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urvivor77 于 2016-12-7 17:36 编辑
王之道、人之道
夜空静寂,屏幕上终于浮现出“FIN”的字样时,我才想起来起身去看一眼熟睡中的孩子。而立过半,当年母亲不知从哪里为我借来一台红白机的往事,以及那种纯粹的狂喜,仿佛昨夜梦境,且近且远。虽然在那之前,也曾经接触过某种我至今叫不出名字、更为原始的电子游戏设备,但我一直都更愿意把在家中与那台FC的首次邂逅,看作我与电子游戏结缘30年的发端;而另一幕令我至今不能忘怀的记忆,则是在一家已经无从回忆的小店的橱窗里,偶然发现的那盘包含了《最终幻想2》、《勇者斗恶龙3》、《吞食天地》和另一个无法想起来的RPG游戏的四合一卡——尽管事后发现这盘价值160元巨款的神卡总是丢记录,吃了不少苦头(笑)。无疑,这也代表了我与FF系列的邂逅。白驹过隙!相比之下,认识A9的时间不长不短,翻看曾经为FF13所发的评论,已经过去了7个年头。如今,又一场以“最终幻想”为名的人生戏剧迎来了终局——55小时,即便是在游戏里,想必也不过近百个昼夜;对于这场对诺克特王子人生中最灿烂、最短暂也是最后的故事的见证而言,实在是短得教人于心不忍。 早在发售前夕,《XV》的宣传可谓是不遗余力。像大多数人一样,经历了《XIII》的糟糕体验,以及《XIV》1.0版本那灾难性的表现以后,对于一些诸如“游戏前半段为开放世界、后半段是传统的线性流程”之类的发言,心里是忐忑,也忧虑的。看过《王之剑》以后,那种一贯能超出预想的美丽图像,以及一贯隔靴搔痒的故事表现力,也让人觉得,那股从《XIII》本篇起笼罩至今的、名为“平庸”的艳丽氤氲,这次怕是也不会散去了。然而没有想到的是,《XV》带来的,竟是这样一场与众不同的体验。 一贯地,FF系列所讲述的故事,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便是“英雄之道”。不论是《I》的光之四战士,还是《III》的光之四战士.改(笑),再到《VII》的神经分裂症患者乃至《X》的幻光虫少年,拯救世界是不变的主题;同时,也总少不了大义与挚爱的矛盾——不论是《II》从一开始就不知所踪的同伴莱昂哈特,还是《VI》幻兽少女蒂娜的自我牺牲;一场场人生活剧,成为英雄之路上无论是欧米加、最终兵器甚至是“鸭子馒头”这样的远古存在都相形失色的拷问与挑战。这可能也是为什么《XII》的角色刻画遭到非议的原因之一:各怀心迹的众生相取代了英雄的悲歌,成为关于世界毁灭或是重生史诗的讲述者,多少让熟悉系列的人感到不适应。不过,不得不承认的,尽管相比DQ系列相对更为脸谱化的关于“英雄”的刻画,FF系列的角色塑造,越到后期越显人性,但终究还是在“天赋宿命的被选者”的主题下亦步亦趋:宿命何其沉重,但在失去了所失去的那些以后,天选之人终将寻见黑暗中那最后一线光明,迎来不朽的结局。在这一点上,《XV》并无不同。但是,从此次众多角色的塑造上,《XV》却带来了真正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
父亲
王座之间前的台阶上,怀着懵懂眼神的王子告别了父亲,转身欲去时,雷吉斯终于难以抑制自己的不舍,最后叫住了自己唯一的儿子:“作为我雷吉斯的儿子,抬头挺胸地活下去吧!”彼时,恐怕大部分对故事的核心尚未明了的观众,对这事实上最后成为父亲的遗言的最后话语,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所饱含的矛盾与深沉父爱: 从诺克特被选为“天赋宿命之人”的那一刻起,雷吉斯显然便已经了解自己挚爱的儿子将要面对的残酷命运:终有一日,他将要以自己的生命为献祭,于深渊之中赎去王家血脉的原罪,否则,毁灭将是不可避免的终局。