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9VG电玩部落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293|回复: 22

[作业]两道头疼题 搜集资料都完全不可解答 语文高人进

[复制链接]

求败者

天下一人

精华
8
帖子
25477
威望
7 点
积分
25738 点
种子
7 点
注册时间
2007-5-6
最后登录
2021-1-15
 楼主| 发表于 2007-6-7 21:33  ·  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举例说明古今音声调的演变 (解决了)

2举例说明钱大昕有关上古声母的两个论断 古无轻唇音 古无舌上音
.

精华
0
帖子
26084
威望
0 点
积分
25761 点
种子
5 点
注册时间
2007-4-9
最后登录
2016-9-10
发表于 2007-6-7 21:33  ·  浙江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找错地方了 。。。。。。。。。

求败者

天下一人

精华
8
帖子
25477
威望
7 点
积分
25738 点
种子
7 点
注册时间
2007-5-6
最后登录
2021-1-15
 楼主| 发表于 2007-6-7 21:34  ·  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等古音方面的著名论断。

“古无轻唇音”,认为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凡今人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皆读重唇” (见钱氏《音韵问答》)

这话的意思是说,凡后代发轻唇[f(v)]声母的字,在上古音里都读为重唇音 或[p]或[m],证之于客话,如说“飞”为“卑”,说“负”为“辈”,说“分”为“奔”,说“粪”为“笨”,说“斧” 为“补”,说“无”为“磨”等等。

目前,客家话中今天还保存下来的上古语音。

求败者

天下一人

精华
8
帖子
25477
威望
7 点
积分
25738 点
种子
7 点
注册时间
2007-5-6
最后登录
2021-1-15
 楼主| 发表于 2007-6-7 21:35  ·  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先发写自己搜集的 大家集思广益

骑士

来打杂的公子小包(其实是人质)

精华
0
帖子
1666
威望
0 点
积分
1776 点
种子
0 点
注册时间
2005-4-13
最后登录
2012-5-30
发表于 2007-6-7 21:39  ·  四川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找错地方了 。。。。。。。。。

求败者

天下一人

精华
8
帖子
25477
威望
7 点
积分
25738 点
种子
7 点
注册时间
2007-5-6
最后登录
2021-1-15
 楼主| 发表于 2007-6-7 21:40  ·  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几天我做的调查这里学生就语文最好 怎么说我找错地方了呢

审判者

流放者(允许发言)

精华
0
帖子
12504
威望
0 点
积分
13176 点
种子
14 点
注册时间
2005-12-25
最后登录
2024-5-20
发表于 2007-6-7 21:41  ·  陕西 | 显示全部楼层
只知道声调有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终结者

·°☆.逝逝.·°.

精华
6
帖子
10371
威望
4 点
积分
10392 点
种子
0 点
注册时间
2006-7-7
最后登录
2013-9-28
发表于 2007-6-7 21:45  ·  美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找皖南,浙江,福建山区的人说话给你听......................

求败者

天下一人

精华
8
帖子
25477
威望
7 点
积分
25738 点
种子
7 点
注册时间
2007-5-6
最后登录
2021-1-15
 楼主| 发表于 2007-6-7 21:48  ·  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条解决好了 ......开始写了 专门看看第二条哪位高人了

悟道者

哥就像巴黎歐萊雅,你值得擁有

精华
0
帖子
26936
威望
0 点
积分
30093 点
种子
914 点
注册时间
2006-12-23
最后登录
2024-6-1
发表于 2007-6-7 21:58  ·  上海 | 显示全部楼层
baidu一下一大把 = =

1、古無輕唇音

所謂“古無輕唇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這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這組音在上古讀作“幫滂並明”。輕唇音是在唐末宋初時期從“幫滂並明”四母中分化出來的。這項結論是清人錢大昕得出的。現將這項結論的證據簡述如下:

(1)“非”古讀作“幫”

*《詩》:“東有甫(非)草。”《韓詩》作“圃(幫)草”。

*《論語》:“子貢方(非)人。”鄭康成本作“謗(幫)人。”

*《論語》:“且在邦(幫)域之中矣。”《釋文》:“‘邦’或作‘封’(非)。”“而謩痈筛觎栋顑取!薄夺屛摹?“鄭本作‘封內’。”

*《詩》:“彼(幫)交匪敖。”《春秋》襄二十七年《傳》引作“匪(非)交匪敖。”《詩》:“彼交匪紓。”《荀子·勸學篇》引作“匪交匪紓。”

