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9VG电玩部落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23|回复: 7

[转帖]:基因、进化与信息:关于MGS2结局的分析

[复制链接]

精华
0
帖子
92
威望
0 点
积分
134 点
种子
7 点
注册时间
2004-12-29
最后登录
2020-3-7
 楼主| 发表于 2005-6-11 22:02  ·  福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不知道是否有人发过,相信一定有人没看过。




一、图灵测试

“如果人类认识到某种技术是可实现的,他们就会将其记录在案。这几乎是一种本能。”
——草薙素子,《攻壳机动队》(“Ghost in the shell”,下称GITS)

小岛秀夫在MGS2中创作出了一台当今认知学界正在努力研究的机器,一台能通过图灵测试的机器。图灵测试是为了弄清机器是否真能具备思维能力。但判断某一事物是否具备智能的主要问题在于,我们是主观的动物,我们不能依靠自己的感受和直觉来判断某事物是否有思维。人类经常因为自己看到的迹象而把电脑、动物等非人类的事物人格化,尽管我们并不清楚它们是否具备跟我们所说的“思维”相类似的内在过程。在泰雷尔·麦尔丹那(Terrel Miedaner)的《安娜·克莱恩的灵魂》(The Soul of Anna Klane)一书中,有对这个话题的精彩讨论。

阿兰·图灵(1912-1954)提出用一个游戏来测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他称之为“模仿游戏”,规则相当简单易懂。这个游戏需要三名参与者:一名男性、一名女性以及一名询问者(性别不限)。他们各自待在相隔离的房间里,只能通过电传打字机来沟通。不论男女参与者都必须试图让询问者相信他(她)是女性,询问者可以向他们提任何类型的问题,诸如关于私人、数学、喜好、外貌等方面。

现在我们来设想另一种情况。用机器取代其中一个人的位置,于是参与者变成了一台机器,一个人和一个询问者。机器和剩下的那个人都设法要让询问者相信它是人类。现在的问题是——按照图灵的说法——比起游戏在一男一女中进行的时候,这种情况下询问者判断错误的几率会不会跟原来差不多呢?

你一定从上一段话中受到了一些启示,没错,上校[ii]和罗丝都十分出色地通过了图灵测试,而且它们进行的计划早已大大地超出了图灵测试的范围。虽然这已不是第一次在小岛的作品中看见能“思考”的机器(《Snatcher》***现的Metal Gear MK II和Snatcher本身就是一例),但却是小岛第一次描绘一台根本就不存在的机器。事实上,根据游戏中提供的信息,把上校和罗丝叫做“机器”或“人工智能(AI)”也许是错误的。真正的问题在于:究竟是什么促成了这样一个复杂系统的产生?它能与所处的环境进行交互,建立现实世界的模型,并能对该模型进行修改,以此适应环境而存活下去。


阿兰·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计算机理论和人工智能的奠基人之一。1950年,图灵在英国杂志《心》上发表了他的经典性论文《计算机与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中文又译《机器能思维吗?》)。该文把机器能否思维这一问题明确化,尖锐化,在整个西方世界和东欧一些国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引起了关于机器能否思维的长期广泛的争论。在文章的开头,图灵提出了著名的“模仿游戏”。——译注(以下除另行注明外,皆为译注)


[ii] 这里的“上校”特指《潜龙谍影2自由之子》中与雷电接触的虚拟上校,而非斯内克的上司兼好友罗伊·坎贝尔。下同。



二、进化

傀儡师:身为有知觉的生命体,我依此要求***庇护。

荒卷:开玩笑吗?