然而,雷吉斯却并没有将此觉悟直接地传承给自己唯一的儿子,相反地,他将诺克特作为一个普通的孩子般养育:爱睡懒觉、不爱吃蔬菜、总是受人照顾,甚至从诺克特懵懂的眼神里,处处可见到一个普通的父亲对孩子的溺爱痕迹。一句“我这个不可靠的儿子”之间,几尽爱意——祖先的罪孽、世界的命运以及所爱之人之间,很难说清雷吉斯内心真正的选择为何,“活下去”——这一句发自肺腑的遗言,才终于透露了他的真实而苦涩的心迹。可以想见,雷吉斯的决定,必定将会导致自己儿子的不理解——“为什么直到最后一刻都笑着送我离开?!”——父爱庇荫下的诺克特,彼时尚不成熟的心智难以了解父亲的苦心和爱,但谁又能否认,这样一个稚嫩天真的普通少年,不是雷吉斯的心意所向?尽管不愿将自己的孩子作为残酷宿命的***,但父亲还是在自己儿子的背影间,看到命运迫近的影子。雷吉斯所做的,是在怀抱着不可抗拒之宿命的觉悟之间,尽自己作为一个父亲的最大努力,用尽自己的血肉之躯,无言地阻挡在自己的孩子与命运之间,哪怕只是短暂的一瞬!在父亲最后的庇护下,暂时逃离了残酷真相的诺克特,同自己的伙伴们踏上了探访美丽世界的旅途;成就了父亲最后的心愿——自己宠爱有加、总是置于自己羽翼之下的儿子,终于也有了自己可靠的伙伴和挚爱之人;在自己终于将要失去保护他的力量之前,能得以将他托付给他们,在迎接自己最后的命运时刻前,离开王城的高墙,去认识和体验这个广阔而美丽的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应该感谢《XV》的姗姗来迟——也许只有在身为人父之后,才能真正读懂这样一位父亲的心迹吧!
爱人
在《XV》的故事当中,有一个角色是始终缺位的——雷吉斯的妻子,也就是诺克特的母亲。故事中似乎从未交代过她的存在或是过往,这是有一些不寻常的。然而从露娜的表现,以及她最后的结局看来,便几乎可以了解其中的缘由了:与其说露娜是诺克特的爱人,不如说,她对诺克特而言,是代表了母性的存在,亦是一面镜子。围绕着诺克特身边的众多角色,几乎都是以***的形象出现的,即便是四人组而言,多少也要比王子本人更成熟一些。而露娜也同样如此。她根诺克特一样,是被赋予了与王紧紧相连的命运的天选之人。正因为如此,王的命运,决定了神巫的命运也必将以牺牲为结局。但是与诺克特截然不同的是,相比王子而言,露娜的身边,取代了宠爱有加的父亲的角色,是一位神秘的神使。故事的最后,她也揭晓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六神之一的湿婆。从亚丁口中所述可以得知:“相比深爱着人类的冰神湿婆,炎之神伊夫利特是相反的存在。”可以想像,与曾与神巫形影不离的她,事关人类的“大义”,想必会是她希望露娜从小就接受的。而事实上,不论从《王之剑》当中露娜在雷吉斯王座前的那番话,还是从《XV》当中她在水都的慷慨陈词乃至最后的牺牲,都反映出了在背负同样命运的两者之间,截然不同的人生所塑造出的不同性格。在故事里,一个小细节也反映出对于诺克特而言,露娜作为“引导者”之一的意味:在关于两人孩提时的回忆里,露娜总是以比诺克特稍许高一些的形象出现的。与作为一个普通的父亲的雷吉斯一样,即便在“大义”的感召之下,露娜作为一个普通少女的一面,曾经两度表露:她在自己的婚纱前含泪坦诚自己的心迹,喜形于色与悲伤纵横交织,但不幸的是,一旁充当着命运执行者角色湿婆神,只能报以沉默。另一次,在她与自己的哥哥独处之际,不堪命运重负的她,想要逃避那个将要到来的残酷结局,祈求自己的哥哥代替自己去行使本应由她所行、注定将要自己的爱人推向死路的义务。总体而言,露娜的形象清晰可辨,她对于王子成长的推动是足以令人信服的。但是故事本身的篇幅实在太过拘谨,使得观众对于她的情感积蓄不足——或许一篇露娜本人的视角的旅行篇章,才足以形成足够的铺垫吧。
