得国会批准。最终***公司中标的价格是不含弹匣每把枪178.5美元,平均价格237美元(每把枪4个弹匣,每10把枪一套除枪机和机匣以外的全套备件)。不过有一些******的反对派的说法是:因为有人向***透露了SACO的标价,所以***才能把单价定在比SACO低1.00美元而中标的,但对于此说法并没有相关证据。
不管怎样,1985年1月14日美国陆军正式宣布***92SB-F是这次比试的优秀者,***92SB-F被美军正式命名为M9。在1985年4月10日,***美国公司正式得到美军的一份价值约7千5百万美元共315,930把***的合同,其中陆军114,030把,海军陆战队91,000把,海军60,000把。1986年又追加了4,100把订货。
作为合同条款之一,M9***的生产应当在美国进行,于是***公司在美国马里兰州的阿科基克村(Accokeek)建了个厂房,并开始置办机器,在这段时间内先由意大利***公司负责生产M9。1986年6月,军方宣布还将再订购124,000把M9***(冷战时期美军的规模很大)。以每把160美元计算,124,000***的价值接近2000万美元。眼红的S&W公司游说了一些国会议员,提出要求军队再次招标和测试,1987年,一些新交付的******出现了问题,使反对者有了可乘之机。
首先出问题的是在1987年9月,一把民用型的***92SB***的套筒在与闭锁卡铁连接的位置断裂,断掉的半个套筒向后飞出打伤射手(一名美国海军特种部队的成员)。然后在1988年1月和2月,有2把军用型的M9发生了同样的事故,两个海军特种部队射手受伤。在这三起套筒断裂的事故中,三名射手都被划破了脸,其中一个被打掉了牙齿,另外两个必需缝针(反对者趁机谣言满天飞,有的说法是有几个海豹队员被打至残废甚至死亡)。
同一时间,美国陆军正在用批量生产的民用型92SB和军用型M9进行枪管试验(与套筒毫不相关),但却同样出现了套筒断裂的事件:当时陆军用3把M9各发射了10,000次,然后在用磁性粒子检查武器的表面时,他们发现其中一把***的套筒上出现裂痕。于是试验人员决定继续打这3把M9直到套筒损坏为止。有一把***在打到23,310发时套筒断裂,另一把是在打到30,083发时,还有一把是在30,545发时。
对海军特种部队和陆军的断裂套筒进行检验后,发现金属韧性过低是套筒断裂问题的主要成因。陆军接着开始调查套筒的制造过程。调查报告(NSIAD-88-213)指出,由于在阿科基克的厂房还没有完全建立起M9的生产线,因此当时M9***的底把是在美国生产,而套筒则在意大利生产。根据皮卡汀尼兵工厂的冶金实验室的报告文件,认为意大利套筒的金属韧性低是因为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含有碲(Te)的钢材。
***公司最初指责是弹药的使用而导致套筒断裂,他们得知事故中都使用了非北约标准的弹药和M882弹,他们认为这两种类型的弹药的压力过高,才导致套筒断裂。但陆军则坚持套筒断裂是由于金属硬度不够而非高压弹所致,M882弹的膛压也并不是很高,因此冶金问题是M9***事故的唯一解释。据传当时有一名海豹队员是这样发誓不使用意大利套筒的M9:“没吃过意大利的钢铁,你就不算是海豹队员。”(原文:“You're not a S.E.A.L. ‘till you have eaten Italian steel…”海豹每年训练的弹药消耗量比整个海军陆战队一年的消耗量还多,当年的套筒断裂也是因为枪打得太多,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如果你的嘴还没有“吃过”意大利钢,就说明你训练的弹药消耗还不到一个海豹队员的水平。感谢AKAK545和丁丁对原本翻译错误的指正。)
国会听了几个审计总署的报告和审计总署职员的证词。报告***有14例套筒断裂事故:3例是由海军特种部队在野外试验中发生的,另外11例都是在实验室测试中发生,套筒事故引起的受伤只有3例。***公司按照陆军的要求,改变了M9***的设计,增加了一个套筒阻挡装置,即使套筒断裂也不会再飞去打伤射手,按这种标准生产的92F被改称为92FS。由于***公司在美国的厂房的生产线已经全部建好,因此在1988年4月后,所有的M9/92F套筒都在美国生产,以后再也没有发生过套筒断裂的事故(那个套筒阻挡装置算是白增加了)。