中村:荒谬!你只是一个自我保存的程序。

傀儡师:DNA又何尝不是一个程序?为了自我保护而诞生……

《潜龙谍影》探讨的是“人类在多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而《潜龙谍影2》则围绕“人类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信息决定的”从一个互补的角度为前作做了呼应。要弄清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就必须了解进化的过程。在下面的章节中,我将在研究了遗传法则(Genetic Algorithms)和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以及阅读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个人对于进化过程的观点。



我们知道,自然选择决定了在自然界只有那些最强壮、最具适应力的生物个体才能存活下来,这种大自然所规定的淘汰法是促进物种进化最直接也是最强大的动力,也就是说,你不得不在各个方面不断地进行尝试以便找到更好的解决生存问题的办法和手段。物种并不会主动求变,决定它生物特性的DNA也是一样。因此需要有一个新的因素来促使个体和物种的改变,这就是突变。在某些情况下DNA携带的信息会发生随机的改变,从而导致生物个体产生变异。这样的个体仅仅是异于他们的祖先,但两者却谈不上优劣之分。现在让我们假设这种变异使该个体获得了胜过其他个体的某种优势,或是使它在特定的环境中活得更长,这无疑增加了它繁殖的机会,并能将这种变异传给它的后代。反之,如果这种变异不利于个体的生存,则其传给后代的几率也就相应减小。假如我们从整个物种(而不是单一个体)的层面上观察这一过程,就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带有这种变异的个体将会越来越多,而这种变异的DNA也最终会融入到该物种的主流DNA之中。



理查德·道金斯在他的著作《自私的基因》[ii]中对生命从“原始营养汤”[iii]状态中开始的进化过程作了精辟的阐述。他同时也创造了一个新名词,我们将会在本文的下一部分大量的引用它。道金斯的理论指出,在一个布满氨基酸的环境里,它们会趋向于相互结合成稳定的分子。在某一时刻,一个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分子形成了,它能够生成自己的精确拷贝,因为这种性质,这类分子迅速地扩散开来。不过,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复制过程并非如我们想象中那么完美,从而导致了变异的产生。随着变异的出现,这一最简单的原始生命图景和现代生物高度多样化的世界之间的鸿沟被填平了。

进化过程产生了各式各样种类繁多的生物物种,它们相互竞争,在竞争中变得越来越适于生存,各种机制不断完善。基因已并不只限于控制生物的躯体长成什么样,同时还包含了一些基本的指令——也就是本能。本能使生命体能够对某些常见的情况作出预设的反应。由此,一些生物进化出了神经系统。与其他器官的进化一样,自然选择使得那些神经系统反应最灵敏的个体得以生存并更好地繁衍自己的基因。必须记住的是,这种系统无意于计划下一步的行动,或是该如何自我改进,它仅仅是以追求稳定为终极目标。

接下来进化又会如何发展呢?如果生物个体能够为其生存的环境建立起一个模型,那它就可以对那些无法单靠本能应付的情况有所准备[iv]。于是生物逐渐进化出模拟周围环境的能力。这意味着什么?在建立起生存环境的模型以后,当然更需要一个生物个体自身的模型[v]。就这样,生物开始能够感知自我并拥有意识。

仅仅懂得创建环境模型是毫无用处的——除非生物个体能通过学习去改进这个模型。外界环境会不断地反馈给生物体足够的信息来完善生物体自己的“模拟环境”。这样一来,“好奇心”就显得极为重要了。生物体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好奇心来探究这个世界以完善自己的环境模型的。与此同时,好奇心也造就了创造力,随着构成环境模型的资料得到了扩充,生物开始可以利用这个模型来预测可能发生的情况。

当拥有自我意识的生物体能感知其他生物体对自己的反映时,牵涉的问题就更多了。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有意识的生物体通常会找出自己与其他生物体之间的共同点,并向同类展现它们之间共有的属性。从本质上来看,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图灵测试的核心部分正是以此为依据的。从主观的角度我们不可能知道其他个体的感觉是否与我们一样,或它们的想法等等诸如此类的内部思想过程。我们只能假定,我们意识世界中的每一样东西也一定会出现在其他生物个体的大脑中,即使是不同的形式。



中村:胡说!这根本不能证明你是有思想的生命体!!

傀儡师:那你能证明自己的存在吗?连现代科学和哲学都无法解释什么是生命,你怎么证明?

