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象,说的很好,但实际上人生就是在追求假象里活的。认知科学普遍接受的一个观点是人的思维本质是依靠一连串无尽的“像与不像”的隐喻性链条来理解事物的,这一点在lakoff & johnson 出于1999年的philosophy in the flesh 当中有专题论述。就比如说我们知道电视的画面说穿了不过是一堆点,但这不妨碍我们把它当成真实的东西去体验,因为它“很像”,所以“它不过是一堆点”这个事实就仅仅是在背景知识的高处而不影响我们的体验。重视演出效果的游戏带给我们的是互动的假象,但只要有这假象就足够了。这其实是“不可说”的真正内涵(或其中的一部分),就是人通过假象来活,然而这一点却不能说破。
“论”的特点就是,always be descriptive rather than prescriptive ,也就是说,出现一种现象就分析原因,而不是要求这种现象不要去出现。论者需要永远主动把自己放在一个被动的位置上。并非针对你,只是拿你这个帖子做个例子:现象是很多人喜欢重视演出的电影化游戏,我们要做的是解释为什么,nothing else 。答案就是:游戏在根本上不同于电影,不管它做的有多电影化。电影化游戏吸引人的地方简单地说恰恰就是“它是游戏但却很像电影”。我并不否定非电影化游戏,只是解释为什么电影化游戏现在很有人气的原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