还有另一个问题是M9***的生产过程中冒出来的,在1987年12月和1988年1月,在M9生产的例行抽检测试中发现有一些底把在握把位置的扳机拉杆座上有裂痕。陆军的驻厂代表认为这些裂痕并不影响武器的安全性、可靠性或使用功能,只不过要“化化妆”。无论如何,有裂痕就已经违犯了M9合同的条款,因此被抽检的这一批次产品被全部退回。***公司在1988年2月和3月继续生产完这一批底把,然后封存起来希望有机会重新采用。在1988年4月,***公司提出的工程变更获得批准,军代表同意让这批有裂痕的底把装备部队。于是先前被退回的产品被翻新,新设计的底把再进行测试。新的底把在测试期间没有再出现裂痕问题或任何其他的问题而被军队接受。而那一批被退回的底把有缺陷的24,000把***,在全部翻新过后再被军队接收。
虽然军方对M9的问题没有异议了,但S&W公司还是利用这些事件成功说服了国会,推迟了第二份M9***合同的签定。迫于***压力,1987年秋天美国军方开始进行XM10测试的招标,陆军的发言人在宣布这个决定时说:“陆军将要进行第二次对比试验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接到命令要求这样做。”
测试在1988年春天开始,参加投标的是斯图姆-***(Sturm Ruger)公司的P85和意大利Tanfoglio C75,但很快就被取消资格。这一轮的投标中,XM9-SPT的两个决赛选手——***和SIG-Sauer都没有参加。***公司认为用自己批量生产的***同其它公司样枪进行对比是很不公平的,因此拒绝参加测试。但是军方仍然从验收合格的工厂交货中提取30支M9参加测试。结果由于***和SIG-Sauer的拒绝参加,S&W的参加在情理上就说不过去了。于是S&W抗议***和SIG-Sauer的举动也不参加这次试验,结果导致在1988年9月重新开始第二轮的XM10对比试验。
第二轮XM10对比试验是由Ruger P85和S&W M5904之间进行的,***仍然拒绝参加,但陆军为了消除对******的怀疑,从***美国公司新近验收合格的M9交货中随便选择了30把送去参加测试。结果出乎意料,批量生产的M9***在测试中全面击败Ruger P85和S&W M5904,S&W公司精挑细选的样枪在所有性能上都败给了批量M9,特别是精度方面相差甚远。至此,美国国会对装备M9***再无异议。美国陆军在1989年5月22日把一份新的合同判给***美国公司,约共57,000把M9***,价值约990万美元。这份合同引起的连锁反映导致***公司成功地获得一系列美国***的其他合同,为美国的五大军事部门:陆军、海军、空军、海军陆战队和海岸警守队生产了共约500,000把***,军事部门把这些***配备给现役军官、高级军士、宪兵、舵手、机组成员、车组成员、自动武器系统使用人员等用于自卫。
1991年沙漠风暴行动期间,是M9***的生产高峰期,在阿科基克的工厂每天三班倒,每个月向军队提供10,000把***。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公司收到了许多在沙漠盾牌行动和沙漠风暴行动中使用M9***的美军军官的私人感谢信。在那以后,美军在数十次大大小小的战斗中使用了M9***,包括科索沃、波斯尼亚、索马里、海地、波斯湾、马拿马等等,在这些战争经历中,***M9备受赞誉。在马克·鲍顿的《黑鹰坠落》中提到M9***的容弹量大这一特点在激烈的交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一些游骑兵队员在被包围的情况下,是一手更换步枪弹匣,另一手继续用M9***向蜂拥而来的索马里人射击的。
随着美军越来越多地使用枪用附件,2003年,由PEO主持对M9***进行了一项改进,就是提供一种附件安装导轨,使也能方便地安装各种通用战术附件,这种附件在2004年开始提供部队。