——《GITS》


言归正传。假设与自身相似的其他个体都有着大体类似的感受和思维方式的话,一些共通的感情便随之而生,例如同情心和高于遗传层次的群体保护精神。在我们继续讨论之前,大家不妨先设想一下:一个物种,假如它总是力图保全所有成员使之免于自然死亡(如病弱所导致的),那么整个种群的命运将会怎样?如果连那些适应能力较差的个体也能获得生存和繁殖的机会,而任何导致个体产生与众不同特点的新突变都被视为遗传缺陷而遭到排斥,这一物种的基因库又将如何发展?这是一种冷酷的看法,但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在这种情况下,物种还能如何进化?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1941- )英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英国人文***学会副***,牛津大学教授。现代进化生物学的代表人物之一。2001年以其在现代进化论和科普方面的突出成就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ii] 《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1976年出版,主要阐释以基因为中心的进化观,为道金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1989年再版时增加两章,进一步丰富了全书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iii] 指前生命时期富含有机物分子的海洋。原始大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硫化氢、氨等简单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电离辐射能及火山爆发、陨石冲击等作用下生成低分子有机物,这些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经过彼此间的相互作用,逐渐聚合成高分子有机物(如蛋白质和核酸),成为生命起源和进化的开始。


[iv] 因为模拟是预测未来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人类长期以来一直在使用的方法。比如在军事上广泛应用的沙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v] 本段叙述比较简略,不妨引用道金斯的理论稍作解释:当生物的大脑对周围环境的模拟(建模)达到一个相当完美的程度时,这个环境模型必定会把它自身的模型也包括在内,因为生物的躯体必然是它所处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信息的进化



“这就是信息。虚拟体验或是梦境也好,幻想和现实的结合体也好,不论你怎么看,人一生中积累的信息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巴特,《GITS》






现在让我们进入本文讨论的正题:上校和罗丝到底是谁?很明显,《潜龙谍影2》和《攻壳机动队》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且让我引用理查德·道金斯在他的著作《自私的基因》(1976)的论述:

“到底基因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很简单,它们是‘自我复制体’(replicators)。物理定律被公认为是放之宇宙而皆准的。然而在生物学的领域里,是否也存在一些具备这种普遍有效性的定律呢?当宇航员前往遥远的星球寻找生命的踪迹时,他们期待会找到种种千奇百怪超乎人类想象的生命形式。但是否有一些东西是所有的生命体——不论它生长在哪里,也不论它的化学机制是什么——所共有的呢?假设存在某种生命形式,其生命活动的化学基础是硅而不是碳、是氨而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水;又假设我们发现这样一种生命,它在零下100摄氏度(而不是100摄氏度)就会被烫死;再假设我们找到某种生命形式,根本就不是以化学反应而是以电子反射电路为基础的,那么,是否仍会存在一些普遍原则对所有的生命现象都能够成立呢?当然,我无法回答。但是如果一定要我在这个问题上打个赌的话,我会把赌注押在一个基本原理上,那就是:所有的生命都是依靠自我复制体的差别性生存而得以进化的。基因,或者说DNA分子,只不过恰巧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自我复制体。也许宇宙中还存在其他种类的自我复制体。假如真有的话,只要满足其余的一些条件,它们就会——几乎是不可避免地——成为另一段进化过程的基础。

“可是,我们真的需要到遥远的外星世界去寻找其他种类的自我复制体、以及随之而生的其他类型的进化吗?我认为,已经有一种新的自我复制体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出现了。它就在我们面前。尽管它仍处在稚拙的幼年时期,仍然在它的‘原始营养汤’中漫无目的地漂浮着,但它进化的速度却早已将古老的基因远远的抛在了后面。”

上面的见解是不是有点像上校所说的话?虽然我不大喜欢“原始营养汤”的提法,不过其实质是一样的。信息的进化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当然,小岛在这个问题上的发挥比理查德·道金斯所描述的要更进一步——事实上,道金斯或许也曾有过相同的想法。同样的概念也出现在《GITS》,不过它的叙事手法和结果与《MGS2》有很大的不同。在这两部作品中,我们都看到了一种诞生于信息流的新的生命形式。在《GITS》中,它探求的是完善及创造新的种类;而在《MGS2》中,它追求的是更大的社会利益。但是我们都知道,对社会最理想的做法未必对个人最有利。这个问题我们稍后再继续讨论。