朋友
诺克特应该是迄今为止,最终幻想系列第一个,也很可能是最后一个,在宿命的彼岸迎来“死”之终局的主角。这个主题何其沉重,以至于在完结后,努力回想起开篇的那几个章节里,在广阔而美丽的世界中与伙伴们驰骋徜徉的短暂旅途,仿佛难以置信的南柯一梦。事实上,故事前期的舒缓节奏和开放世界,正是《XV》这次所想要要传达的最核心的代入体验:这种潜移默化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个玩者,在看似漫无目的的漫游里,化身为诺克特本人,与三位性格迥异的伙伴经历这个美丽的世界。希望通过这样一种主动体验的方式,为之后疾转直下的黑暗主线积蓄情感动力。没有显著的剧情引导,没有令人厌烦的说教,几位伙伴的互动表现,和时不时就会出现的即时事件,给予了玩者最大限度的主动理解和体验“成就属于自己的、与朋友一起旅行的经历”的空间——不得不承认的,这种尝试尚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诸如难以避免的对话重复时产生的出戏感,但是,无论是偶尔出现的宿营地小剧场、途中七嘴八舌的嬉闹笑谈还是战斗过后的互相吹嘘和奚落,以及更多相比传统游戏体验而言出人意料的即时表演,这几位同伴的生动表现,可以说是游戏史上绝无仅有的。想要给人形成这种印象,在以开放世界为前提的设置之下,是相当困难的——在固定的剧情流程里,塑造一个极具性格的角色要相对容易得多;相比之下,即便像开放世界游戏中的翘楚,诸如《上古卷轴V》,或者《荒野大镖客》,在精彩的游戏体验中,都难免有一丝挥之不去的孤独感,毕竟其中凡是有性格的互动角色,基本上都是独立于主角行动、存在于自有的故事片段之中的。无论如何,在《XV》悲壮的故事背景下,这几位同伴对身负沉重宿命的诺克特而言,无疑是最大的慈悲;缺少了他们,王子的形象必定将会淹没在无数细小而繁琐的的故事线中,成为像《上古卷轴》的主角一般没有存在感的空壳,他的成长更是不可想象的。而诸如伊格尼斯的厨师特技,以及事实上不同于自动截图的普罗恩特的摄影特技,也为这些角色增添了许多人性的色彩。
平凡的王子
这次的主角——诺克提斯王子,这个角色的塑造,纵观整个FF史,也是相当独特的。从故事的本底设定而言,他与以往FF的主角身份似乎十分类似:背负独特命运的天选之人。但是最为奇特的是,贵为王子的光芒之下,却是这样一***凡的面孔,某种意义上贴近现实的世界观设计,更让人觉得这样一位懵懂少年仿佛似曾相识,甚至于对于同样生活在于现代社会、喜爱最终幻想系列的的许多人而言,从他的身上,几乎可以看到现在、过去的自己或是身边、记忆中之人的影子。像过去的FF一样,“英雄之道”仍然是故事最核心的主题,但是,最大的不同是,过去没有哪一个故事,在踏上旅途的最初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名为“死”的结局;也没有哪位英雄,以同现实中的你我并无太多不同的、如此平凡的灵魂,一再去承受那种不能承受之痛:至亲与挚爱相继逝去,友人身受重伤;面对这些难以承担的失去,片刻的失落和悲痛却都不被允许——因为最大的失去近在眼前——世界的毁灭。唯一的途径,便是舍弃一切能够舍弃,以及不能舍弃的,不断向前,成就以死亡为句点的王之道。 踏上帝国之旅的第一站、在阴雨连绵的夜幕下,于泥泞的矿坑内沉默地跋涉,挚爱逝去的伤口尚未愈合,格拉迪欧的苛责、双目失明的伊格尼斯时不时的趔趄跌倒,我想这段体验,将会在我的心中留下一道长久的痕迹。从最初父亲的庇佑中逐渐走出,在漫长的旅途之后,等待着自己的,却是爱人的逝去:无法面对这样的现实,强迫自己踏上履行王之义务、追逐元凶的王子,却在已经沦为废墟的帝国首都,失去最后的同伴庇护,独自经历了一段孤独彷徨的旅程。