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且向花间留晚照
唐朝的蝉鸣依然嘹亮地飘转着。朱红的阁楼里,有个诗人疏懒地躺在竹椅上,柔风扶起弱帘,外是一池清荷。他眯着眼,斜阳照在他草色的脸上,发若藤蔓拂拂。稀朗的白须蘸着淡淡的酒气,对着如此惬意的风景,不由得诗意顿生,遂提笔写下千古名诗,摘录如下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这一句,自然浑成,韵致飘逸,意境清迥,空灵蕴藉,挹之不尽。 历来为人称道,我甚爱之。
诗人把夏日泼墨的清香恬淡,落款时,又是一阵凉风滴韵。美的立体饱满,美的心驰神往。贯穿其文的,无外乎是一股清爽之气,不拘于世俗,染绿了人心,洗洁了渊薮。这股浩然正气,正是灼热社会所渴求的一丝轩凉。
这个诗人是孟浩然。
盛唐文明的心脏是那个酒入豪肠的李白。但不可忽视外围的茂枝繁叶。孟浩然不是最粗壮的虬根,却是一片碧绿的叶,野泼泼的随心所欲。***文明到了唐朝,已不是单纯的奢华绮丽便能概论,那种拥挤的铺陈直教人睁不开眼。若用画来比喻,那么绚烂的色调必有其相称的淡色相辅
不巧,唐时的色彩过于浓烈,清远之色甚是难寻。
于是许多名流雅士,都没能留下多么潇洒的文字,就成为了一捧黄土。尚能幸免的,也被拉了去当官,还当的乐在其中。这就形成了一个文人灵魂的抉择,选择一旦涉及到了人格,便升级到了抉择。意味着不可兼得。
孟浩然的仕途不顺,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方在大自然的美妙里悟出了真谛,这绝不是宫廷的富贵所能带来的感悟。
因此我们能想象,山光忽转为连绵起伏的黛紫色,霜白的荷池在一片远近深浅的荫翳里渐渐升起了明月,那月光像隔着千山万水般淌出的悠远的江流,孟老此时应是无比惬意的,功名如浮云,他要的只是一份淡薄。只是我们不知,当他在半梦半醒见看着天边那轮明月时,他的嘴角,是温情还是冰冷,他的皱纹,是沧桑还是无尘,他的手中是否拿着微黄的书册,亦是握着一柄粽叶扇。
那个黄昏流逝了,终又重升,永不涣散。
近日里,我思绪颇不宁静。提笔又感劳烦,很难理出头绪。因此,份外惦记着那首诗,倘若我在古代,许是个隐士,说不定。
第一眼见那首诗,已是三年前。却依然记得,只一眼,就被凉爽之气完全的吸纳了。一时间,置身事外,尝到了些许凉丝丝的清风。作诗能做到这种程度,那活的在苦,也是诗意的享受。
我毕竟不能纵情山水,仍为种种实为桎梏的事所累。偶尔行走在闷热的街道,看脚下的繁华此起彼伏地连接着城市的经纬,听头顶的蝉鸣葱茏得枝繁叶茂。顿生茫然于世之感。
真希望留住那个黄昏,且向花间留晚照。
|