“这种新的‘原始营养汤’就是人类的文化。我们需要为这个新的自我复制体取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必须能表达出文化传播(或说仿效)的概念。‘mimeme’来源于一个合适的希腊语词根,不过我想要的是一个读起来跟‘gene’(基因)类似的单音节词。希望坚持古典***的朋友能原谅我把‘mimeme’缩写成‘meme’(弥母)[ii]。让人稍感安慰的是,这种写法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英语的‘memory’(记忆)一词,或是联想到法语的‘meme’(同样、自己)。另外,这个词的发音和‘cream’同韵。”

“我们生活中的歌曲、思想、标语、时装、制罐或建筑物拱门的样式等都是弥母的实例。正如在基因库中繁衍的基因借助***和***从一具躯体传到另一具躯体,弥母的繁衍则是经由所谓“仿效”的过程,从一个头脑传到另一个头脑。举个例子,当一名科学家听到或读到一种好的想法,他就将这想法传达给他的同事或学生。他会在自己的论文或讲演中提到它。如果这个想法被人接纳,我们就可以说它在繁殖和传播自己,在一个又一个头脑之间扩散。正如我的同事汉弗莱(N. K. Humphrey)对本章内容所作的简要结论:‘……应当把弥母看成一种活的构造,不仅仅是出于比喻意义,从科学角度看也是这样。当你在我的大脑中种下一个有繁殖力的觅母时,你就等于是把它寄生在我脑中了,把我的脑子变成了散播弥母的工具,就如同病毒感染寄主细胞一样。这并不只是凭空说说而已。举个例子,“相信人死后会有来生”的一个弥母,在全世界大量人类个体的神经系统里,已经确确实实地扩散了不下数百万倍。’”


道金斯所创造的“弥母”一词后来被士郎正宗用在《GITS》的漫画版中。而在《MGS2》里,对影子摩西事件的高度模拟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正如上校说的那样,是为了建造一个“能控制人类意志和意识的系统”。S3是一个模型,用来模拟在信息传播领域发生的自然选择:我们不妨称之为“文化选择”。与自然选择不同的是,文化选择是可控的。由信息进化而来的生命体却试图去规范信息,这实在是不可思议——是吗?基因操作、基因强化、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我们这些从基因进化而来的生物现在又何尝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想方设法去研究和控制基因?同理,这种“智慧生物”正试图规范诞生出它们的信息流以避免未来的灾难。让无用的基因继续保留在基因库中,保全那些本该淘汰的生物个体以致妨害自然选择的运作,最终只会导致“世界悲惨地灭亡”,——对于弥母也是一样。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新的生命形式,它们曾经如此尖锐地批评雷电以及人类的自私行径,而自己却在重复着相同的行动:一面竭力维护本身利益,一面宣称这是“为了别人的好”。毕竟,事物在获得智能的同时也难免染上其固有的缺点。即使拥有意识,它也并不就能掌握赋予其意识的基础——正如你我都不能直接支配自己用来阅读、写作本文的那部分神经元的运作。我们无法随心所欲地控制或运用它们,但我们的意识确实是建立在这些神经元之上。同样,即使一台计算机突然(在某种程度上)有了意识,如果我们不去“教”它,它还是不可能会做加减乘除的,同时,尽管是以二进制为基础,它依然会有出错的倾向。也许你会问为什么,答案早已超出了这篇小文的范围。如果打算进一步了解的话,我向你推荐道格拉斯·霍夫斯塔特[iii]的《哥德尔、艾舍尔、巴赫》[iv]以及他和丹尼尔·丹涅特[v]合著的《心灵的我》[vi]。这两本书对上面的问题作了深刻的论述,也是本文写作时最初的灵感来源。关于这个问题我再介绍一点:寇特·哥德尔[vii]曾经论证过,不论多么强大的模型也无法将它所反映的事物完完全全的表现出来,或者说,其中或多或少存在着矛盾。但即使如此,我们也没有理由因此而不再使用和信赖这些模型,说到底,我们本来就是这样活着。这就是自然。