到了最后,经历10年漫长的岁月,蜕变的过程显得仓促;但回到现实世界的那一刻,黑暗的景象却教人唏嘘震惊。然而比起在黑暗中四处游荡的怪物,海中乐园***吧台上,那件原本属于那位有着温暖笑容的女服务生的红色上衣,传达出更加难以明状的空洞恐怖和无法言语的悲伤——现在的她,正游荡在荒野的哪个角落?... 踏上最后的旅途之时,并没有习惯的“最终决战前角色大聚会”,而王却在最后的篝火营地,像露娜一样,终于表露了自己对友人,乃至这个世界的不舍——王之道下,终究是人之道;若是雷吉斯泉下有知,此间宽慰与疼惜,可想而知! “抬头挺胸地活下去!”还是在王座之间的台阶前,仿佛当年的雷吉斯一般,王对着自己的同伴,说出了最后的话语。至此,王者之途临近终点,当年那个懵懂少年,终于超越了引导自己的人们,带着对世界的眷恋,背负起自己的命运—— “接下来,就交给我吧,父亲!”
众生相
Ravus
他的内心始终留存着对路西斯王家的不信任——从《王之剑》中所述、当年雷吉斯王在战场上舍弃他开始。这种感情在他明了自己的妹妹与路西斯王家密不可分的命运的时候,变得更为矛盾:一方面对自己挚爱的妹妹将要迎来的结局感到不安,另一方面,对令他不愿信任的路西斯王家,以及诺克特本人感到失望与不甘,以至于他几乎试图要阻碍这种不幸命运的发生:阻止诺克特成为王。但到了最后,对帝国疯狂行径的洞悉,终于促使他接受了命运的安排:面对妹妹的哀求,忍痛劝服她前往履行自己的义务,同时自己保有着雷吉斯的遗物——王者之剑,等待着与诺克特的再次相遇——尽管是以那样令人悲痛的方式。
亚丁
假如没有《王之剑》的话,故事的最大反派,帝国宰相亚丁的形象,可能会更有张力。他令人不解的行动,原本会在不揭示他第一重身份的前提下变得有趣,但是《王之剑》却提早揭示了这一点,导致他的表演多少让人有些兴意阑珊。而他真正身份的揭露——路西斯王家“原罪”造成的仇恨之子——则显得过于仓促,尤其是携带了对故事本身而言极为重要的信息的情况下——路西斯王家那事关世界存亡的残酷命运,却是路西斯自身一手造就,王者的义务因此而带有了赎罪的意味。总体而言,这个角色与露娜一样,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仍然缺少了必要的故事铺垫,以对其动机予以更令人信服的诠释。
希莉斯
在发出“这样算不算是在约会啊?”的、亦真亦假的挑逗,并得到了诺克特含糊其辞的回答后,“诺克特已经有露娜了”一句淡淡的言语,几乎袒露了她对王子的全部心迹。从这重意义而言,这位表面上热情天真的少女,与诺克特身边的大多数人一样,要比诺克特要成熟得多;她以这样的方式,成为了王子成长路上一位或许并不那么重要,但却有着自己微妙而独特位置的角色。相信许多人回忆起自己的往事时,或多或少,都会在自己内心一个小角落里,找到这样一个似曾相识的人吧!
结语
无论世人终将如何评价,《最终幻想》已经再一次赢得了我的尊重。《XV》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再次传承了FF系列的独特传统:创新。这一次,或许无论在图像表现和游戏系统上,它都没有什么太惊艳的表现,即便是这次最独特的故事叙述、人物塑造和情感代入方面,也不尽完善,但在这些改变和尝试之中,我看到了认真而诚恳的考量,以及对系列诚挚的爱。就像我们人生中迄今为止曾经爱过、以及爱着的每一个女人一般,《XV》并不完美;但倘若你像当时爱上那个女人的前一刻所做的那样,决定在下一秒去读懂她的话,那么之后发生的事你便已经知道了——你就这样觉得,有些爱上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