*《詩》:“四矢反(非)兮。”《韓詩》作“變”(幫)。

*《釋名》:法(非),逼(幫)也,人莫不欲從其志,逼正使有所限也。”

諧聲字:    非(非)—悲(幫)    分(非)—扮(幫)    反(非)—版(幫)

甫(非)—補(幫)    發(非)—撥(幫)

(2)“敷”古讀作“滂”

*《詩》:“鋪(滂)敦淮濆。”《釋文》:“《韓詩》作‘敷’。”

諧聲字:    孚(敷)—脬(滂)    覆(敷)— (滂)?

(3)“奉”古讀作“並”

*《詩》“凡民有喪,匍(並)匐救之。”《檀弓》引《詩》作“扶(奉)服”。《家語》引作“扶伏”。

*《史記·蘇秦傳》:“嫂委蛇蒲(並)服。”《範雎傳》:“膝行蒲服。”《淮陰侯傳》:“俛袴下蒲伏。”《漢書·霍光傳》:“中孺扶服叩頭。”

*《左傳》昭十三年:“奉壺飲冰以蒲伏焉。”《釋文》:“本又作‘匍匐’。蒲,本亦作‘扶’。”

*《史記·五帝本紀》:“東至蟠(並)木。”《呂氏春秋》:“東至扶木。”

*《左傳》:“部(並)婁無松柏。”《說文》引作“附(奉)婁”。云:“附婁, 小土山也。”

*《左傳》:“取人於萑苻(奉)之澤。”《釋文》:“苻,音蒲(並)。”

*《莊子·逍遙遊》:“汾(奉)水之陽。”司馬彪、崔譔本皆作“盆(並)水”。

*《春秋》:“晉侯使士魴(奉)來乞師。”《公羊》作:“士彭”(並)。

*《說文》“朋”、“鵬”(並)皆古文鳳(奉)字。朋,象形。“鳳飛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黨字。”《莊子·逍遙遊》:“其名為鵬(並)。”《釋文》:“崔音鳳。云,鵬即古鳳字,非來儀之鳳也。”《宋玉對楚王問》云:“鳥有鳳而魚有鯤。鳳皇上擊九千里,絕雲霓,負蒼天,足亂浮雲,翱翔乎杳冥之上。……”

*《釋名》:“房(奉),旁(並)也,在堂兩旁也。”《史記·六國表》:“秦始皇二十八年,為阿房宮。二世元年,就阿房宮。”宋本皆作“旁”,“旁”、“房”古通用。

*《周易·系辭下》“古者庖(並)犧氏之王天下也”,孔安國《尚書·序》“古者伏(奉)犧氏之王天下也”。

諧聲字:    馮(奉)—慿(並)    伏(奉)—垘(並)    凡(奉)—芃(並)

(4)“微”古讀作“明”

*《水經注·漢水篇》:“文(微)水即門(明)水也。”

*《史記·魯世家》“平公子文(微)公”,《世本》作“湣(明)公。”

*《詩》:“周原膴膴(微)。”《文選》注引《詩》作“腜腜(明),莫來切。

*《釋名》:“望(微),茫(明)也,遠視茫茫也。”

*《周易·職方氏》:“其澤藪曰望(微)諸。”注:“望諸,明都也。”疏:“明都即宋之孟(明)諸。”

*《荀子·成相篇》:“天乙湯,論舉當,身讓卞隋舉牟(明)光。”即務(微)光也。

*《左傳》文公十八年:“其宰公冉務(微)人。”《春秋事語》作“其宰公襄目(明)人”。

*《老子》四十一章:“大器晚(微)成。”帛書《老子》:“大器免(明)成。”

諧聲字:    文(微)—閔(明)    亡(微)—氓(明)    無(微)—橅(明)

未(微)—昧(明)

以上材料說明三十六字母中輕唇音和重唇音在上古只有一類,或者沒有輕唇,或者沒有重唇。其所以會得出無輕唇音的結論,重要理由之一是在現代漢語中可以找到只有重唇而沒有輕唇的方言,卻找不到只有輕唇而沒有重唇的方言。象廈門、潮州、福州等方言中就只有重唇音而沒有輕唇音,這顯然是古音的遺留。例如:

此外,一些地名的讀音具有很強的穩定性,根據這些地名的讀音也可以確定古無輕唇音。例如:

費:   舊讀bì,春秋魯季孫氏封邑。“費”屬敷母。

阿房宮:音ē  páng  gōng,秦宮名。“房”屬奉母。

逢澤:  音páng  zé,古澤藪名。“逢”屬奉母。

2、古無舌上音(錢氏稱作“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

   這是錢大昕所得出的又一重要結論。所謂古無舌上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知徹澄娘”這組音在上古尚未產生,大約是到了六世紀時這組音才從“端透定泥”中分化而出。下面是這項結論的部分證據:

(1)“知”古讀作“端”

*《後漢書·杜篤傳》:“摧天督(端)。”注:“即天竺(知)國。”

*《檀弓》:“洿其宮而豬(知)焉。”注:“豬,都(端)也。南方謂都為豬。”

*《書·禹貢》:“大野既豬(知)。”《史記》作“既都”(端)。

*枚乘《七發》:“踰岸出追。”李善注:“追(知),古堆(端)字。”

*《詩》:“追琢(知)其章。”《傳》:“追,彫(端)也。”

諧聲字:      竹(知)—篤(端)    追(知)—磓(端)    帶(端)— (知)

(2)“徹”古讀作“透”

*《詩》:“左旋右抽(徹)。”釋文云:“抽,敕由反,《說文》作‘搯(透),他(透)牢反。”

(3)“澄”古讀作“定”

*《說文》:“沖(澄)讀若動(定)。”

*《詩》:“其鎛斯趙(澄)。”《釋文》:“徒(定)了反。”

*《詩》:“實惟我特(定)。”《釋文》:“《韓詩》作‘直’(澄),云相當值也。”

*《詩》:“俟我於堂(定)兮。”《箋》云:“堂當作‘棖’(澄)。”

*《周禮》廛人注:“故書廛為‘壇’(定)。杜子春讀‘壇’為‘廛’(澄)。”

*《說文》:“田(定),陳(澄)也。”齊陳氏後稱田氏。陸德明云“陳完奔齊以國為氏”,而《史記》謂之田氏,是古田、陳聲同。《呂覽·不二》篇:“陳駢貴齊。”陳駢即田駢也。

諧聲字:      屯(定)— (澄)    兆(澄)—桃(定)    盾(定)— (澄)

以上材料證明三十六字母中的舌頭、舌上音在上古也只有一類,或者只有舌頭沒有舌上,或者只有舌上沒有舌頭。為什麼會得出“古無舌上音”的結論,重要根據之一是在現代方言中可以找到只有舌頭沒有舌上音的方言,而找不到只有舌上沒有舌頭音的方言。例如:


“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這兩項發現論據充分,已得到學術界的公認。除此以外,錢大昕還認為“古人多舌音”、“古影喻曉匣雙聲”。所謂“古人多舌音”是指中古的“章昌船書禪”這組音在上古也讀作舌頭音“端透定”,例證如下:

*《詩》:“何以舟(章)之?”《傳》云:“舟,帶(端)也。”古讀舟如雕(端),故與帶聲相近。

*《詩》:“神之弔(端)矣。”“不弔昊天。”《毛傳》皆訓弔為至(章),以聲相近為義。

*《晉語》:“以鼓子苑支(章)來。”苑支,《左傳》之“鳶鞮”(端)也。

《禮記·檀弓》:“行並植(禪)于晉國。”注:“植或為特”(定)。

諧聲字:    周(章)—周彫雕琱鵰(端)    至(章)—咥耋垤絰(定)

者(章)—都(端)          (章)—殄(定)

耑(端)—遄(禪)          壽(禪)—擣?端)

所謂“古影喻曉匣雙聲”(這是王力的叫法,錢氏本人未為該項結論立名)是指中古的“影喻曉匣”四母在上古大體相同,古人不甚區別,例如“榮(云)懷”(匣)、“噫(影)嘻”(曉)、“於(影)戲”(曉)、“於(影)乎”(匣)、“嗚(影)呼”(曉)等詞在上古分別都是雙聲詞,其分化的時間錢氏認為大約始於東晉。

錢氏的這兩個結論特別是“古人多舌音”之說儘管有不少證據,但尚未得到學術界的一致公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9VG电玩部落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5286号

GMT+8, 2024-6-1 14:02 , Processed in 0.199352 second(s), 1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