我们在这儿主要讨论的是,不断增长且无法控制的信息由于缺少相应的自然选择机制而无法像基因那样进化。因为随着各种数字传播手段的涌现,每个人都可以毫无阻力地将自己认为的“真相”(一种弥母)存储进信息流,而且这种弥母还很容易为他人所获取。通常的情形,如前所述,是各种有用的思想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而现在则变成信息从人传给媒介,然后保存下来并传到后世。这就是小岛秀夫所要真正表达的,整个游戏也是基于这点进行扩展的。我曾经读到过一篇书评,它介绍了一本虚构的名为《逆启示录》的书[viii],其主题恰好能支持小岛的理念。书中认为,绝大部分关于艺术、学术及灵魂救赎的伟大作品都已经出现了,但它们却“湮没在垃圾作品的海洋之中”,因为现代文明已经成了“缪斯女神的挤奶机” (mechanical milker of the Muses)[ix]。该书作者对这种灾难所提出的解决方法也很有趣[x]。两部作品中心一致,都指出对泛滥的信息缺乏相应的控制将导致某种对人类来说是灾难性的损失。真正的问题是:“人类对个人及其思想的保护是否正从各个层面上影响了进化?”对这一点并不能简单地作出回答。因为对社会最有利的情况未必对个人也最有利,关键在于如何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



“自由产生了孤立!这就是人类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平等除了造成人类个体的死亡外一无是处!”

——《苹果核战记》






至于上校和罗丝(指与雷电的最后一段对话中)到底是谁,我们可以推测出上校自始至终都是以我们上面提到的那种生命形式存在着;而罗丝则是被爱国者派来收集整个任务期间所有的数据。雷电被俘、GW受到病毒感染后另外一个“虚拟罗丝”代替了她。那也就是最后与雷电交谈的那个罗丝,她对雷电下了最后的命令,并完成了最后的数据收集工作。当然,我们必须承认他们与爱国者有着相同的目的,也许他们就是爱国者。但在续作出来之前,我们什么也不能确定。



“一台数字化的机器是不可能拥有意识的,原因很简单,它的内部并不会发生各种不同等级的操作冲突。”

——《Non Serviam》,道勃博士[xi]



在游戏中,小岛设下了一个让玩家身陷其中的圈套。一个通过了影子摩西事件VR训练的人;他只会执行下达的一切命令;他一直都在和一个AI体交谈,并把那些事先录制好的话语当作是活人说出来的;他觉得上校“固然是有点奇怪,但这肯定只是因为雷电还是个新手”,即使他从未面对面地看见过上校本人;他的名字最后出现在了雷电的狗牌上……当他赤身露体地奔跑在纽约第52街[xii]时,这种暗示变得越发明显:“雷电,现在就把游戏机关掉!别担心,这只不过是个游戏!跟平时一样,不过是个游戏罢了。凑这么近盯着电视屏幕迟早会毁了你的眼睛。”对于玩家,这些信息再清楚不过了。当屏幕上出现“Fission Mailed”以及错误的GAME OVER画面时,游戏其实还在继续,你可以通过左上角的小窗口来进行游戏。很明显这是对游戏所模拟的“现实”的一种更为高级的控制,只不过现在受到了病毒的影响而已。现在你明白了吧,被控制的不是雷电,而是你。

把游戏设计成这样就是为了让你了解受人控制是一件很不舒服的事。每个人都想扮演斯内克完成整个游戏,但实际上玩家得到的却是一件促使我们去思考的现代艺术作品。它带给我们的感受是其他媒体如电影、书籍等所不能给予的。游戏要表达的是:通过各种形式和内容把这些弥母传递给下一代。这个想法并不算新颖,但却十分完美地融入了游戏中,从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互动的体验。这篇短文也同样基于这种精神。利用现存的弥母来传递一条时时试图自我复制的信息:衍生弥母。透过一名新人的的眼睛来看主角斯内克是个成功的创意;同时,我也觉得很有必要把责任交托给玩家。不可否认,MGS2也有其缺点,就如美玉也会有瑕疵,事实上我认为MGS将继续被奉为最伟大的游戏,但MGS2确实是一部极为出色的作品。游戏深刻的内涵配合系列中最为出色的画面表现,特别是细致真实、完成度极高的3D模拟环境,给我们带来了超乎寻常的愉悦体验。这种体验,无疑是值得我们一起去交流去分享的。对小岛组在制作这个游戏时追求全面的高素质所付出的心血,我表示崇高的敬意。



“新的生命由此将走向何方?网络是无限宽广的……”