但在最近,从阿富汗和***传出的报告指美军士兵们对M9***的弹匣非常不满意(参见以下三份报告:陆军-阿富汗,陆军-***,海军陆战队-***)。原本M9***的弹匣在出问题前也是Mec-Gar供应的,但后来美国军方改为与另一个弹匣生产商Checkmate签订M9弹匣的供应合同。但从实际使用的反馈中,Checkmate的弹匣生产质量不好,在泥沙多的环境中非常敏感,许多士兵都说,还不如重新用Mec-Gar的弹匣。为此,有许多美军士兵的解决之道是写信给家人或朋友,让他们购买***公司的原装弹匣(即Mec-Gar的产品)寄过来。原厂弹匣质量上乘,美军的采购人员有充足的知识了解弹匣和弹药是可靠性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许多人都对军方这样购买比原厂弹匣可靠性差的弹匣感到迷惑。
另外,尽管已经采用M9差不多20年了,但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美国人对M9***表示反对,这些观点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点:
当年美国军方在寻找新的辅助武器时,要求在效果、可靠性、安全和操作性方面要比当时使用的.45口径***和.38口径转轮***好。弹药的效果包括:射程、准确性、射速、对无防护目标的杀伤力,和对有防护目标的杀伤力。不知何故军方在效能上的研究结果是:9mm NATO弹比.45口径弹更准确、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大。军方的研究方法是通过综合数据的计算比较,而不是通过科学的测试数据(例如明胶试验)来进行。例如射程和精度的测试中,是在对9mm有利的50米距离上进行对比试验,而不是在对M1911A1有利的25米距离上。
许多.45***的忠实拥护者认为,虽然9mm武器的弹匣容量比起.45口径武器的大得多,但他们认为在战斗中,用3发子弹才能干掉一个敌人并不比用1发子弹就能干掉他效果更好。
M9并不一定就比M1911A1更可靠。因为当时美军中多数在册登记的.45***都已经经历过二战、***战争和越南战争,其中有超过100,000把***已经没有再得到维护,所以用一把全新的样枪与一把已经被频繁使用过的***进行可靠性对比是不公平的。
使用9mm***的其中一个理由是照顾身材较小的射手,特别是1980年代开始美军中的女性军人比例增加,9mm口径对她们来说会比较容易操作。但M9***本身的握把就太大,对于手掌较小的射手来说操作反而不如M1911A1的握把方便。
从以上几个观点中,明显体现出美国人.45念念不忘的心态,但9mm口径的杀伤效果并非真的那么差劲。英国SAS是世界上实战经验最丰富的特种部队之一,但SAS一直在使用FN、HK、SIG等9mm口径的半自动***作为辅助武器,SAS有自已选择武器的权力,但却从来没有抱怨过9mm的杀伤效果或改用更大口径的***,因为如果你能够在敌人开火前就先把两颗子弹打到对方的脑袋里,那么9mm或.45口径又有什么区别呢?而9mm显然可以携带更多弹药。另外在可靠性方面,***92系列的确很少出故障,甚至不需要依靠频繁的保养,因此很适合“懒惰”的射手使用欢迎。但上述观点也并非完全不公正,因此***92系列的握把过粗倒的确是一个遭人诟病的缺点,而这个问题直到***公司推出Vertec型才算是解决了。
全枪长 217 mm
全枪高 140 mm
全枪宽 38 mm
空枪重(含弹匣) 960 g
全枪重(满弹匣) 1,145 g
枪管长 125 mm
瞄准基线长 158 mm
膛线 6条,右旋,缠距250mm
初速 375 m/s
弹匣容弹量 15 rds
最大射程 1,800 m
最大有效射程 50 m
扳机扣力(单动) 5.50磅
扳机扣力(双动) 12.33磅
-------------------偶就是那传说中滴分割线呀--------------
资料参考+特别感谢
枪炮世界,百度百科,WIKI,特别感谢kyosqual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