——素子/傀儡师,《GITS》



在此稍作解释,之所以在文中多次引用《GITS》的内容是因为我觉得它们与本文很般配。我并不认为小岛的思想来源于《GITS》或《黑客帝国》。当然这几部作品在理念上有着太多太多的共同之处,我更倾向认为他们是来源于同一条科学观点,然后他们向各个方向展开这个主题,散布各自的弥母。就我所知思路与此相同的一些例子还包括:丹尼尔·丹涅特的《我在哪里》(1978)主题是人的精神世界;贾斯廷·雷柏[xiii]的《不仅仅是排斥》(1980),主题是为人的思想作备份;鲁迪·卢克[xiv]的《软件》(1980),主题是数字化的思想。呵呵,就提这么多吧。

记住,对你所读到的每一条信息都问问为什么,包括这篇文章里的每一句话,以及和本文相关的知识。这些只是资料,你必须自己从资料中提取、创造信息。没有什么是绝对真实的……正确或错误都是这样。我建议大家读读下面的文字,同时多问问自己。



“生命的意义并不单单只是把自己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除了DNA我们可以遗留给后世的还有很多很多。透过言谈、音乐、文学和电影……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愤怒、喜悦和悲伤……都是我们可以传达给未来的东西。这就是我生存的目的。

“我们必须把火炬传递下去,让我们的后代借助它的光阅读这一页凌乱而令人伤感的历史。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我们拥有无数魔术般不可思议的手段去做到这一点。也许人类的历史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走到尽头,由新的物种来取代我们在地球上的位置,甚至这个星球本身也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但我们依然有责任为将来留下自己生命的印记。建设美好的未来和保存鲜活的过去是密不可分的。”

——索利德·斯内克,《潜龙谍影2 》






指适应和淘汰。


[ii] 国内于“meme”一词目前尚无令人满意的统一的译名,如《自私的基因》旧版中文译本音译为“觅母”,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改译“拟子”,此外还有“谜母”“模因”“縻縻”等多种译法,而台湾科普、科幻文化的主要推动者叶李华博士则认为:作为生物遗传基本单位的“gene”,其通用的音译“基因”非但简洁有力,字面上亦兼有“基本因子”的含义;而“meme”作为文化传承的基本单位,足可与“gene”分庭抗礼,意译当近于“文化基因”一类,但它也有个简洁且兼顾意义的音译“弥母”,在此“弥”呼应“meme”弥散传播的特性,“母”则与基因的“因”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语颇为中肯,译者在本文中试加采用,并作说明。


[iii] 道格拉斯·霍夫斯塔德(Douglas R. Hofstadter,1945- )一译“侯世达”,美国著名学者,计算机科学家,印第安纳大学计算机科学和认知学教授,观念与认知研究中心主持人,哲学、心理学、比较文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副教授。


[iv] 全名《G鰀el, Escher,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1979),常缩写为GEB(数学家哥德尔、艺术家艾舍尔、音乐家巴赫三个名字的字首)。书中通过对哥德尔的数理逻辑、艾舍尔的版画和巴赫的音乐三者的综合阐述,引人入胜地介绍了数理逻辑学、可计算理论、人工智能学、语言学、遗传学、音乐、绘画理论等,是在英语世界中有极高评价的科普著作,曾获普利策文学奖。此书国内有全译本《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199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翻译前后耗时十余年,译者均为数学和哲学的专家,并得到原作者的直接参与,译文质量极高,为中外翻译史上的一个创举。


[v] 丹尼尔·丹涅特(Daniel C. Dennett,1942- )美国塔夫茨大学认知研究中心主持人、哲学教授。1987年获选为美国人文暨自然科学院院士。心理哲学代表人物之一。


[vi] 《心灵的我》(“The Mind's I”)1981年出版,为GEB的姐妹篇。


[vii] 寇特·哥德尔(Kurt G鰀el,1906-1972)美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1931年提出数学基础领域中重要的“不完全性定理”,指出一个包括初等数论的形式系统P,如果是相容的(无矛盾的)则它是不完全的(即在本系统中必存在不可证明的真命题),这类系统的相容性在本系统中不能证明,更不能用有穷方法证明。


[viii] 参看注18。


[ix] 指每个人都在自觉创作。缪斯是希腊神话中九位文艺和科学女神的通称。


[x] 参看本文第五节2。


[xi] 引自《完全真空》(“A Perfect Vacuum”),斯坦尼斯罗·列姆著。《完全真空》是一本写作构思极其独特的书,其中的文章都是以虚构作品的书评的形式出现。——作者原注


[xii] 指的是MGS2进行到雷电脱狱“裸奔”一段时,如果在Arsenal gear的“胃”和“空肠”两个场景之间来回切换,场景的名称会变化,“空肠”会变成“青山二丁目”,“胃”会变成“纽约第52街”“麻布十番”或“船桥市”。


[xiii] 贾斯廷·雷柏(Justin Leiber,1938- )美国休斯顿大学哲学教授,科幻小说家。奇幻文学大师福利兹·雷柏(1910-1992)之子。《不仅仅是排斥》(“Beyond Rejection”)是他的小说处女作。




四、爱国者是什么?





在本文中我只分析了最后对话中的上校和罗丝到底是什么。请允许我解释一下。我认为S3是为了使爱国者能控制“文化选择”而设计的系统。上校从游戏开始就是这个系统的一种形象。与此同时,罗丝负责情报收集工作,直到雷电在Arsenal Gear内部遇见斯内克为止。在最后,病毒影响了GW,销毁了爱国者想要销毁的那部分内容(也可能是造成了一次表面上的小故障?)。当上校再次与雷电联系时(指最后一次的正常联系),它已不再“只”是S3系统了,它其实也是爱国者本身(只是一个人?还是十二个人的全体意识?)。既然雷电不过是一名无足轻重的小卒而斯内克、奥特肯、奥塞罗特等人也都蒙在鼓里,让他了解到真相,其实就和当日里奎德被告知是最差克隆体(尽管事实并非如此)一样。这是一个试验,目的是研究人类的行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受事实的影响。在里奎德的试验中,主要是为了测试信息是否会影响人类从遗传而获得的能力。现在,它是为了测试如果一个人已经知道自己被人控制了,那么还能不能继续通过由S3“计算”出来的其他办法继续对他进行控制。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爱国者是一种新的自我意识,它诞生于人类文化,同时也统治文化。这种统治不可能为常规的手段所消灭,唯一的途径是改变个人和世界的思想、改变文化本身。既然思想观念决定了个人的行为,它们就将“永垂不朽”并拥有绝对的权力。除非,我们能自己选择自己的信念,自己选择把什么东西来传递给未来……把我们的弥母库变得更完善。就像斯内克说的那样。






斯内克: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真实。有许多被视为“真实”的事物实际上也是虚构的。所谓‘真实’只不过是大脑里的一个印象而已。

雷电:那我应该相信什么?当我离去的时候,我应该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

斯内克:我们可以告诉别人——要有信念。告诉他们我们所坚持的信念,我们认为值得为之奋斗的一切。真正决定未来的并不是你到底是对是错,而是你的信念有多强。可以这么想,在某种程度上‘爱国者’也只不过是一种虚构而已……记住,没必要对文字过分执着。你应该学会把握它们内在的含义,然后作出自己的决定。这样你就可以找到真正的自我,以及属于自己的未来……

雷电:作出自己的决定?

斯内克:不管如何选择,你都是你。

雷电: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办到……

斯内克:我明白这次的事你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但在这次任务中你所感受、思考的一切都完全属于你自己,要怎样看待它们,是你可以选择的。

雷电:你是说,我可以从头开始?

斯内克:对,开始一段全新的生活。新的名字,新的记忆。选择你打算传达给后世的东西。这些都由你去决定。一切取决于你自己。





五、其他相关内容和概念



1、有件事很有趣,我们总是被灌输种种诸如此类自相矛盾的社会规则。这句话的中心和下文很类似:

“我们都是看着电视长大的,它让我们相信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百万富翁,电影大亨或者摇滚明星,但我们却没有成功。慢慢地我们懂得了这一现实。于是我们变得非常、非常愤怒。”

——泰勒·德登(《搏击俱乐部》)

这一引文促使我找到了下面的定义:

弥母工程师——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法(如弥母的拼接和综合)来创造新的弥母,并以此改变他人的行为的一类人。例如宣言和广告的创作者就是典型的弥母工程师。

——弥母词典



2、斯坦尼斯罗·列姆的《完全真空》收录了对于《逆启示录》一书的评论,书评的作者是约翰吉姆·弗森吉尔德。该书指出,绝大部分关于艺术、学术和灵魂救赎的伟大作品都已经创作出来了,但它们却“湮没在垃圾作品的海洋之中”,因为现代文明已经成了“缪斯女神的挤奶机”。对此,那位假托的作者提出一种极富创意的解决方法如下:创建一个基金会(“拯救人类基金会”),并按照以下的规则给发明家、学者、工程师、画家、作家、诗人、剧作家、哲学家以及设计师等支付奖励。如果他们什么也没写,什么也没画,什么也没设计,没有发明什么专利或是提出什么计划,他们就可以定期获得一定的津贴,直至死亡。这笔津贴的数量可高达每年三万六千美元。如果做了任何上述的创作,获得的津贴就相应减少。整个制度还包括其他一些措施,如保护创作者的名字不为他人所知等。我强烈向你推荐这本书[ii],尽管书的开头似乎并不怎么有意思,而且其中几篇评论挺让人看着心烦。



3、我发现的其他一些有趣的关联:

* 为日版的索利德·斯内克配音的大冢明夫同时也是《攻壳机动队》中巴特的声优;

* 在MGS2限定版中附赠的《Metal Gear大事记》中,押井守(《攻壳机动队》电影版导演)这样说道:“如此非凡的高度完美无疑正是圈内一直追求的目标。与此同时,作品也提示了在‘对真实的再创造’之外我们的前进方向。我深表敬意。”



斯坦尼斯罗·列姆(Stanislaw Lem,1921- )波兰著名科幻小说家。



[xiv] 鲁迪·卢克 (Rudy Rucker,1946- )美国科幻小说家,数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其作品在尖端科技的题材中蕴涵了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以及对自然和人类命运的广泛思考,为最早的赛柏朋克(CyberPunk)作家之一。《软件》(“Software”)是他的三卷本系列科幻小说《软件》、《湿件》和《自由件》中的第一卷,出版于1982年,作者这里记错了。

.

审判者

嘿~嘿~嘿~

精华
0
帖子
14067
威望
0 点
积分
14506 点
种子
5 点
注册时间
2004-12-31
最后登录
2020-3-20
发表于 2005-6-12 00:31  ·  天津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啊 得看会了....................

精华
0
帖子
2213
威望
0 点
积分
2617 点
种子
447 点
注册时间
2005-1-11
最后登录
2025-1-14
发表于 2005-6-12 11:58  ·  福建 | 显示全部楼层
MGCN某女的帖子被转到这里来了

精华
0
帖子
1899
威望
0 点
积分
2043 点
种子
12 点
注册时间
2004-12-11
最后登录
2022-10-24
发表于 2005-6-12 13:08  ·  江苏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看过了~~~
纯支持下~~~~
该用户已被禁言

精华
0
帖子
716
威望
0 点
积分
729 点
种子
0 点
注册时间
2004-8-30
最后登录
2019-12-27
发表于 2005-6-13 13:11  ·  黑龙江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知不知道转帖是要注明 出处及作者的?
翻译本文的是:whindson & 隐形人

精华
0
帖子
4014
威望
0 点
积分
4455 点
种子
0 点
注册时间
2004-12-5
最后登录
2017-4-20
发表于 2005-6-14 02:34  ·  河北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深奥了点,看不太懂...

精华
0
帖子
10
威望
0 点
积分
11 点
种子
0 点
注册时间
2005-4-3
最后登录
2005-6-11
发表于 2005-6-16 23:52  ·  云南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中有这段!!

精华
0
帖子
5479
威望
0 点
积分
5546 点
种子
6 点
注册时间
2005-3-5
最后登录
2021-10-21
发表于 2005-6-17 21:28  ·  甘肃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应该早了吧! 支持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9VG电玩部落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5286号

GMT+8, 2025-1-17 00:47 , Processed in 0.222555 second(s), 1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